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文章尝试从以课堂为核心、更新思政课话语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创新传播载体、加强考核检验等方面就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责任担当,彰显着立德树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建构应聚焦塑造主体、深化内容、拓展视域和创新形式,四维向度同向发力、协同推进。其中,塑造主体是关键,深化内容是核心,拓展视域是基础,创新形式是保障。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内在遵循。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主要由话语主体的引领力、话语内容的解释力、话语风格的吸引力、话语语境的渗透力、话语评价的助推力等构成。由于话语双方在主导性与主体性之间存在“内在张力”、话语资源的供给未做到“内容为王”、话语的表达艺术未达到“妙趣横生”、话语语境的创设未实现“润物无声”,而且缺乏“科学规范”的话语评价机制,受这些因素影响,高校思政课话语主体引领力弱化、话语内容解释力欠缺、话语风格吸引力不强、话语语境渗透力淡化、话语评价助推力不大,这使得高校思政课话语亲和力提升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此,高校思政课应着力于跨越主体间话语“裂谷”、整合和创新多样话语资源、借鉴和融通多元话语风格、创设丰富蕴含的话语语境、构建科学的话语评价机制,努力提升课程话语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思政课教学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话语传播的过程,教师要充分研究学生(受众)的基本特征,要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帮助学生端正对思政课的态度,这样有利于提升思政课话语传播效度,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微时代"环境为高校思政课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它适应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拓展和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政治思想观念良性发展。同时,"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又面临着新挑战,要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性,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运用好微媒介和课堂两个载体,协调好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智能化生存与媒介延伸是时代变革下高职思政工作实践语境中重要的影响因子。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政工作开展的关键载体和重要依托。而探究话语实践与传播要素协同关系,根本目的在于拓展话语传播维度,提升话语传播效度,增强话语传播效能。为此需要充分注重主体协同,把握话语言说者和话语受众的双元主体性;重视运转协同,协调话语内容和传播媒介的动态平衡性;强化场域协同,整合话语语境和传播环境的协同发展性,构筑起话语传播双向循环发展系统。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体系的建构,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文章以教师为本、教师全面发展的评价理念为指导,本着评价目标的多重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的原则,建构全方位、多层次、科学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教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加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升思政课教育的实效。而目前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表现消极,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很好地体现。本文通过探究增强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教育中主体地位的路径来增强思政课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是深化思政课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快构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要善于以系统思维把握话语体系各个链条,不断创新教学话语体系的生成机制、丰富教学话语体系的传播机制、落实教学话语体系的反馈机制,探索符合思政课教育教学需求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陈丹丹 《教师》2023,(25):3-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要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发挥课程育人价值。文章以大学生获得感为视角,分析了当前民办高校思政课在学生主体意识、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载体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拓展教学载体等具体路径,以期增强大学生获得感、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对“90后”、“00后”大学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重要职责,其自身各方面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多而不优”、“多而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亟需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基于此,我们将从考察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问题入手,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分析的视角,探讨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结构,以期从实践上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供可行性方案,从理论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思政”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为提高教学效能,要坚持守正与创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载体,拓展教学内容体系。雷锋精神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价值的重要载体,从价值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将雷锋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达成雷锋精神育人目标,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构建“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其教学话语承载着信息传递、情感沟通、理论诠释、思想引领等多方面的功能。当前,思政课教学话语在一定程度上陷入话语主体素养不高、教材话语内容生动性不足、话语表达方式单一等现实困境,已然成为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因素。破解困境,需要提高教学话语主体素养、优化教材话语内容、丰富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14.
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以课程化为导向,以思想政治理论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健全教学组织体系,丰富实践课程形式,拓展实践教学资源,规范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构建全员化、全程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逐步纳入中央议题,实现顶层设计.文章首先论述了主体间性的三个基本特征;其次阐明了主体间性与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存在契合性;最后,基于主体间性理论,提出了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路径:学生本位思想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人本话语范式与文本话语范式相结合,坚持多元化的课程表现形式、构建全方位的激励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李南  徐思师 《文教资料》2013,(9):152-15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朋辈访谈借鉴媒体朋辈访谈成功经验,作为拓展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和载体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话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现阶段,思政课教学中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面临着来自话语主体、话语客体和话语环境的诸多挑战与困境。为此,需要通过逐步建立互通渠道、大力挖掘红色资源与主动回应话语客体关切等路径,不断充实话语内容,奠定话语基础,凝聚话语力量,以推动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良好建构。  相似文献   

18.
高校思政课的智慧课堂建设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通过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技术媒介理论研究,探索智慧课堂建设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名师示范教学、扩大课程受众范围、分教学场所远程直播互动交流、同步保存教学视频资料供学生重复学习以及教学资源共享与传播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文章从坚持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指导思想、夯实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理论功底、构建高校思政课智慧课堂建设的话语体系、助推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提升的动力机制、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的智慧课堂建设等五个方面探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智慧课堂提升高校思政课传播能力的对策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利煌  王睿 《教书育人》2023,(30):40-43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通过对高校师生进行调查发现,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存在实效性有待加强、开展红色文化活动质量不高、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受到挑战、学校各部门的联动性不够等问题。建议构建高效传承红色基因“七位一体”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的引领作用,进行红色基因传承联动机制的构建;突出学生社团的主体能动作用,打造红色品牌;发挥红色基地所具有的实践载体作用,形成红色基因情感体验机制;进行新媒体宣传平台的打造,实现红色基因传承新领地的开辟;构建课程思政,实现多学科协同传承;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不断的红色基因传承中,构建大学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言教"方式,教学话语是实现思政课教育目标的主要媒介和工具。目前,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失语""失真""失效""断裂""滞后"等话语困境导致思政课难以入耳、入脑、入心,未能充分实现国家、社会对思政课的期待。思政课教学话语困境的消解需加强对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历史发展研究,从教学话语内容、教学话语形式和教学话语质量三者关系出发,构筑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品质结构,并以生成机制、传播机制和反馈机制为主体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机制。用有情怀、有温度、有力量的教学话语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