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震仪是一种监视地震发生、记录地震相关参数的仪器。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制作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地动仪。此后的1800多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经验的积累,地震仪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现代地震仪的出现,让陆地地震强度、  相似文献   

2.
海底地震仪是放置于海底,能够采集到海底岩层的纵波信息和转换横波信息。广角、大炮检距的施工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地下岩层速度倒转而导致地震成像不清的情况。海底地震仪数据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地震波信息,对地下岩层构造有着更为精确反射。本文详细介绍了应用海底地震仪探测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5月12日四川地震,牵动了全国民众的心.震感瞬间传至全国各地.有人认为,既然汉代就有"地震仪",为什么依然无法预测地震呢? 其实,地动仪无法记录发震时刻,更无法记录震级.因此,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来看,候风地动仪并不能记录地震,不是地震仪.  相似文献   

4.
三维地震勘探是把地震勘探方法扩展到三维空间的新技术。它是由于最近10年来数字地震仪和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适应勘探精度不断提高,工作范围不断扩大的迫切要求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勘探方法。但是作为主要施工模型的三维地震资料采集的观测系统却普遍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本文主要把现在地震勘探施工中常用的三维观测系统的优点和缺点进行了论述分析,以便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实时情况采取和利用。  相似文献   

5.
慢地震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慢地震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包括 :慢地震的定义及特征、慢地震的识别和定位、慢地震孕育的地质构造背景和产生的物理机制、慢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的数值模拟等 ,也涉及到长周期前兆与慢地震的关系、慢地震与应力触发、地震活动性的关系 .笔者认为 ,在中国起动慢地震研究 ,首先应解决慢地震识别、定位和震源机制问题 ,确切验证中国大陆是否存在慢地震 .为此需要加强各个地区的台网观测密度和发展宽频带地震仪、应变仪、GPS、InSAR的综合观测 ,并应加强对多种资料的综合理论分析及模拟的能力 .  相似文献   

6.
列车振动震源产生地震波的采集方法及信号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描述列车振动作为震源所产生地震波的采集方法,对大秦铁路线怀柔段以及京沪铁路线究州段铁路沿线的两次观测试验记录进行了观测系统和信号品质的比较研究,分析了通过宽频地震仪和浅层地震仪所接收火车振动信号的不同特点,为再次开展野外信号采集提出了建议,并预言列车振动将成为铁路沿线进行浅层地震勘探生产中的有效震源.  相似文献   

7.
在施工过程中,I/O SYSTEM 2000遥测地震仪经常出现不绘图情况,通过对系统的分析钻研,使用应用程序PLOTTER 2000能很好的解决该故障。  相似文献   

8.
冰山好像在海水中静静地漂移,其实它们并不安静,它们在不停地唱着悦耳的歌。这是科学家通过地震仪测到的。  相似文献   

9.
<正>在你的手机中下载一个应用程序,你便拥有了一个便携式的地震仪,地震波会在你的手机屏上以曲线图的形式显示出来。有关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的数据即刻会被传给专业研究人员,而这些海量数据是科学家们非常需要的,它们提供了一个在广阔区域内有效监测地震的低成本方式。上述情景是否还很遥远呢?手机"变身"地震仪2014年8月24日凌晨3时20分,一次里氏6级地震袭击了美国加州北部的纳帕镇,这是这一地区近25年来遭遇到的比较强烈的地震。地  相似文献   

10.
日本能及时、准确地应对灾害,并在灾后迅速救援,得益于日本在防震救灾中使用的大量高科技。卫星、地震仪一同上阵日本气象厅和消防厅在全国每个市、町、村至少安设了一台地震仪。同时,  相似文献   

11.
韦蒂 《今日科苑》2011,(20):72-74
频发的地震灾害,让很多人"谈震色变"。前一段时间有网友称,在江苏、安徽、浙江等地上空发现所谓的"地震云",甚至将拍摄到的照片传到了网络上,引起网民恐慌。而长期以来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干旱是地震的前兆之一,那么气候的变化究竟与地震的发生有何关联呢!气候异常预示地震?"气候异常的原因有多种,地震孕育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但现在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地震和气候异常之间有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资讯     
正"洞察"号为火星做"体检"美国的"洞察"号火星探测器不久前发射升空。如果一切顺利,它将在今年11月26日前后降落到火星表面。作为首个专用于火星内部结构考察的探测器,"洞察"号携带有地震仪、地热流探测仪、火星自转与内部结构实验仪等设备。地球上的地震主要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火星上的地震则主要是由火山、地壳裂缝和陨石撞击引发的。每次  相似文献   

13.
海底大地震     
许多人认为只有陆地才经常发生地震,其实在深深的海底,地震发生的频率更高。据统计,全球80%的地震集中在幽深的海底。特别是在太平洋周围平均深度4000米以上、终年暗无天日的海沟里以及它附近的群岛区的深海中,地震更多。海底地震是异常猛烈的,这些地震每年释放的能量足以举起整座喜马拉雅山,相当于10万颗原子弹爆炸产生的能量。海底地震首先威胁到的是航行在海上的船只。1959年春,前苏联客货轮“库鲁”号正航行在堪察加沿海海域,突然船身受到剧烈的震动,就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428XL数字地震仪在煤田地震勘探过程中,提出利用监视记录回放控制数据采集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观点。在煤田地震勘探行业起到节约生产成本,控制数据采集质量作用。如付诸现实将节约地震勘探队伍对设备成本投入。  相似文献   

15.
关键词     
地震速报服务4月1日起,中国地震局正式提供自动地震速报服务,中国地震台网将通过手机、网站、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渠道向全社会实时发布自动地震速报信息。在震后第一时间发布震中位置、震级大小等地震参数,对于政府和社会公众判断灾情、启动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海上固体激光器美国海军研究局日前宣布,2014年初将推出海上固体激光器,并应用于"庞塞号"。"庞塞号"在20世纪70年代曾是一艘两栖运输船,近几年被改装成为一个高科技浮动基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地震安全社区"建设的意义、基本原则以及根据福建省尤溪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当地"地震安全社区"建设的方法和措施等几个方面做了简要的介绍,为推广"地震安全社区"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次,其中7级以上的地震为18~19次,而8级以上的地震平均为每年1~2次。目前,全球科学界对地震发生原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地震预测或预报也是人类的难题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2011年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姚华建教授在地震破裂规律的研究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攻读硕博阶段科研成果颇丰从硕士到博士,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再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姚华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用地震面波及地震台站所记录到的背景噪声去研究地球的地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医科大学何韵杰读者来信问,当前网络上对于地震"生命三角"持有不同的意见,那么现实地震中是否真能形成"生命三角",若可以,是随机还是有规律的?希望下面的文章能够解答您和其他读者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次强震,比如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科学界还没能攻克地震预测难题之前,面对大地震人们能够做到的,是在地震中尽量保住自己的性命,以及震后及时、有效地救灾。  相似文献   

19.
科教新闻     
《科学中国人》2013,(5):82-83
学界就"地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持谨慎态度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说,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次震级较大的地震,但"我们只能说地球在运动,目前没有明显证据显示地震增加"。同属美国地质勘探局的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年都会有一次8级以上地震,近20次7级以上地震,超过120次6级以上地震。因此,近年来多次大地震并不表明地震正在增加。还有学者认为,地震学界对于地球是否进入活跃期还在争论之中,尚未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认为,自2004年印尼大地震以后,全球几乎每年都要发生两次8  相似文献   

20.
张瑞纲 《大众科技》2009,(1):187-188
2008年5月18日的汶川地震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造成的灾害,应该出台一个规范的地震保险制度。文章从分析日本的地震保险制度出发,剖析了日本地震保险特点;并对如何发展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