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动教学法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互动教学法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它有“答问式”、“问答式”、“师生讨论式”等多种形式,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实施互动教学法,必须配备具有专业知识集成和高度责任心的高素质的教师;必须选择好教材、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必须精心组织教学过程,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改革传统的学生学习成绩考核办法和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学生的“问题意识”高度爆发,变得喜欢提问和善于提问。当学生向教师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时,教师是怎样“答学生问”呢?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因教定学”转变为“因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进度。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底气”,精通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有“灵气”,必须学会根据当时、当地以及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目标、教学建议以及教科书中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学生喜欢有个性的老师,而每位教师教学个性的形成都有着他的自身契机和历史渊源,“四有”教师会让我们的教学“个性”起来。“四有”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服装,有“人的第二皮肤”之称。它除了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外,还具有社会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服装是一个人社会角色和地位的象征。由于社会一般将“庄重”“得体”作为教师的着装标准,因此,教师的着装必须有助于育人功能的发挥。教师的衣着得体、优雅,无疑会给学生提供赏心悦目的教育环境---带给学生的是愉悦,回收的是学生的亲近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改变教师作为“制度课程”的“代理人”形象。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赫尔巴特主义为代表的传统教学理论,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心,教师似乎具有自主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是执行“制度课程”的“代理人”,他们对学生行使着权威却并没有创造出“自我”,“权威”也就沦为空虚的外壳。主体性作文教学模式则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教师和学生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课程也不再只是一些教学情境之外的强制执行的书面文件,而是师生在课堂情境中共同创造的一系列“事件”——课程和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和自由的过程。因此,在作文的全程里学生始终是主体,他们自然应该最有主人的归宿感。  相似文献   

7.
李玉苹 《云南教育》2002,(10):31-31,32
课堂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在学生答问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做正确引导,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导答”。“导答”是对学生思维的“导”,而不是“牵”,“导”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思维是以学生的思维为前提的;“导答”是教师的“点拨”,而不是“越俎代庖”,教师要想办法指点迷津,让学生由“山穷水尽”转到“柳暗花明”。一、铺垫问题的背景提问时,如果不做好背景铺垫…  相似文献   

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疑问,便有了求知欲,它能够激励学生去学习、观察和实验;促使他们自主地、主动地去探究。因此,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的天空永远挂着一个个奇异的问号,并激起他们探究的冲动和创造欲。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把小学生教出“问题”来呢?一、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问的特点,但一旦到了课堂上反而没了“问题”。事实上,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模…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劳动是教书育人,劳动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情感”具有信号作用和感染功能、动力作用和迁移功能,“情感教育”对老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桶水”析王辉,邢福有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对教师在知识素养方面的一种比喻,它说明了教师要以足够的教学知识去教好学生,必须具有足够的所学知识。教学知识和所学知识不是一个相等的量,教学知识的构成源于大于自身的所学知识。因此,倡...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主要依靠教师来进行,毫无疑问,教师道德表现对学生具有重大影响。所以,长期以来,教师角色总是定位在为学生“铺路”、为学生“燃烧”、为学生“抽丝”的圣人状态。一言以蔽之,教师道德是越高越好。  相似文献   

12.
1.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是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因为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看法,就会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教师怎样对待学生是从他的“学生观”出发而决定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就没有正确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正确转化“差生”。 2.掌握学生的“向师性”。“向师性”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慕和服从,如同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主要表现有“差生”具有一定的“学生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很高大;学生都希望有个好老师;都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1、转变教师思想观念,落实复习“三主”原则 (1)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毋庸置疑.中考复习的主人翁当然是初三学生。教师实际上是具有引导性、指导性、辅导性的特殊“服务员”。然而现在仍有不少教师把自己摆在核心位置,将学生看成可以任意摆布的附庸,主观地组织备考复习,致使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书柜”,因此观念转变亟待进行。  相似文献   

14.
于晓桓 《辅导员》2014,(4):29-30
“温度”是现在教育中的一个热词,它让人联想到教育中教师的热情、奉献、关爱、耐心、期待等等美好特质,但在我看来,一名班主任不仅要有“温度”,更要具有“导热”的智慧与能力,因为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导热”比“发光”更为重要,教会学生有温度、营造一个有温度的集体比教师自身的温度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教师和学生赌气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有的因学生捣乱停止给学生上课;有的因学生作业脏撕学生的作业本;有的因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惩罚学生;有的对调皮学生置之不理……教师和学生赌气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教师采取高压政策以威取胜,赌的气是“我就不信管不了你”;要么教师妥协,对学生不管不问,赌的气是“我就不理你,着吃亏的是谁”。不论哪种结果都有弊无利。教师和学生赌气是教师无能的表现学生具有特定的年龄和性格特征,不可能一切按教师的要求去学习和生活,他们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如和老师唱对台戏、搞恶作剧出教师的洋相、经常…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教师该怎样提问学生?《学记》有这样一段生动的叙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大意是说教师的“问”,应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思维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现代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看作是“思维的路标”。可见,课堂提问,它既要教师具有提问的素养和教育机智,又要有科学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7.
学生学习的良好情绪来自师生的友好情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汤姆士·哥顿在《教师职能训练》一书中指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生关系如何,即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否相互热爱,互相感兴趣”。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自己所热爱和尊敬的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毫不怀疑地接受和模仿,所谓“亲其师”才“信其道”。而师生的友好情感又取决于教师的优良素质。那么,作为一个物理教师,我认为应具备的优良素质是“一德”、“三术”。一“德”是指物理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物理教师要对物理专业和物理教学工作具有真诚的情感和高度的献身精神;要有…  相似文献   

18.
马志响 《广东教育》2009,(11):63-63
学校实施全天候在校跟班、坐班制,实行教师课间与课堂的无缝连接(即每个课间每班都有下一节课的科任教师全天候监管、督导学生),生怕学生脱离了教师的控制,脱离了教师的临管。中国的教师似乎有管人的“通病”,管学生管出瘾来了。在学校里教师都练就一双“千里眼”、一对“顺风耳”,学生有任何风吹草动、蛛丝马迹、“异常状况”,马上“兴师问罪”“升堂问案”,严肃处理。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19.
刘玉珍 《青海教育》2003,(10):13-13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他们处处以教师为自己的榜样。因此,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薰陶和感召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余敏 《江西教育》2002,(23):12-12
“聊天法”是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聊天,无拘无束地在一起交谈,对学生施加影响,不知不觉地将教师要学生做到的事,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做好,进而得到教育的方法。“聊天法”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概括起来有如下五种:一、“朋友式”聊天法。“聊天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视学生为朋友。学生对教师就像对朋友一样敢于亲近,敢于掏知心话,这就是教师和学生聊天的感情基础,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想什么,喜欢做什么,偏爱什么,有什么活的思想,就能通过聊天随时被教师发现,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活动,有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