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假如你问一下你身边的人,他很有可能毫不迟疑地告诉你当然是鱼鳔了.然后还会给你解释一下,潜艇就是根据鱼沉浮原理制造的.当潜艇想上浮时,它就排出一些水,使自己的密度减小,而它所受到的浮力不变,所以上浮.相反,当它想下沉时,就吸入一些水使自己的密度增大,所以就下沉了.潜艇的水仓就相当于鱼鳔一样起到调节自身密度作用而达到上浮或下沉目的.  相似文献   

2.
鱼鳔是鱼游泳时的“救生圈”,它可以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鱼体的比重。这样,鱼在游动时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动,便能在水中保持稳定状态。不过,当鱼下沉到一定水深(即“临界深度”)后,外界巨大的压力会使它无法再调节鳔的体积,这时,它受到的浮力小于  相似文献   

3.
我们都知道鱼肚子里有鱼鳔,鱼鳔里面全都是空气。鱼鳔里的空气增多能使鱼在水中往上浮,鱼鳔里的空气减少  相似文献   

4.
裴建华 《物理教师》2006,27(6):0-30
鱼体内的囊状组织——鱼鳔,在鱼的浮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多数人认为,鱼鳔的扩张与收缩是实现浮沉的直接原因,即鱼向鳔内充气,使鱼鳔的体积变大,受到的浮力变大,鱼就上浮;反之下沉.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做一个推论,看看鱼上浮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5.
教“浮力”这一章节时,为了突出重点,我先出示三个外形完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有两个用注射器注入适量的盐水),问学生:“把三个乒乓球同时浸在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呢?”学生异口同声说:“上浮、”“真的上浮吗?”在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我突然放手,结果一个上浮,一个悬浮,另一个下沉。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们主动地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乒乓球里有文章,并主动去看,结果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悬浮、下沉的两个乒乓球比上浮的重,从而引出了问题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对于有鳔的鱼,鳔对鱼的沉浮起重要作用,当鳔体增大时,鱼就上浮,反之当鳔体缩小时,鱼就下沉。然而,是什么原因使鳔体胀大或缩小呢?传统的说法认为:鱼必须通过增加或减少鳔内的气体来实现沉浮。按此理论,鱼鳔应附有排气管,并且鱼体内必有一个能快速产生或吸收气体的生理结构,以便在快速上浮时,立即产生气体给鳔充气;当需要下沉时,立即将鳔内的部分气体吸收或排出体外,且其反应时间应该极短,以适应灵活运动的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7.
最近看了一则关于鲨鱼的短文,说的是一般的鱼都能自由地上浮和下潜,这主要靠的是鱼鳔:当鱼想上浮时,鱼鳔充满气体;当鱼想下潜时,便放出鱼鳔中的气体,使自己的浮力变小。而鲨鱼却没有鱼鳔。于是,它只能靠不停地游动来保证身体不至于沉入水底。想不到的是,它就是靠不停的运动,保持了强健的体魄,成了鱼类中的强者,所向无敌。当前的教坛中,许多老师进入职业“高原期”,两眼一睁,忙到熄灯”的感慨愈来愈多。可是,许多名师正是在这没有空闲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不断迸发出教育智慧的光芒。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发表论文600多篇…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玻璃瓶中装适量的细沙,塞上橡皮塞,放入水中。如果瓶子上浮就再加一些细沙,如果瓶子下沉就倒出一些细沙,通过这些调节,瓶子浸没在水中放手后还可能缓慢上浮或下沉,要让瓶子恰好悬浮在水中,这时可再通过调节橡皮塞的松紧程度来解决。如果上浮,就将瓶塞压进一点;下沉就将瓶塞稍稍拉出一点(保证不漏水),最终使瓶子恰好悬浮于水中。要演示下沉或上浮,通过增减瓶中细沙很容易实现。瓶子在水中悬浮、下沉、上浮的三种情况下,浮力始终保持不变;重力的改变是通过增减细沙实现的,学生看得清楚,所以容易理解和接受。图1 物体沉浮条件演示器物体…  相似文献   

9.
曾听过一个关于鲨鱼的故事:一般的鱼都能自由地上浮和下潜,这主要靠的是鱼鳔。当鱼想上浮时,鱼鳔充满气体;当鱼想下潜时,便放出鱼鳔中的气体,使自己的浮力变小。而鲨鱼却没有鱼鳔。于是,它只能靠不停的游动来保证身体不至于沉入水底。想不到的是,它就是靠不停的运动,保持了强健  相似文献   

10.
鱼会溺死吗     
鱼也会被溺死———这个结论听起来很荒谬,但事实确实如此。我们知道,鱼生有鳔,鱼鳔就像游泳时用的救生圈,能帮助鱼在水中活动。鱼儿用伸缩肌肉的办法来改变鳔的体积,这样就改变了身体的密度,可以任意地下沉、浮起或者停留在某个深度上。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有  相似文献   

11.
孙光石 《物理教师》2004,25(1):25-25
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的奥林匹克教学辅导丛书《初中物理竞赛名师指导》(1998年)一书的第65页有这样一道例题: 例2.一个密闭铝盒,恰能悬浮在7℃的水中.在水温从7℃下降到1℃的过程中,铝盒将会 A.一直下沉到底. B.上浮至水面. C.先上浮到水面,而后又下沉至水面下,随即仍悬  相似文献   

12.
浮力现象尽管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屡见不鲜,但由于受年龄小,心理尚未完全发展和认知阶段局限性,常常根据粗浅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些错误的观念,造成对建立科学的概念的障碍,给教授浮力带来一些困难。针对学生普遍存在“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到浮力”。我们可以增加两个浮力的小实验,其一是用手掌将浮在水中的乒乓球压入水中,使手掌感觉到浮力的存在;其二是手掌托起一个密度比水略大的小球从空气中到水中感觉浮力的存在。针对有的同学认为“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  相似文献   

13.
脑力对对碰     
《科学启蒙》2013,(2):34-35
第一个环节:答疑解惑湖南省望城县第二中学杨佳同学问:鱼有鳃,可以在水中呼吸;鱼有鳔,可以在水中自由地沉浮。可是,有人说生活在水中的鱼也会溺死,这是真的吗?大博士回答虽然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却是事实。鱼鳔是鱼游泳时的"救生圈",它可以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鱼体的比重。这样,鱼在游动时只需要最小的肌肉活动,便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4.
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浮力。钢板在水里会下沉,而用钢板制成的潜水艇,在水里会潜水(下沉),也会上浮(图1),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取决于它受到的浮力(F浮)和它受到的重力(G物)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小鲨鱼很苦恼.作为鲨鱼的后代,他的身体里比别的鱼类少了一只鱼鳔.其结果是,他假如有一刻停止游动,便会迅速沉入海底.所以,每次看到其他鱼类凭着鱼鳔的浮力便可以一动不动地在水中休息的时候,他都会满眼羡慕.  相似文献   

16.
1.极值例1 一木块漂浮在水面,现将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截去一部分,则木块剩下部分将会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分析设想木块水下部分全部被截,显然剩余部分将会下沉一些. 2.差值例2 有一密度ρ=0.6×103千克/米3的物体,放入水中有4米3的体积露出水面,若要使物体全部浸没在水中,至少需给物体施加多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7.
“水的浮力”(人教版《自然》第三册)的教学重难点是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即引导学生探究出“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上浮,比同体积水重的物体下沉”。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做了把木片、塑料、泡沫、牙膏皮、石头、橡皮、硬币等常见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一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我们看到,许多自然教师到此为止,没有引导学生领会“在同体积的情况下与水  相似文献   

18.
鱼事三题     
壹 在鱼类世界里,鳔主沉浮。鱼靠鳔上浮或下潜,或自由在某一水层保持静止状态。鱼鳔使腹腔产生足够的空间,保护鱼的内脏器官,避免水压过大损伤内脏。  相似文献   

19.
四、力学实验(二) 5 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实验 实验用具与材料: 水槽、烧杯、量杯、水、弹簧秤、木块、铁块、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泥、橡皮、皮球等。 实验方法与步骤: ①称出各重物的重量;②分别测出与各重物体积相同的水的重量(测量方法本刊上期的实验中已有介绍);③把各重物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④看哪些重物上浮,哪些重物下沉;⑤比较在水中上浮的物体的重量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的重量与  相似文献   

20.
本章讲述了浮力、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应用.学习这些知识要应用前几章所学的密度、重力、二力平衡、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液体的压强、压力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学好这一章的关键是澄清下面几种错误认识,正确理解浮力的概念、物体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一、物体在什么借况下才受到浮力作用常见的错误是“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事实果真是这样吗?为此请你做这样一个实验:你把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或沉到水底的物体从水中提出水面,你会感到在水中提时比出水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