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女性的诗歌作品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相似性,同时也从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在女性特有的爱情意识、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当代女性对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接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新的面貌.女性诗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她们对诗、对生活体悟深深地融入了她们的诗中,她们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语言表达、主体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女性的诗歌作品有一定的传承性和相似性,同时也从多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在女性特有的爱情意识、生命主体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当代女性对传统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接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新的面貌。女性诗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某些具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她们对诗、对生活体悟深深地融入了她们的诗中,她们更多地关注内心世界的语言表达、主体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简.爱在对待罗切斯特的爱情上表现出了作为生命个体的女性所应有的抗争意识,支撑这股抗争意识的动因与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所呼求的平等、独立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文章试图从该时期女性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个体意识觉醒两方面探究简.爱的抗争意识与特定时代风貌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4.
《小城三月》凝聚了萧红对女性、自我、爱情的多重思索和追问.作家关注女性个体命运,表现出女性个体的独立和觉醒;借助翠姨这一形象,体现出作家对本真、健康生存方式的追求,表达了对于生命的赞叹和眷恋;以翠姨的爱情故事来悲悼自己的爱情,是萧红自我的一次心灵对话;翠姨对爱的执着正是萧红对爱的哲学思考,作品中对家乡和家人的深情描写,正是她对家的渴望,这些都体现了萧红对爱与温暖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与“五四”时期同属社会动荡,思想开放时期,反映其时情和爱觉醒的有南朝艳情诗、“五四”爱情诗,二者有相似性。然南朝艳情诗体现着男性中心和男性霸权,“五四”爱情诗则反映着女性的尊严、独立人格和男女互爱。  相似文献   

6.
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是五四小说家族中非常重要的一支。无论是从小说内容所书写的爱情形态和作品描写所体现出的两性地位,还是从作家本身的性别因素进行考察,都可以鲜明地看到,五四爱情小说具有深厚的性别意味,虽说少数妇性作家性别意识已然觉醒,但从总体而言,五四女性仍未摆脱孤立无援、无从获救的境地,其时,女性解放仅处于一种理论上的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7.
女性话题是一个永远也聊不完的话题,四大传说中祝英台、孟姜女、白娘子和织女四位女性对于自己的地位、命运并非一味逆来顺受,而是体现出一种自觉觉醒的女性意识。她们一方面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婚姻采取了主动之势,另一方面她们对黑暗的封建伦理与制度采取了抗争的方式。四位女性都是有不同程度的叛逆的性格,但这种自觉觉醒尚不彻底。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桃花扇》中杜丽娘和李香君两位女性,是明清女性爱情意识觉醒的典型代表,她们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是女性对自身爱情观念的探索和深化。也反映出现实中女性渴望解放,对个性自由不断追求,暗示了社会思潮的变革和进步。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的觉醒同样会影响现实中的万千女性,为自己而争取幸福,不甘于做闺房淑女.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女性平等,女性解放的呼声不断涌出,可以说杜丽娘和李香君对于爱情意识的觉醒,给清代以及后世带来了一定解放思想的作用,值得我们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9.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安娜·卡列宁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发表于1877年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中安娜是一位敢于反抗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夫权统治的女性觉醒者形象。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性意识的觉醒和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两方面。性意识的觉醒表现为性压抑、精神出轨、身体出轨,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表现为对纯洁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妻性母性的挣脱。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启发所处时代尤其对俄罗斯女性意识的觉醒产生了重大影响。安娜女性意识觉醒者形象,对当代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对女性写作等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与“五四”时期同属社会动荡 ,思想开放时期 ,反映其时情和爱觉醒的有南朝艳情诗、“五四”爱情诗 ,二者有相似性。然南朝艳情诗体现着男性中心和男性霸权 ,“五四”爱情诗则反映着女性的尊严、独立人格和男女互爱。  相似文献   

11.
浅说"一见钟情"--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在男女主人公之间形成了“一见钟情”的相见模式。首先,这一模式的形成与封建礼教禁锢下的人性诉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封建礼教只能限制青年男女的行动自由却无法束缚其正常的生理发育,它对两性交往的严厉禁锢,反而更加激发起青年男女们对异性的渴盼与向往,从而也就更易于一见钟情了。其次,这一模式的形成与明末清初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思潮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使得才子佳人们充满着对自主婚姻的强烈渴望,对封建礼教的基本恪守,又使得他们不能也不敢与异性自由交往,正是这一特点促成了他们的一见钟情。  相似文献   

12.
“英雄英雌”是联袂彰显于辛亥革命前夕有关婚恋的新知识谱系的。“志士”唤“女杰”,“英雄”配“英雌”自是荸命需要,亦是情爱妙事,所以激进文人在诗文中勾画出了富有时代特色而又切实可行的爱情理想:“娶妻当娶苏菲亚,嫁夫当嫁玛志尼。”并且,“英雄英雌”的婚恋意识为其后的中国现代革命所承续与发扬。  相似文献   

13.
《霞笺记》始以传奇剧体制敷演文言小说《心坚金石传》,易悲剧为喜剧,其得失尚需探讨。惜乎作者姓字不详。《西楼记》作者则为明末清初曲坛大家袁于令。两剧皆取材于青楼妓女与士人之离合悲欢,都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晚明特定时代士人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14.
由于市民文化的兴起,印刷技术的发展,以及科举制度的成熟,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平民化的宋代文人,具有与市民趋同的婚姻观念,肯定私情,忠于情爱。在这种婚姻观念的作用下,崔张故事在宋代的咏唱,具有了与《莺莺传》不同的主题意旨,表现了对男女私情的深切体认和肯定,对功名利禄的鄙薄,以及对负心男子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学婚爱理想模式的嬗变与终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婚爱学大体形成了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浪子荡妇、男女知音这几个婚爱理想模式,它们的生成与演变构成了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史。因此,中国古代婚爱学的发展,实质体现为不同婚爱理想模式在学创作实践中的生成与演变。《红楼梦》在宝、黛爱情描写中所创造并巩固的男女知音婚爱理想模式,是中国古代婚爱学描写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郑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3-104
在《聊斋志异》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中,蒲松龄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歌颂至真至纯的爱情。作者借助书生的爱情生活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而清另一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通过对书生涉及婚恋的描写也可看出那些书生们的爱情观。拟从至情与无情,婚恋的目的条件以及男权的社会这三方面来分析这两部书中的书生爱情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五所高等院校大学生关于婚恋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发现,青海高校大学生对婚恋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是不理性和不成熟的,存在很多的问题。文章就青海高校大学生婚恋存在的问题,提出重新审视大学生婚恋的六项择偶标准;大学生婚恋必须始终坚持的五项基本原则;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应采取的八项措施。疏导大学生自觉增强婚恋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积极调适心理,增进身心健康,从而能够在健康、安全、文明的轨道上良性行进。  相似文献   

18.
"才子佳人"小说--林译小说--"鸳鸯蝴蝶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明清之际盛极一时的“才子佳人”小说开创了我国言情小说“大团圆”模式的创作传统,一直到清末民初“鸳鸯蝴蝶派”崛起,这种“大团圆”喜剧模式才被打破。“鸳鸯蝴蝶”模式之所以能将“才子佳人”模式取而代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翻译的外国言情小说尤其是林译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清朝康熙年间出版的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是目前完整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女性对这一剧本的评点。这个评本的产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其一是关于女性戏曲评点的能力问题。在三妇评点的真实性方面,以往学者认为三妇根本没有对戏剧作品进行评点的能力,所谓合评其实是吴人代作。但明清时期许多女性读者评点《牡丹亭》的事实以及评语表现出的不同的性格特点都表明,这部评点是吴吴山与其妻子们共同完成的,有夫妻"唱和"式创作的特点。其二是明清时期文化人的理想婚姻以及文学对夫妻关系的表现。随着明清社会新思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开始抛开礼法的约束,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夫妇之情,表现了对理想的伙伴式婚姻关系的追求。吴人将夫妻共同评阅《牡丹亭》的韵事公之于众,肯定了妻子们的才华,展现了夫妻间文艺与情感上的共鸣。其三是关于女性文学传播意识的变化。这个评点本的刊刻出版,在女性文学传播观念方面意义深远。之前的女性戏曲评点甚至诗文等文学创作,常常只在闺阁女性或亲族好友等小圈子中流传,明末清初的文学女性开始认识到文字印刷可以使女性创作走入公共领域。钱宜推动了三妇评点的出版,实现了女性戏曲评点的大众传播。  相似文献   

20.
女大学生对爱情的不同体验、不同选择,不仅影响和塑造着她们当前的人格、气质以及情趣爱好,也不仅影响着她们今后的人生,还影响着她们的下一代人。利用调研成果,通过数据揭示出女大学生在婚恋观方面存在着恋爱人数扩大化、恋爱年纪低龄化、恋爱动机盲目化、恋爱心理从众化、恋爱婚姻隔断化、恋爱标准功利化、婚恋观念传统化、征婚形式现实化、毕婚急嫁成族化和网络媒介盛行化等十个方面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