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用模糊是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从本质上看,又是一种认知现象。文章介绍了语用模糊现象的产生及分类,并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语用模糊在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本文以标记理论为框架,从语用和认知角度分析方位指示语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语用角度分析,不对称现象是话语参与者遵守语用原则的结果。方位指示语的使用主要涉及参照点的选择,认知因素决定了以自身为参照点选择指示语的必然性,是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Sperber & wilson的关联理论将交际看作一种认知活动,试图从人的认知特点和过程山发,揭示交际规律.关联理论使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会话含意推导摆脱了Grice合作原则的束缚,也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了礼貌现象,为跨文化交际中话语的理解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有助于解释跨文化语言交际活动中出现的语用失误与交际失败现象.  相似文献   

4.
认知参照点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它对双关也同样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认知参照点理论解释双关的认知机制是,先以显性语境(R1)为认知参照点,通达显性语用义即目标1(T1),再以T1为认知参照点(R2)通达隐性语用义,即目标2(T2)。  相似文献   

5.
语用模糊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模糊就是交际过程中的交际参与者对意义的表述或者解释不确定的种种现象。文章从认知视角,用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和空间复合理论(Space Blending Theory)对语用模糊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以解释言语交际中出现的语用模糊的认知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语用模糊是交际的一种常见现象,是交际双方在交际活动表达和理解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总称。语用模糊的产生和消除是人们依赖语境因素的认知推理过程。拟运用关联理论对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了分析,语用模糊,根据交际意图最终是否顺利实现,分为消极语用模糊和积极语用模糊,前者主要源于认知及意义映射的模糊性;后者则主要是出于交际策略和语境效果的需要,交际者有意使用模糊策略、方式或手段来隐含传递交际意图,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积极语用模糊强化了交际的认知性和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语言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误这一具体现象,结合图式和语境两大理论,将影响交际的内外部因素结合,分析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同时将这两大理论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其共通点……认知语境,并以此为结点,构建一个心理学和语用学相结合的立体的语用认知理论,使二者结合更好指导交际实践,减少语用失误,最终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语用模糊是交际的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交际者的一种语言策略。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进行认知分析,并就如何运用语用模糊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是涉及到交际与认知的理论。它能客观地描述、解释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文章仅从它的认知语境观、省力原则,及其对礼貌现象的初步探讨三方面,来说明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因素对交际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章旨在分析商务汉语的语用现象,及商务汉语语言交际中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从语用、语体的角度探讨商务汉语教学策略,以提高汉语言习得者的商务汉语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乔淑霞 《海外英语》2012,(5):258-259
名词化隐喻是语法隐喻的主要形式。目前学界偏重其类型和功能的研究,普遍忽视了由名词化隐喻所体现的语篇连贯的认知方式和形式。该文运用认知参照点原则理论,解析了名词化隐喻所体现的语篇连贯的三种形式,为同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拟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原则及语用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拟亲属称谓是汉语中使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的一种称谓方式。该称谓方式至少受到四种语用原则的支配:亲疏原则、年龄原则、地位原则和礼貌原则,并且在这几种语用原则的作用下,拟亲属称谓语产生了其特有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拟亲属称谓语的语用原则及语用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亲属称谓是汉语中使用亲属称谓称呼非亲属的一种称谓方式。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该称谓方式至少受到四种语用原则的支配 :亲疏原则、年龄原则、地位原则和礼貌原则 ,并且在这几种语用原则的作用下 ,拟亲属称谓语产生了其特有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模糊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既可以比准确的语言更具有表现力,又能够取得较好的语用效果。文章以礼貌原则为基础,分析了礼貌原则对模糊语语意隐含现象的阐释能力,发现了一些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前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语篇中的前指形式选择问题,前指形式的选择不是任意的,它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多维现象,是一个由结构、语用以及认知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本文结合相关语料,着重探讨了前指选择中所涉及的一系列认知互动过程,即临近原则与一致原则的互动,语境与可及性的互动,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的互动以及常规关系与关联原则的互动,认为这些认知互动关系在前指形式的选择中起着较为突出的作用,而且对于前指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省略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对它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分析的手段多以语法为主。受Zipf省力原则和语言顺应理论的启发,并整合了两理论形成一个新的理论模式:The LE-AT Model。通过此模式解决了省略的语用成因,并认为运用关联理论、认知环境和常规关系进行语义空位补缺有助于理解话语的省略现象。  相似文献   

17.
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十分常见的语言现象,在不同的交际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如语篇构建、人际商讨、元语用功能。运用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分析了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从而揭示其在人们言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英语反语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语用角度探讨反语问题。反语是说话人出于礼貌故意违反质量准则而产生的,通过表面上对合作原则的违反,说话人在从根本上遵循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同时,又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语用综观与社会人文网络视角下诠释广告标题.笔者在借鉴以前的研究基础上,主要运用钱冠连教授在《汉语文化语用学》中的美学原则、言语得体镱略、面栩身势与话语和谐原则和邵夫椎索尔伦(Jef verschuerea)的语用综观论之变异性、协商性、适应性等语用学理论,结合具体的中英文广告标题实例,探讨分析广告标题中的语用移情、语用离格等语用现象和广告标题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