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徐芳 《考试周刊》2009,(43):51-52
许多中学生写作议论文时是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不知所云。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原因之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原因之二是即使有了米也不知道怎么煮熟这锅饭。因此学生必须从教科书和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储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确实有助于写出好文章。但有一缸米却不知倒到哪口锅里,素材积累再多也没用.这就要求学会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学会运用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2.
李悦 《家教世界》2013,(6):41-42
很多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感到头痛,部分教师也是深感作文教学之难。究其原因,是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太少,导致积累的素材不够。其实,只要学生学会观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在观察中思考,作文自然就有了丰富的素材,并且能够写出真情实感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再从旁对观察方法加以指导就能够培养出好的观察习惯来。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学生参与习作教学活动应立足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习作素材,从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真情实感地表达,促使学生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享受生活,运用生活中的习作素材抒发个性化情感内涵,有利于逐步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学作文是小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提起作文小学生就感到头痛,而教师也感到难教.面对这些问题,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抓起:一、注重观察 在学生身边,处处都有素材,只是学生不会捕捉素材,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捕捉素材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和积累.  相似文献   

5.
一、积累素材 ,按题材所需 ,有选择性地练习就积累素材而言 ,从道理上讲 ,它必然能丰富生活阅历 ,开拓学生视野。好的素材又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然而 ,就积累而言 ,谈何容易 ,小学生年龄小 ,动手能力差 ,主动动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只看不写 ,只听不记。面对生活中的好的素材一晃而过。所以写作中主体作用发挥不大。这就需要我们的正面引导 ,通过参加一些活动 ,从看、听、读中记下来 ,进行直接索取素材和简接索取素材 ,进而有目的地让他们互相交流 ,从中比较、鉴别、评议 ,无形中促成其相互借鉴、学习。这样 ,在“作”中不知不觉地积累素…  相似文献   

6.
张桂芳 《甘肃教育》2020,(5):173-173
小学生写作文时常常会遇到无话可说、无章可循的情况。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爱上写作文。一、指导学生多渠道积累素材1.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生动地指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教师应经常性、有计划地让学生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观察花草树木、自然景观的四季变化;让学生亲身体会生产劳动的甘苦和生活内容的丰富;了解社会局势的变革和风土人情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1.指导观察,丰富内容。儿童语言的表达,是以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有所认识才有所表达,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凭借观察。我们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让活生生的生活素材成为他们习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走进生活,不等于就有所发现。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体验,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融进自我内心体验、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只要留心去观察,总会有新发现:春天到了,小鸭子在溪里戏水;…  相似文献   

8.
正记叙文训练中,发现学生常常没有合适的素材,或者极其低幼化,不能准确、形象、深刻地表达,写作往往陷入无话可说境地。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学生学会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积累记叙文素材,从而能够在写作中大处入手,小处着眼,在关键处点睛。一、国事、家事、身边事,事事关心,有丰富的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9.
常听学生说:"我一上作文课就头大,不知道从何下笔,根本无话可说."为什么学生作文时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呢?我想,那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没有写作素材所造成的.其实五彩缤纷的生活就是写作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然而学生却不能发现它,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难题,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用敏感的神经和敏锐的跟睛去观察生活.  相似文献   

10.
曾伟山 《成才之路》2014,(15):64-64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化学实验需要用到生活素材。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素材的种类丰富、数量齐全。化学还是一门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课程,充分利用生活素材对提高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黄惠珍 《教学随笔》2022,(3):122-124
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主要有两大困扰:一是无素材可用,二是有素材不会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对学生进行多角度丰富素材的思维训练和活用素材的变式训练,帮助学生摆脱这两大困扰.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与生活相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和情感体验,力求有童真、有个性地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做到有感而发。因此,我们必须摒弃刻意的矫饰与编造,学会用心灵去感悟世事,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感情了然于字里行间,情动于衷而行于文,在每一次的作文中经历思考,历练文笔,升华灵魂,还作文以生命的原色——“求真”。一、积淀生活素材1.挖掘教材,提炼真实。结合教材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自然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使他们有话可说,为真实创作打下基础。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在学生深切体会到小女孩命运…  相似文献   

13.
王月红 《考试周刊》2011,(37):55-56
真情、开放、和谐、愉悦,这是新课标给作文教学展现的美好境界。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写作达到美好的境界呢? 一、回归生活,给学生丰富源头的活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亲自涉足生活,学会对生活观察和体验,对生活思考和提炼,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学习压力大,生活在家庭、学校“两点一线”间,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胡编滥造,作文语言苍白,内容空洞。面对学生写作的困境,我认为必须把学生从课堂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知识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因此在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作,学会做人。于漪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同学们高考压力大,学习任务重,而语文又是一门投资大、见效慢的课程,因此许多同学对语文抱有轻视…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从生活中开掘作文材料作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有了生活,作文便马上生动活泼起来。可见,唯有从生活中方能开掘作文素材。1.引导学生在完成生活作业中捕捉作文素材作文素材随处可见,只是学生视而不见,不善于捕捉。于是,我常常给学生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生活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开掘作文素材。2.指导学生从各种有益活动中发现作文素材生活如果像一坛死水,学生怎能有写作激情?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创造作文素  相似文献   

16.
一、指导观察、积累,丰富习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长在农村的儿童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自然,他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而有些孩子不会观察生活,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想让孩子们的作文能够“选择有意义的内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必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培养作文兴趣,帮助其“找米下锅”,提高他们的选材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有意识地体验生活,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发现事物的真谛。培养学生兴趣最有效的办法是广辟园地,丰富习…  相似文献   

17.
耿洪波 《现代语文》2013,(12):146-147
有道是“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故此,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写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假如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就不可能写出丰富多彩的作文。所以,我们要拓展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的空间,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不仅学会作文——想写、乐写,会写,还写得丰富多彩、饶有趣味。其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不能脱离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生活造成的。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  相似文献   

19.
作文素材的选用直接关系到作文的质量。一篇好的作文是由充满生活色彩、洋溢生命气息、反映时代精神的素材组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素材的选择、运用上有所创新:素材情节不落俗套,巧妙构思展示新意;重视丰富素材情感,合情合理进行联想;拓展延伸写作素材,逆向思维视角独特;选用妙趣素材,激发作文活力。这样的作文才有清新之感、血肉之质,才会流光溢彩,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20.
面对半壁江山的高考作文,许多学生喟然长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材料,因为语文课本就有丰富的写作素材,他们是不会运用材料,不会巧妙变通,以一当十.课文中的很多内容不仅可以用,而且可以一材多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