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了“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三年级不再有整节的识字课,识字任务分散在各个环节。怎样才能扎扎实实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呢?在对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颇有收获,现将体会归纳如下,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一学段(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为1600-1800个,其中写字800-1000个.识字量的增多,实行“认写分流”的原则,旨在鼓励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识字量,尽早开展语文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3.
识字教学是汉字教育的开端,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写分开,多识少写”的策略,人教版课标本实验版教材(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识字量明显增加。怎样才能很好地完成识字任务,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和效率呢?下面是我教学第二册语文《识字6》第一节内容时的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4.
马启娟  袁志 《教师》2010,(21):75-75
关于语文课程的评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那么我们如何评判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想,最直观也是最客观的莫过于学生的作文。  相似文献   

5.
陈崴 《小学语文》2008,(1):27-2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要求。在人教版低年级教材中,大量的生字出现在不同单元的课文之中。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的《日月潭》一课为例,要求学生在本课中“会认”的生字有9个,分别是:环、绕、茂、隐、筑、晰、朦、胧、境;要求“会写”的字有12个,分别是:岛、展、建、纱、省、胜,还有可以组成词语的“环绕”“隐约”和“茂盛”(其中含有4个认读字:环、绕、茂和隐)。  相似文献   

6.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各年级段学生对字的认识量,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这就要求教师讲究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学会创造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余琴 《小学语文》2010,(1):22-2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由此可见,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约占小学识字总量的50%,经调查这1600—1800个字在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约占90%。从“50%”“1600—1800”这些数据可以感受到目前第一学段学生的识字量。从“90%”又可以感受到在第一学段认识这1600—1800个字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并且能够正确地理解字意,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学习及习作。所以,不管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都指出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最少要达到3000字,会写2500字。而第一学段(1—2年级)就要达到1600—1800字,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50%。  相似文献   

9.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诵读”二字与古诗文的教学几乎是如影随形,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诵读都是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那么,这一两千多年来相沿不辍,又得到了当代语文教育充分肯定的教学法的价值何在?在其运用中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低年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识写同步”的策略,即认识的字均要求会写会用。2001年9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该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相似文献   

11.
董树凤 《教师》2014,(9):63-6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到中年级段,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左右,其中1800个左右会写。识字也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完成较大识字量的教学任务,面对的又是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小学生。如何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学生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效果呢?建构主义原理告诉教师,应努力创造真实、生动、有趣的识字学习环境,尊重孩子的学习天性,  相似文献   

12.
中学作文教学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可能有培养作家的目标,中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中小学生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谨慎地提到高中生应“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简单点说,中学作文教学的一般目标就是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别人看得懂,较高目标是使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别人愿意看。怎样才能“达标”呢?显然应该从“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角度进行有计划的训练。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呢?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切实提高语文素养"。"适当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呢?怎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些一直是困扰阅读教学的棘手问题,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相似文献   

15.
王珍 《湖南教育》2002,(17):33-33
一、增加识字量《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课标》)规定: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其实,早在40年前,我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李秉德教授就曾大声呼吁: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落后的症结在于学生识字数量少!过少的识字量既不能满足儿童阅读、写作的欲望,也不能适应语文教学进度的要求。许多教育家正是看到这一点,进行了各种识字教学改革实验的探索。结果证明:小学识字量增到3000,这是各种识字教改实验早已达到的数字。学生达到了课程目标,就具备了起码的阅读、写作能力及继续发展提高的基…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这一理念呢?笔者认为,把握“精练”艺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相似文献   

18.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各年级段学生对字的认识量,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识字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提出了“识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要求,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提前读写,避免了因字字须“四会”而造成的学生学习汉字的负担过重、认不快、写不好的现象。如何让学生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识字呢?  相似文献   

20.
陈翌英 《海南教育》2009,(6):119-119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遵循“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识字原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字的认识量。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记录周围的事物.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学会创造性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