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中梁漱溟的文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文杰 《天中学刊》2000,15(1):43-45
梁漱溟在"五四"时期东西文化论争中的文化思想,具有独特而富有思辨的性质.这种文化思想自有它产生、变化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对他此时的文化思想作出新的考察和认识,对于把握及弘扬"五四"的时代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西文化论争看起来纷繁复杂、眼花缭乱,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拯救中国、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而进行的.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孔化和西化的辩论.1920年代,又有西化与俄化的不同主张.1930年代,东西文化论争主要表现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和全盘西化的争论,逐步提出了"现代化"、"中国化"等概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论争,偏执之论时而出现,各种观点交锋激烈,但学术讨论中的自由、民主风气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3.
杜亚泉的文化思想--兼评杜、陈文化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亚泉是“五四”时期“东方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东西化对比上,他提出化“动静说”;在新化建设方面,他主张新旧调和,用中国固有明统整西方物质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杜陈化论争,拉开了东西化问题论争的序幕,这次论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中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揭开了20世纪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论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论争从单纯的文化选择问题演变为政治选择与文化选择双重问题之争。新中国成立后,自由主义被当作腐朽没落的东西,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全面清算。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变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都会引发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争论。从宏观上全面梳理这场主导20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争的发展态势,思考争论的历史启示,对于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和马克思主义创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后世学者在评论五四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时,往往把张东荪、梁启超等人的言论完全当作反动的观点看待,这是有待商榷的。本文以翔实的史料,对论战双方在当时中国是否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经济条件和阶级条件上所展开的论争作出重新评价。并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论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6.
胡适在五四时期参与的文学论争主要有两类:新文学建设论争和文化政治论争。新文学建设论争中,胡适以学者的态度、试验的精神倡导“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创作、理论虽不乏幼稚和欠缺,但推进了整个新文学运动发展,胡适本人也因此暴得大名;在以“问题与主义”之争和“整理国故”论争为代表的文化政治论争中,继续秉持学者作风的胡适却成为新文化的“叛逆”。此间胡适论争角色变化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思想、学术的倒退,而是时政潮流选择的变化,文学和文学论争的标准常常是在文学之外的。  相似文献   

7.
杨明斋是中共建党时期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五四新文化时期,他积极投身于中西文化论争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研究中国问题,深刻剖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科学阐明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并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思想。杨明斋反对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主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五四运动以后的文化走向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五四”东西文化论争的背景条件下,阐释了瞿秋白杂文的文化思想。包括:一、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和处理东西文化及其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建设新的第三种文化的主张;它着重攻击中国传统文化糟粕部分的两大内容和现实战斗特色;二、它所显现的崇尚变动、崇尚现实、崇尚斗争的文化价值观念及其意义;三、它在文化学意义上,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阐述的自我个性观。  相似文献   

9.
张东荪“社会主义”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东荪是现代史上一位标榜“社会主义”,实际主张社会改良的思想家。五四时期他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挑起“社会主义论战”;30年代上半期宣传国家社会主义;40年代下半期宣传民主社会主义,成为主张中间路线的代表性人物。张东荪的“社会主义”思想虽在本质上与科学社会主义完全不同,但某些见解包含着独立思考意识,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  相似文献   

10.
如何对待东西文化与新旧思想,是中国要实现近代转型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五四时期,在思考中国文化出路的问题上,东西文化与新旧思想时常纠缠交结在一起,由此引起了思想界调和与激进文化观的相互论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论者认为,东西文明之间是优劣之别,是新旧之差,"断然不能相容",要迎新则必舍旧。而以杜亚泉为代表的调和论者则认为,新旧"不过一程度问题",可以调和。激进论和调和论各有利弊缺失,但都是一代知识分子为实现近代文化转型的努力,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一位在近代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都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和主张几经变化,早期信服民族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推崇宣扬自由主义,五四运动后转向了社会主义。本文探讨的是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由自由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后,他对民族国家、民主自由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思想认识中存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知识界围绕中国能否立即实行社会主义的问题所进行的几次大论战,为革命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舆论基础,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领域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纪之交的今天,重新审视前人在重大历史关头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所进行的思考,无疑有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从陈独秀等社会主义者与梁启超、张东荪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知识分子群体的论战中,我们看到: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迅速地在中国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思潮,是与中国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条件相适应的,正是这种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社会主义思潮在落后的中国生长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13.
五四前夕,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北洋政府政治腐败,日本侵略逐步加深。在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青年学生形成了捍卫国家主权,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意识,而表明五四运动的爆发是该意识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4.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思潮洗礼的林语堂,在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和用英文编撰的《孔子的智慧》中,通过对孔子言行及孔子思想的伦理审评,消解了被汉宋儒家神圣化了的孔子形象,让孔子形象向人性化回归,把他还原成具有再接再厉的可贵精神、顺乎人性的道德修养和近乎人情的、集智慧和喜怒哀乐于一身的活生生的“真人”形象。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以优秀的创作实绩表现了其彻底的反封建精神,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然而到了20世纪末,却有一批文化保守主义论者批评“五四”以及鲁迅、陈独秀等对待传统文化的激烈态度,主张对文化传统持审慎和温和的态度。于是,我们不得不回到文学评论的一个基本常识,即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6.
虽然新化运动与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都是为了反击封建复辟势力,拯救中国,但孙中山并不支持新化运动,其原因是:新化派与孙中山对当时的国情认识不同,双方选择了不同的革命方式:孙中山不赞同新化派对中国传统化的彻底否定,主张对其继承,改造。孙中山对“五四”运动的支持,并不表明其支持学生的新思想,而是对学生的政治行动和爱国精神的同情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他主要是对其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期间,他对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动表示支持,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同情的态度。“五四”运动之后,他更多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打下不灭印记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一代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决绝批判载入史册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或偏颇被越来越多的评说的今天,本文认为,重新肯认五四新青年激烈批判态度中蕴贯的那份谋求再造华夏文明的真切意向,重新肯认那不为时光流逝而减色的历史价值,仍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论文通过粱启超与“五四”新青年们“中西文化观”的分歧,揭示其被放逐的命运,并以形式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角度切入其成因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为了谋求革命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革命文学理论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有其策略的。一方面将革命文学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为新兴的革命文学寻求文学内部的继承脉络;另一方面则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为失败、不反帝、反革命的政治运动,为树立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这种评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革命文学对新文学的有益探索没有进行积极的借鉴,以政治的标杆衡量文学的发展,暴露了革命文学理论的激进性和排他性,造成了革命文学流于政治口号宣传,创作方面发展严重滞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