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邓小平系统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思想,包括阐明和平与发展是和平崛起的时代主题,以及中国和平崛起的奋斗目标、系列战略与策略;结合新时期特点对中国和平崛起提出几点理论思考,即和平与崛起的辩证关系、和平崛起与维护国家统一的辩证关系、和平崛起与韬光养晦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思想简要分析,试图得出一些有别于传统“官学”观点的对那个时代中国外交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和平是当代世界一大主题的理论,是我国制定内外政策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前提;将维护世界和平与反对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作为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方针,指明了我国国际斗争的主要方向;和平共处原则的流畅发挥,不仅妥善处理了一系列棘手的国际问题,而且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找到了一条更加切实可行的道路;邓小平虽不曾明确提出过中国“和平崛起”的概念,但我们可以从邓小平的话里话外、字里行间发现“和平崛起”理论的真谛,他是中国“和平崛起”理论的最早倡导者。  相似文献   

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观察和分析了新的国际形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改变了过去“战争与革命”的传统时代观;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重新调整了外交战略,实现了“一条线”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转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根据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扛旗,不当头”的外交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提出“和平崛起”思想。“和平崛起”思想的提出,是对当今国际局势的科学判断和深刻把握,是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的客观要求,是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即将崩溃论”的回应。发展是“和平崛起”的核心;稳定是“和平崛起”的前提;机遇是“和平崛起”的条件;创新是“和平崛起”的根本。“和平崛起”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广泛的国际合作;国际合作的时代潮流,决定着大国的崛起方式;国际合作既是中国崛起的条件,又是崛起的中国不对外构成威胁的保证;中国崛起与西方大国崛起不属同时代的问题,不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将“和平崛起”的目标口号换成“和平发展”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国外交战略的角度探讨和平崛起理论中外交战略的构建,认为和平崛起理论中我国外交战略的构建应坚持以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为指导,应是对邓小平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思想简要分析,试图得出一些有别于传统“官学”观点的对那个时代中国外交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显著特点是和平外交以及在国家交往中突出“双赢和共赢”;根本任务是抓住、用好、延长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总体布局可概括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在新时期,中国外交仍然要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相似文献   

11.
1从"碳化"与"炭化"的混沌说起高中化学历来有蔗糖与浓H2SO4反应的教学演示试验。教学中很难讲清楚两个问题:①反应是生成黑色的炭,还是生成黑色的碳?②反应过程是称"炭化",还是"碳化"?读者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不值一议的钻牛角尖的问题。事实上这是广大化学教师彼此都心照不宣而  相似文献   

12.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策学"与科举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策学"之名最早出现于隋代,是一个比"科举学"出现得更早的古老的词语.经过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策学"与中国科举史相始终,曾经盛行过一千三百年.古代的"策学"就是准备应对经学、史学和百科知识考试的一门专学,是指备考科举中的策问而出现的专门之学.清代"策学"进入一个全盛时期,不仅"策学"文献种类繁多、发行量大,而且推陈出新,到晚清时期,还出现许多以西学或自然科学为内容的"策学"著作."策学"文献对研究当时的科举制度尤其是其考试内容有直接的价值,从策问题目和对策内容往往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关注的重点、政治方向和文风的变迁,并为研究当时学术和文化提供一种特别的史料."策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将从一个方面促使科举学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对于“以人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以人为本” ,是既相对于“神”又相对于“物”而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是社会历史的根本、社会价值的根本和衡量一切问题的根本。对于“以民为本”的含义 ,在历史上有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所说的“以民为本” ,指的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民为本” ,是既把人民群众视为手段 ,更把人民群众视为目的 ,一切依靠群众 ,一切为了群众。  相似文献   

16.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数学核心素养进一步体现.高考中主要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课堂的是否有效及高效问题.全国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经过老师的引领及共同探究进而解决问题,再加上对知识的进一步训练检测达到巩固,最后经过学生的总结和教师的拓展达到升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I"and"We"     
[活动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特长,增强班级体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对于徐讠于的成名作《鬼恋》,历来研究者都对女主人公的"革命者"身份深信不疑,并以之为出发点将小说解读为一个世俗男子和一个女性"革命幻灭者"的爱情悲剧。本文通过细读,却发现了包裹在文本表层"革命"外衣之下的虚妄,其背后隐藏着作者真正要说的主题:"都市漫游者"的心灵危机。这种对"都市"现代性的悖谬姿态恰恰是徐訏在很多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内在心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