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5年,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关于悲剧的经典性定义。此外,他在《几乎无事的悲剧》中,高度评价了果戈理用平常话平常事再现社会生活的能力,他说:“这些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是很不容易觉察的。然而人们灭亡于英雄的特别的悲剧者少,消磨于极平常的、或者简直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者却多”。鲁迅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除“英雄悲剧”外,还有“平常悲剧”。但鲁迅更为看重的是写平常人、平常事,没有特殊事件,没有传奇色彩的平常悲剧。因为,人们灭亡于…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一个产生大规模悲剧的时代,社会责任感迫使着思想末鲁迅对悲剧现实作出自己的思考。1935年鲁迅提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命题。创作中,鲁迅把悲科的社会因素溶于日常小事的描绘,传达他对那个时代悲哀的深味。他笔下的悲剧人特有自身软弱的个性,夸大他们反抗的个性,就背离了其悲剧审美特征。他的悲剧虽“几乎无事”,但悲剧效果却是彻底的。鲁迅还有意淡化情节,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多借助人物、场景、心理、细节的描写来增强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一个产生大规模悲剧的时代,社会责任感迫使着思想家鲁迅对悲剧现实作出自己的思考。1935年鲁迅提出了“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命题。创作中,鲁迅把悲剧的社会因素溶于日常小事的描绘,传达他对那个时代悲哀的深味。他笔下的悲剧人物有自身软弱的个性,夸大他们反抗的个性,就背离了其悲剧审美特征。他的悲剧虽“几乎无事”,但悲剧效果却是彻底的。鲁迅还有意淡化情节,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多惜助人物、场景、心理、细节的描写来增强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鲁迅悲剧观的形成、发展乃至成熟的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其著名论断“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和”几乎无事的悲剧“的内涵,发掘其悲剧观和悲剧作品新的美学意蕴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悲剧型小说中,鲁迅的作品是最有深度、最有力度的。所谓悲剧,在鲁迅看来,并非指那种非社会性的个人的不幸际遇。他认为创作悲剧型小说必须着眼于社会性,并表现出悲剧的历史必然性。在评论五四时期某些悲剧型小说时,鲁迅不满那些“咀嚼着身边的小小的悲欢”的作品。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其一,视野狭窄,“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没有深刻的社会性;其二,“过于巧合,在一刹时中,在一个人上,会聚集了一切难堪的不幸”,失去了必然性。什么是悲剧,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  相似文献   

6.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的悲剧,虽然新写实小说作者取材各不相同,但从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我们大致可分为生存条件的匮乏和都市中小市民小人物的毁灭,前者的悲剧形式作者采用的是以原生态的描写赤裸裸的再现了平凡人生存困境的细节,而在描写都市小市民生活的新写实小说中,“几乎无事的悲剧”给小市民的生活和命运蒙上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种原生态描写手法以及悲剧情节的“几乎无事”是新写实小说悲剧意识产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莪菲丽娅悲剧是凡人式的悲剧,折射着莎士比亚深刻的哲学理想。她以一个“几乎无事”者的命运显示出普遍性原理。作为妇女悲剧心理的典型呈现者,她的死具有深刻和广泛的意义。莎翁用“抽搐状态”的表现手法刻画了这个形象,将莪的“抽搐”美集中展现在“临死的舞蹈”这个特定艺术场景中。莪的悲剧是其性格与社会尖锐对立的结果,是美丽注定悲哀。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雷特,他在轰炸罪恶的同时炸毁了无辜善良的少女,表现了一种唯我主义的权力意识。莪的悲剧美也呈现出泣鬼神的效应,其形象与哈一样不朽。人类是踏着悲剧前进的。  相似文献   

8.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一篇描写“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小说.以一出在“无爱的人间死灭”的爱情悲剧,探索妇女解放道路,探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新路。《伤逝》的悲剧意义在于个人、社会和追求三个层面:以一个梦醒者的反思,忠告个性主义不能使青年驶达幸福的彼岸;对封建传统势力毁灭五四青年自由幸福的罪行进行了严峻的批判,揭示悲剧意义的根源;奋斗者“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寄托着鲁迅的希冀。  相似文献   

9.
漫议《井》     
中年知识分子,女工程师徐丽莎跳井自杀了,这是陆文夫的小说《井》的结局。女主人公徐丽莎是悲剧性的人物,但这悲剧并不是轰轰烈烈、崇高悲壮的,而是鲁迅所说的“几乎无事的悲剧”。女主人公并非死在“四人帮”横行之时,而是死在今天,死在一九八五年的春末。 谁是杀人凶手?作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是,通过他逼真的描述,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11.
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无不体现出人生价值的毁灭。“克夫克子”的祥林嫂就具体体现了鲁迅作品的悲剧性艺术特色。本文以鲁迅先生悲剧的创作体现了悲剧观念为立论根据,通过鲁迅所描写的祥林嫂所具有的“可贵之处”及其毁灭的具体分析,得出了祥林嫂的悲剧,印证了鲁迅所谓“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二册及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中都选了《鸿门宴》,该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课文中,我们看到了觥筹交错、刀光剑影的宴会场面,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复杂的人物个性。但是,如果我们联系《项羽本纪》全文,深入一步认识太史公笔下的项羽形象,就会领略到《鸿门宴》中的悲剧因素,从而体会其悲剧的美学意义。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者伟大人物底死亡。”(《论崇高与滑稽》)这就说明了悲剧人物具有…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深刻揭示了孔乙己这样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被他自己所虔诚信奉的封建思想和衷心拥护的科举制度愚弄以至毁灭的悲剧。那么,鲁迅先生在作品中是如何表现这一悲剧的呢?本人认为,他主要是通过孔乙己理想与结局之间的强烈反差这样三条线索来表现的。线索一:孔乙己由自命清高的穿长衫到最终不得不穿破夹袄,表现其精神追求的悲剧。科举制度一再宣传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封建思想,孔乙己对此深信不疑。因此,他才满口之乎者也、把什么君子固穷、多乎…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月牙儿》通过一个少女的自述,展示出一幕母女两代被腐朽黑暗的旧社会所逼而沦落为暗娼和终于被吞噬的悲剧。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指出了悲剧的性质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悲剧的结局是毁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他认为沙士比亚的《奥赛罗》所以是崇高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在鲁迅小说《孤独者》的评价中,争议的中心在于如何认识小说主人公魏连殳的悲剧形象。鲁迅把“孤独者”魏连殳写成一个悲剧人物,正是辛亥革命后这一特定历史时代敌我力量悬殊的悲剧性矛盾的反映。辛亥革命时期的现实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这场革命虽也引起封建主义的震动,但这个革命却以向封建势力妥协  相似文献   

17.
曹青 《考试周刊》2012,(14):11-12
《死火》是鲁迅先生在“五四”之后所写的文章,充满了对现实的沉思,也可以说是他在思考过程中对于现实的某些挣扎的真实写照。鲁迅先生带着一贯的毁灭意识描写了一场壮美的悲剧。文章从《死火》展现出来的悲剧色彩出发,探讨其毁灭、死亡所折射出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18.
研究鲁迅的《鸭的喜剧》必须同研究爱罗先珂的《小鸡的悲剧》一并进行。爱氏的“小鸡的悲剧”在于它“无所不爱”,而鲁迅的“鸭的喜剧”则在于“无所不爱”在现实生活中行不通。因此,“鸭的喜剧”实是爱氏的悲剧,无疑是对爱氏“无所不爱”主张的讥讽。现实生活——包括爱氏自身遭遇证明,“无所不爱”就必定会“不得所爱”。两文不仅仅在题目上对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有联系、对比、承接与歧异。刻有爱氏生活与思想印记的作品的主角,被鲁迅小说中与之对应的生活与主角所得到的评价所评价,而其中恰好表现了鲁迅同爱氏的“共鸣”或意见不同。当然,鲁迅对爱氏的感情是同情、关心与怀念。  相似文献   

19.
悲剧性和喜剧性是美的两个重要范畴。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描写了下层社会一系列不幸的人们的悲剧,这些悲剧的主人公和传统悲剧理论的概念是有较大出入的。西方美学理论认为悲剧源于崇高,英雄人物的死亡才产生悲剧。恩格斯也认为悲剧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冲突。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他在其《诗学》中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对于早期中国而言,“悲剧”是一个舶来之词,悲剧的概念是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的建立才出现的一个研究范畴。王国维先生于1904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第一次运用悲剧理论对《红楼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