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辅助式习作教学利用场景再现、多元评价、软性"逼迫"、阶梯诊断、连锁启发等丰富的形式,在学生习作困难时给予适当的辅助,充分调动其习作积极性,激发儿童形成留心观察、创意想象、深入思考、推敲习作的良好习作习惯。辅助应根据不同的习作内容和要求而设计。例如在写《瑞雪》时,笔者课前不仅让学生到雪地里去尽情玩耍,  相似文献   

2.
构建开放式的作文课堂,能使习作源头"活"起来,从而打开学生习作的大门,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学时应做到:联结课堂内外,让素材积累开放化;贴近学生生活,让内容选材开放化;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作文评价开放化。  相似文献   

3.
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课堂的"老大难"问题,费时费力,效果差强人意。笔者尝试发掘校园生活资源,寻觅与学生情感、趣味相结合的"生活",开通渠道,指导学生观察积累;把握习作契机,引导学生勤思巧练;开展多元评价,进行花样展示。让儿童写熟悉的校园生活,让儿童的习作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想说,更加真实、鲜活、富有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让学生在留心观察的基础上做到"绘"出本真,"话"意自然,同时练笔时注重方法的指导,评点习作时及时表扬,使学生逐步积累丰厚的语言,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习作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网络,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广泛积累,做好习作的准备,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重视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习作前的指导,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快速地完成作文。重视利用电脑、投影点评作文,在课堂上指导修改,及时反馈习作效果。重视让学生在课外利用电脑写作文,电子供稿,自编作文,感受快乐就在习作之中。  相似文献   

6.
当前,习作教学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习作教学的难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学生写作动机不强。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试图使习作和生活融为一体,让习作改变学生的生活,并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实践证明,恰当地激发写作动机,能使学生习作由教师的一厢情愿,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从而使作文教学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7.
黄雨华 《考试周刊》2012,(67):52-52
传统的作文教学常把学生束缚在一个小圈子里"闭门造车"。如何让学生习作时有话可说,写出真情实感呢?作者认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学生赖以采撷习作内容的活水之源。作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实地观察、社会调查、实践服务等活动,从多方面挖掘了学生习作之源,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习作评价应倡导多元结合,注重教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社会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从而构建立体的评价体系网络。"习作评价必须得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家长都参与到我们的习作评价中来,随时记录下学生习作成长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让学生的习作生长在健康的天地中。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生生  相似文献   

9.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人文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首先,人文化的习作指导要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要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等任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时学生的习作做了很明确的要求。要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保持学生的习作热情,保护学生的习作信心。让学生热爱写作。乐意写习作,写好习作。在习作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可以依托班级中发生的小事件进行习作指导,在学生习作起始阶段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面对小事,学会感受、学会搜索、学会表达、使学生的习作真正能表达生活。一、拥有巧心,抒写感受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智慧的眼睛。班级发生小事  相似文献   

12.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疼。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的人文性使然。因此教师在实践中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人文性,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从而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小学习作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指的是习作教学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关注着人的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要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发展思维,用"心"行文,写出情真意切、打动人心的习作来。首先,人文化的习作指导要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生活。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往往分两课时教学,学生要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等任  相似文献   

13.
赵霞 《小学语文》2012,(1):46-48
在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尊重学生习作感受,关注学生习作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是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一种好做法。  相似文献   

14.
说理类习作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说理类习作——"漫画的启示"时,教师要准确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要求。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漫画导入、有序观察、设置情境、出示例文、现场评价等环节,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掌握说理类习作的基本方法,形成说理类习作的思维规律,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哲人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试问,撬动整体学生习作水平的支点在哪里?众所周知,学生的习作能力是其语文水平高低的综合体现,没有好的方法,没能激发学生潜在的习作愿望,不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积累,不让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表述方法,不培养一些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不可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学生习作能力快速提高的"支点"在习作评价,用评价的杠杆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行为和浓厚的习作兴趣。目前学生的习作评价体系五花八门,有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说到习作教学,不能不提起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他的"作后讲评课"让人耳目一新。管建刚老师的每一节习作讲评课都是"班本化"的教学。他从学生习作的言语现象中提炼出言语学习内容,加以归纳、整合,典型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习作讲评课堂上展开言语学习,提升言语技能。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习作批改,学生没有获得多大的益处,老师却累得苦不堪言。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高度重视习作评价,利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唤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多元主体参与评价使学生体验习作乐趣,档案袋评价方式让学生享受习作情趣,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一、习作个性化的基础:要源于生活 眼下学生作文内容千人一面,习作素材雷同现象严重,其重要原因是缺少丰富的习作素材。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调动多种感官,以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对环境事物、时令变化、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思考,并及时记录;  相似文献   

19.
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畏惧作文,讨厌作文。由于对习作产生消极心理,习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少真情实感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习作心态,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一、减轻学生的压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学习语文的目的,认识到作文能力的高低影响自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小学生习作最突出问题有两点:一是缺乏写作素材。目前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单调,感觉没有内容可写,习作时自然只能"造假",文章总给人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之感。二是习作内容空洞无趣,平铺直叙,缺乏生动之感。如帮助学生让习作题材丰富多样,让习作的内容真实可信是目前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难点,我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探究了以下三种策略:一、丰富习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解决学生缺乏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