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钟爱通讯报道工作,从1956年开始写稿至今已30多年了。过去我写稿很多被采用的却很少,近些年发生了变化,所写的稿子被新闻单位采用的多了。就拿去年来说吧,我一共写稿44篇,省市报刊采用了30篇。有人问我:“你写的稿子为啥采用的多  相似文献   

2.
我是机关材料员,业余时间常写点稿子.近年来,我写的稿子每年都被地区以上报刊、电台采用百篇左右.在这里,我想就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的问题谈点肤浅体会. 写稿总想被采用,谁都谋胜不谋败,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靠什么取胜,怎样取胜,人们的方法有所不同.初学写稿时,我兴趣很高,差不多每天写一篇。我想,这篇不用还有那篇,多写,多投,总会能碰上一篇.殊不知,这种“瞎猫撞死耗子”  相似文献   

3.
投稿经验谈     
从1978年我的第一篇作品发表以来,我坚持写稿不停,陆续在《山西日报》、《天津日报》、《杂文报》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1.树立自信心。刚开始,我写稿时怕人瞧见,投稿时也怕人瞅见,稿子是匆忙草就后寄出,最后落得个石沉大海。究其原因,一是缺乏自信心,二是怕丢面子。自己写稿报道周围发生的新鲜事这是件好事。发出去的稿子由于各种原因总有登不登的两种可能,这没有什么丢人的。这样一想,我写稿和投稿也就不那么鬼鬼祟祟了。稿子写好后,我还找周围的同志提意见。遇到退稿时,及时分析被退的原因。甩掉了思想包袱,写起稿子来也得心应手了。1984年  相似文献   

4.
近一两年来,各类报刊都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报刊的版面、内容、写作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使一些老通讯员感到了一种困惑和无奈,写稿越来越少,即使写了几篇也大都石沉大海,采用率很低。应该说,这一切变化都是客观事实。西安的几家报纸变化就很大,虽然大都扩版、增刊,有的一次出几十个版,但报道的内容、对稿件的要求都不是老通讯员的强项,所以在许多报刊上,一些老通讯员的稿子越来越少,熟悉的名字也越来越少.能看见的也大都是一些新面孔,对此,一些老通讯员在一起也议论不少。对此我以为关键是要学会适应,以变应变:一、…  相似文献   

5.
我搞通讯报道工作已经11年多了,写的稿子先后被全国55家报刊,电台采用了2300多篇。回顾自己的写稿经历,主要是注意了在“小”字上做文章。记得开始写稿时,总觉得稿子写得越长越好,大稿用了震动大,结果事与愿违,写得多,被采用的少。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聋人通讯员,近年来写稿采用率保持在90%以上。我之所以取得较高的采用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看准栏目再投稿”。 “看准栏目再投稿”,就是写出的稿子要选择合适的报刊、合适的栏目投。有些稿件虽然看起来投给某某报刊是合适的,但这些报刊没相关的栏目,或者已用过此类稿子,稿子就可能不被采用。  相似文献   

7.
我从1994年7月开始写稿,至今已有百余篇稿件被各级报刊台采用.我初写稿时,总以为稿写得越多,刊登的就越多.于是,几  相似文献   

8.
今年春节期间,我到本区十几位新老通讯员家拜年.他们都感叹:现在写稿真难呀!在我们这些贫困乡村难得有什么新闻,一年里能被报刊电台用上三五篇稿,那就算了不起了。回顾我几年来写稿的亲身经历,我以为:只要多留心,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也是有新闻可写的。我是1982年5月开始写稿的。当初稿子被采用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搞新闻只要下功夫,能吃苦,多写稿,不学习理论和新闻业务,照样也能在报刊上发稿子,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在省委党校学习理论知识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我当业余通讯员时间不算短了,过去经常给县广播站写稿,在陕西日报和省电台也见过稿,1980年到铜川矿务局桃园矿后,几年时间,在省市报刊、电台发表了许多篇稿件。1989年调矿务局宣教处从事报道工作时,原以为是轻车熟路,没料到,专搞新闻工作后,在省以上新闻单位发稿却感到很吃力。就在此时,  相似文献   

10.
几十年来,我给党报写稿感受到酸甜苦辣的滋味,但思想上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采写当日新闻的大苦大乐。在我的千篇见报刊稿件中,当日新闻也只有10余篇,可这些消息从采写到见报的过程我感受到像打仗似的艰苦和稿子见报后的无比喜悦。如西安晚报1998年1月23日刊登我写的《陕西省卫生厅负责人前往医院向张基美颁发白求恩精神奖》这则消息,我是在1月22日晚上一个偶然机会听到陕西省副省长赵德全、省卫生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爱梅将于1月23日上午到西安市中心医院给张基美颁发“白求恩精神奖”的,于是当晚我就写成210个字的当日新闻(初稿),23日…  相似文献   

11.
有些通讯员为了多刊登稿件,只顾拼命向报刊多发稿,不注意稿件质量,说什么:“用不用往上送。稿子一多,碰巧就会被选上一篇。”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够妥当。这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几年前,我初学写稿时,也是想以多取胜。碰到件好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就往报社投寄。心里想:我的这种发稿积极性,也会感动“上帝”的。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搞好通讯报道工作。我们从基层单位选了三位有写作能力的同志,调到行办公室工作。这样,他们容易掌握情况,了解信息,便于写稿。象被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命名为农行系统全国优秀通讯员的鲁国民同志,近两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就发稿40多篇。在他的带动下,我行通讯员已发展到十名,多数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稿子。我们领导还亲自动手写稿,有两位行长写的稿子见过报。我们领  相似文献   

13.
1989年我高考落榜后,报考了海南企业外交函授学院新闻系。近两年来,边学习边写稿,稿子不时被报刊电台采用。1991年,我订阅《新闻与写作》后,写作兴趣更加浓厚,近半年间,我经常串乡村,跑机关、到学校,捕捉新闻信息,采写了近百篇稿子。 1991年正月初二,东王海村的几个青年变打女婿为考新郞,我详细了解情况后当晚写了一篇题为《羊年初二考新郎》的稿子,被河南经济广播电台  相似文献   

14.
1987年以来,我在地市级以上报刊、电台等发稿50余篇,其中省级以上32篇。我的体会是:结合工作写稿好处多。一是结合工怍写稿,可以促进工作。从做过的工作中找出有报道价值的典型事例写成稿子,可以起到“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以利再战”的作用;同时,脑子里经常想到写稿,可以促使自己去主动掌握情况,回顾工作,并积累资料,一旦总结工作、或者开会讲话、向上级汇报(  相似文献   

15.
我在去年参加函授学习的时间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写稿,先后在军地报刊上刊登稿件48篇,其中有两篇军事训练稿件被《人民军队》报头条采用,两篇稿子被《人民军队》报刊登后,还得到300元钱的奖励,年底,我也因此荣立了三等功。  相似文献   

16.
500篇稿子没发表,又继续写第501篇稿件的本文主人公——山东省即墨市店集镇西演堤村的53岁的农民李正金就有这样的经历。29年来,他共为各级各类报刊写新闻通讯稿近3000篇,发表1400篇。他这种持之以恒的写稿精神被村民们所称赞,并使501篇新闻稿背后的故事有了续篇。 500 1=1 李正金家兄弟五个,他排行第五,有些老人就叫他“老五”。说老五正金写稿子不要命,白天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晚上半夜起来点油灯写啊、画什么的,油灯舍不得拨亮,就那么昏黄着。那时他在小学当民办教师的三哥李正奎也是个酷爱写稿的人,深夜两三点钟俩人就起来,一个人占着一面炕头,各自趴在被窝里“用功”。大清早上工的时间,队长就去敲他家的木格窗,冲着里面喊:“别写了,上坡干活啦。”因为他能熬夜,寄到编辑部的稿子也总是这么落款:李正金某年某月某日于深夜,所以,人送笔名“李深夜”。 家里穷,老五写稿什么颜色的纸都用过。要说高  相似文献   

17.
我是从一九七零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的。十多年来,我先后向路内外各级新闻单位写稿七百多篇,被十七家报刊电台采用四百多篇,被《陕西工人报》吸收为特约通讯员,被评为《西安铁道》、《中原铁道》报优秀通讯员。回顾十多年来坚持为党报写稿,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努力写一九七一年,队党支部让我担任通讯员,为报纸、电台写稿。热情一来,我一月内就写了十五篇,却石沉大海。我没有气馁,认真找原因,终于明白了写稿不见报,主要是自己没有抓准问题,稿件质量低。从此,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白天上班生产,晚上坚持写稿。这样见报稿件就慢慢地多起来了。一九七二年,我队二班担负咸铜线庄里至梅家坪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新闻爱好者,几年前开始给报纸、电台投稿,往往稿子寄出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些看笑话的人挖苦我:“没那本事,别逞那能”。但我并不气馁,仍坚持每星期写一二篇稿子。有辛劳就有收获。从去年五月到十一月,我陆续在报刊上发稿十一篇,其中六篇发在省级报刊上,从而填补了我们乡新闻报道工作的空白。我也被乡里聘为乡通讯组的通讯员。  相似文献   

19.
我恋上“爬格于”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1962年.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了生我、育我的家乡──未央区草滩镇东兴隆村。回村后.我利用工余时间搞宣传工作,并办起了油印小报《东兴通讯》。我们办小报得到了当时下乡记者张扬(现西安日报政法农财部副主任)的亲自指导,他教我们如何写稿、编稿、办小报,如何写新闻报道。张扬同志是我第一个老师,我的第一篇上报稿子《铁人队长》是他帮助我反复修改后上了西安日报。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稿热情.接着有几篇稿也见报了。1984年3月13日,我被调入未央区委宣传部担任通讯干事,从此,跃入…  相似文献   

20.
办报纸,编辑部设有第一读者。每张报出版前,第一读者先品尝。听名记者田流讲,他也有第一读者。有一次,他到福建采访,写成5篇稿子,其中有2篇就是被家庭第一读者否定了的,没有拿出来,他笑着说。“这叫夫人把关!”我写稿,家里也有第一读者。每次写出草稿,先交妻子、女儿、儿子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发议论,看稿子能不能拿出去。有一次,我到牡丹江市采写了篇通讯《一个生机勃勃的细胞》,交大儿子看后,就纠正了不少错别字。这以前我写稿用字常不规范,而且并不在意,这以后,每写完一篇稿子,让家里人帮我挑错别字,及时改正过来。不然,当了几十年的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