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賡序、王芝九兩同志合編的初級中學課本「中國歷史」第一冊出版後,引起了廣大教師和青年學生的歡迎與重視。這本書在很多方面都是比較好的;但作為一本成千成萬中學學生適用的課本來說,需要商討的地方還是很多。一首先我們認為本書的思想性和科學性,還是不够强的,甚至有個別地方會使人感到模糊不清,具體表現在下列的幾個方面: 一、有些地方,對歷史人物及其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處理得不够恰當。如: 一四頁(新本十一頁)在「分封諸侯和周公東征」一小節中,講到周初「東方一部分同姓諸侯和武庚聯合起來,反抗周朝」的歷史事實,也沒有從具體情况的分析着手,只是寫了「武王死後,他的兒子成王年輕,由叔父周公掌握  相似文献   

2.
民族問題是具體的、歷史的問題,是改造现存社會制度的總問題的一部分。因而馬克思主義者認為,民族問題的解决方法完全要依據具體的社會環境、國內政權性質以及社會發展的整個進程來决定。根據這個理論,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從中國革命的全局去觀察和解决民族問題,並按照中國革命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來分别確定黨在民族問題方面的任務和具體政策。中國境內各民族的解放、各民族的繁榮發展和鞏固的聯合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民族政策的偉大勝利。  相似文献   

3.
在中學歷史教學上,講到‘鴉片戰爭前清朝的經濟情况’一節中‘農業經濟的恢復’時,‘攤丁入畝’的賦稅制度,是必须說明的,‘攤丁入畝’或稱爲‘丁隨地派’,或稱爲‘地丁合一’,或簡稱‘地丁’。‘就是把歷代相沿的田賦和丁稅歸併成一種稅,按田畝來征收’(中國歷史課本第三冊六二頁)。爲了深入地體會教材,對地丁制度的各方面,如田赋和丁稅在清朝初年的具體情况,攤丁入畝的實行過程及其對農民的影響等。均應詳細參究,本文僅就有關資料略加搜集和分析,供給教師們參考商榷。  相似文献   

4.
讀了李赓序同志編著的‘中國歷史’第二冊之後,發现其中有些關於史料方面的問題。中國歷史是一門重要的課程,應該通過課本,授予學生確實可靠的歷史知識。现在将這些問題提出,並且寫出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供李赓序同志及歷史教師們做爲參考,並希望大家給予指正。第2頁:‘隋朝以前,錢幣和度量衡非常混亂,’在這裏所說的‘隋朝以前’的時間性有些含混,應該指出這一階段,是從東晉起到楊堅滅陳統一中國前爲止。  相似文献   

5.
我在「人民教育」一九五三年六月號上,以問題解答方式發表過「新民主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有無性質上的差別」一文,那時中央還沒有公佈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僅就理論範圍討論了兩者的一致和差別。此後,又在「人民教育」一九五四年四月號上,發表了「新民主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的關係」一文,它的內容僅限於標題規定的範圍,都不是像柳維光同志說的「兩篇文章有一個共同目的,想要解決過渡時期教育的性質問題」(見「人民教育」一九五四年六月號,下同)。在第二篇文章中還提到寫第一篇文章時對問題「認識不足」,  相似文献   

6.
现在把有關隋唐五代時期歷史發展的重要狀况,給以簡括的說明,它對本學期初中中國史的教學或許是有點幫助的。如有不妥當的地方,請同志們指正。一、隋唐歷史發展的基本狀况 階級鬥爭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也就是我們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在封建社會裏,當階級矛盾發展到尖銳的頂點的時候,農民起義便要爆發了,而每一次農民起義的發生、發展,總會給統治階級以一定的打擊,都或多或少的把歷史向前進了一步。  相似文献   

7.
在初級中学課本「中国历史」第三册中對於明代土地問題曾作為重要的教材反復叙述,如第一節內特提出緩和階級矛盾的經濟政策,從而肯定了农民戰争颠覆了蒙古貴族的統治,它的巨大力量也使新的統治者不得不對農民让步一些,为了巩固新政權,緩和階級矛盾,明太祖决定實行一些恢復農村生產的改良辦法,來安定农民的生活。在第四節「土地兼併的加劇和統治階级内部的鬥爭」內,更提出「農民負担的加重」和「土地的高度集中」兩段。最後談到十六世纪后半期明朝財政危機已經非常嚴重,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緩和階級矛盾,鞏固邊防,統治者採用了一些改良的辦法,重新丈量全国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國運動不但是一個强大的反中國(满族和漢族)封建主的武裝起義,而且将它的锋芒针對英、美、法殖民者。太平天國運動奠定了中國人民反對歐美奴役者的群衆鬥爭的基礎。當以共産黨爲首的中國人民,依靠着蘇聯兄弟般的援助,在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時候,在繼續忘我地對抗自己歷史上最兇惡的敵人——美國侵略者——的時候,‘中國農民戰争’一题,在我們的日子裏,會來得更有现實意義的。  相似文献   

9.
我在小學裏做了不到三年的教學工作,後來在師專僅僅學習了三、四個月就到中學裏教一年級語文。我的文化水平很低,在中學裏担任教學工作也還不到一年,因而也没有什麼成熟的經驗可談,只好談談在教課方面的一些體會。一熟習教材——發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目的性和系統性 1.對全冊教材的熟悉:開學初我把全冊教材開讀了幾遍,在反覆閱讀中研究了教材的思想性與目的性。教材中有些課都有着同類的思想內容。例如:「毛主席和工人」、「進京日記」、「見列寧去」、「星期六義務勞動日」這四課都是寫領袖的言行或領袖與人民的關係的。我就在這四課裏有計劃的向學生進行热愛領袖並向領袖學習的教育。其他像屬於愛國主義教育的、國際主義教育的、愛護公物教育的、愛科學教育的、熱愛人民軍隊的、階級教育的以及思想方法訓練的等等課文都明確它們的目的要求,有計劃的來貫徹思想教育。這樣一學期中要向同學進行那些教育,心裏就有了數。同時,全冊教材的思想內容也是有系統的、循序漸進的。認識不到這點,  相似文献   

10.
“武訓問題”是帶有根本性質的。為什麼?因为歌頌武訓的人們,看不清歷史的發展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是以階級鬥爭去推翻反動的封建統治;也看不清近百年来中國發生的新的社會經濟形態,新的階級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去决定什么應該歌頌而什麽又不應該歌頌。總之,遇着了具體歷史的武訓問題,便不能掌握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批判,作出正確的結論。在戰鬥的新中國,思想上如此的混亂,那還不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嗎?  相似文献   

11.
上學期,我們在貫徹學校工作計劃的過程中,感覺到有以下四個問题,須提出來加以研究。第一,貫徹全面觀點,克服急躁情緒。上學期教師在學習市委决定後,都是情緒飽滿地迎接新的學年。在「授課計劃綱要」(下稱綱要)、「參考資料」到手後,都積極鑽研教材,埋頭備課,一致要求提高教學效果。但是不久,我們就發現在教師辛勤工作的新氣象裏,潛伏着急躁情緒。教師在工作裹體現的不是全面發展的方針,而是簡單地用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指標,要求學生把課本內容死記住,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具體表现,這樣在教學中就出現了如下的現象: (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是把教材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把教材硬塞給學生。最突出的是語文課中的詞彙教學,教師備課時間大都用來搬字典,在教案上逐條地寫詞彙定義,講課時就把詞彙的定義孤立地機械地搬給學生。例如離開課文把「從容」解釋做「經費不充足,還有些困難」,「地位」解釋做「官職」,學生若用這樣的定義解釋「從容就義」和「國際地位」是要鬧笑話的。甚至於有的詞彙,教師也摳不出定義來,解釋「緣故」是「因為什麼事」,「原因」是「推究什麼事」已是很牽强,而「怪不得」「越來越」教師也實在下不了定義。其他課程也都是如此,教師在鑽研教材時不是考慮如何貫徹總的學科目的和這一課的目的任務,而是要求學生把書上有的材料統統記住。因為教師最大的顧慮是怕學生在考試時答不出。有一次歷史課的觀摩教學,講各族人民反清起義裏的白連教起義、天理教起義、維吾爾族起義,教師就會把課本上的每一個人名、每一個年代都一無遺漏地作了講述。教師備課不是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研究如何更好地組織教材,只是按照「綱要」分配材料,填註解釋。  相似文献   

12.
一 黨和政府關於教育和學校的指示 蘇維埃共和國在列寧和史達林的領導下,殲滅了白匪和武裝干涉者,在一九二一年進入了發展的新時期。「黨在緊張的環境中,終能實現了從戰時共産主義政策進到新經濟政策的困難轉變」(「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中文版,第三四二頁)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是跟共産主義世界觀的培養、共産主義教育的加強以及勞動群眾文化水平的提高緊密聯繫著的。正如列寧在政治教育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所指示的,在新經濟政策的條件下跟資産階級思想和小資産階級思想鬥爭的結果怎樣,全靠能否掌握共産主義理論,並運用這些理論來解決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具體任務。列寧又曾在本期(即恢復國民經濟時期——譯者)前夕(九二○年十月二日)舉行的共青團第三次代表大會上說過,學  相似文献   

13.
十七世紀前半期的東林黨爭是明末農民革命形勢逐漸成熟時期的社會上层——統治階級的政治分裂,是明末農民革命形勢到來的條件之一。研究東林党爭是瞭解十七世紀中国社會的階級关係所必須接觸的重要問題之一。本文企圖就明代社會的政治鬥爭與階级关係來說明這一問題的首要之點——东林黨是如何形成的。一十四世紀五十年代的反元人民大起義推翻蒙元在中国的統治後,明帝國建立了。明帝国的統治者從各方面加强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制度,鞏固了皇权的專制。同時也實行了恢復社會經濟及汉族文化习俗的措施。這一統一和集权的用帝國對蒙古進行了有效的防禦,同時也擴大了中國與週邊國家及南洋各地的政治的和經濟的聯系。公元十四、十五世紀頃的中國封建社會呈现了發展和繁榮。中國封建社會也就是從此時開始進入了解體的過程。十五世紀中葉以後,封建社會的危機日益加深。明帝国国內土地兼併劇  相似文献   

14.
在高級中學的世界歷史的教學程式上,接在「世界近代史」第二冊後面的本來應當是「世界現代史」。但是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一九五三年秋季以前我們還不能編出「世界現代史」供應教學上的需要。「蘇聯現代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拿來作為「世界現代史」的代用課本的。關於這個課本的教學,我們特提出以下幾點意見,供教授本書的老師們參考。 (一)講授本書時須得抓住的主要線索 這本「蘇聯現代史」所包括的時間是從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到蘇聯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從蘇聯本國的意義上說,這段歷史是蘇聯人民摧毀資產階級和地主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過程,是他們在國際帝國主義包圍之下幾次打垮帝國主義的進攻,勝利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是他們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過程。從國際的意義上說,這段歷史是兩個體系——社會主義體系和資本主義體系——並立和鬥爭的過程,是和平民主陣營成長、壯  相似文献   

15.
編輯同志: 讀了「人民教育」一九五三年八月號「忽視師生政治教育現象亟需糾正」的短評後,我覺得提出這一問題,在目前來說,的確是重要而且是適時的。忽視政治教育和教師的時事政策學習的情況,在我們江山初級師範學校裏,也嚴重地存在著。 從上學期學生的時事測驗和平時的作業中間,發現有不少同學對朝鮮戰爭的情況,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相是誰,我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是誰,列寧是那一國人都不知道;有的還把中國人民志願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混為一談;有的說我們國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國  相似文献   

16.
一列寧-史達林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制定了宏偉的共產主義建設綱領;這不僅在我黨的歷史上、在蘇聯人民為共產主義而鬥爭的歷史上、而且在國際的革命運動與工人運動的歷史上,展開了新頁。在大會前夕發表的史達林同志的天才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連同這一次代表大會的各項決議,以及全世界勞動人民的領袖約·維·史達林在大會閉幕會議上的演說,揭示了在蘇聯由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壯麗的遠景,對一切勞動人民,指出了走向光明的未來的道路。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以及作為大會諸決定之基本原理的  相似文献   

17.
本刊這一期讀者來信欄發表了貴州貴定師範學校周驥的「形式主義的總結」和鎮江商業學校一教師的「這是領導教學的經驗嗎」兩篇來信。這兩篇來信主要是反映總結工作的問題。從來信中,我們看到:學校領導上平時並不深入工作,瞭解情況,到了總結的時候,才用「臨時抱佛腳」的辦法向下面要材料。材料不符主觀要求(這樣要上來的材料,當然是不會符合他們的主觀要求的),又進一步採用「突擊」的辦法,利用會議硬「擠」材料,雖然總結是寫出來了,但總結的結果,卻沒有找到學生成績下降的真正原因。這個學校  相似文献   

18.
(一) 保持正確的工業與農業發展的平衡关係,是制訂社會擴大再生產計劃的基本問題。斯大林同志曾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工業和農業勞動者的生產消費的協同组织。在這個協同组织中,若是工業不與供給原料、糧食並消費工業品的農業結合起来,亦即工業和農業若不形成一個統一的国民經濟的整體,那就不可能有什麼社会主義。……所謂社會主義建設的问题,就是整個國民經濟的組織問題,工農業的正確結合問題。’(‘列寧主義問題’,莫斯科中文版,第二一七頁) 资本主義再生產的顯明特點之一,就是工業和農業的矛盾不斷地日益擴大和加深。列寧指出:‘工農業间的矛盾不但不是資本主義所能解决的,並且,它反倒日益擴大和尖銳化起來。’(‘列寧全集’,第十七卷,第六三九頁)農業的發展落後於工業,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规律。這種農業的落後性,便是破壞国民经济各部門间的平衡和形成经济危机的重大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李赓序同志編著的初中課本‘中國歷史’第三冊已經出版了。這一本教科書内容很豐富,基本上能够按照歷史年代的次序講述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事實、以及歷史人物的特點,使學生透過記憶一些重要的歷史现象、歷史人物和年代,對中國歷史上的明清時代有一個系統的、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課本分爲兩章、明清(鸦片戰前)爲一章封建社會總結爲一章。明清兩代,佔一冊來叙述,比以前各代都較詳。合乎略古詳今的原則,最後一章的總結,也非常必要。第八章分爲十二節,大體上分配很適當,尤其以前的課本沒  相似文献   

20.
偉大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不但推翻了剝削階級政權,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而且在文化方面也有了革新。「十月革命得認作只是經濟方面和社會政治方面的革命。它同時是智力方面的革命,工人階級思想方面的革命。」(斯大林全集,第十卷,第二四八頁) 布爾什維克黨——社會主義革命的組織者和鼓舞者——經常以共產主義世界觀的精神來對蘇維埃人民進行教育工作。 蘇維埃人民的世界觀的基礎,是共產黨綱領和嚴整的哲學體系——辯證唯物主義。 偉大衛國戰爭勝利結束以後,恢復和發展蘇聯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業已實行。這個計畫是以完成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和逐漸過渡到共產主義的任務為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