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重在培养学生“读、写、昕、说”四项基本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读”列在首位,可见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通过朗读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是一门读的学科,文章读透了,读通了,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学法。只有读好了,学生才能进入角色,置身于作品的情景之中,和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怎样才能有效地强化他们“从无声文字到有声语言”的能力转换呢?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四项基本能力。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见,朗读应成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管红芬 《考试周刊》2009,(30):59-59
叶圣陶曾说过:“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四把刀,缺一不可。”但不管是现代还是当代,语文教学对于“读”这一语文素养大刀却总是局限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也就是只重视默读文段做题目、写作文。而对于“读”的另一要义“朗读”却是缺失得很,甚至远远不如古代的私塾教学了。对于朗读,其实新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学到语文知识。”但如何读才能达到大纲的要求却令人深思.现实中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形式可谓灵活多样.有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当前,小学生的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注重朗读教学,强化对学生日常学习中诵读的评价,指导学生多诵读。”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高段的朗读教学,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误区。比如,语文高段朗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示范形式化、朗读内容零碎化、朗读教学表演化的误区。因此,转变小学语文高段朗读教学观念,探索小学语文高段朗读的新方法,让学生乐在“读”中,让高年级语文课“读”占鳌头,便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语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一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练好朗读呢? 一、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语文讲读教学中的传统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是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目,其中有不少还是古今名家之作。教学中,通过讲解、朗读和背诵等形式,深入指导,强化训练,学生才得以不断吸收消化。久而久之,养成习惯,美的语言便会脱口而出。“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学中围绕朗读做文章:备课先备“读”,讲读多练“读”,时刻不忘“读”,自始至终以“读”开路,以“读”取胜,读中探“宝”,读中得“金”。那么,怎样加强朗读教学的有效训练呢?我的做法是:巧妙创设情境朗读,讲究朗读教学艺术。一、巧妙创设情境朗读(一)配乐曲朗读,烘托情感。配乐曲朗…  相似文献   

9.
陈芳 《师道》2013,(7):67-68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读书形式,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读,是有感情、有节奏、吐字清楚、声音洪亮地朗读。但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琅琅读书声时常被教师过分的讲解所代替.有时为了节省时间、赶教学进度.教学中也忽略了朗读这一环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更不屑大声朗读。语文课堂走向了“只讲不读”、“学而少读”的畸型之路。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培养语感。  相似文献   

11.
李国斌 《教育》2013,(8):47-47
“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素质训练,是学生理解、积累、内化,运用语文知识乃至形成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读”起着重要作用。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表情朗读、小组读、领读、默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齐读等。在教学过程中,每读一次就要确定一次的目的,每读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收获。只有针对不同“读”的目的,采用不同读的方式,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马嘉雯 《考试周刊》2012,(64):37-38
新课标对朗读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达到这一要求教师耍“追求朗读教学的诗意美”。这是因为,“朗读”不仅仅是出声的读,大声的念书,也不只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它是强调学生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因此.语文教学应在情感朗读训练方面有所尝试,有所创新,有所进步,以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章春燕 《学子》2014,(9):29-29
一、营造气氛,凸显“读”味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之中,朗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出适合的教学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文本特点,采取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才能凸显出阅读教学本色。  相似文献   

14.
王天江 《文教资料》2011,(34):70-71
朗读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沉默的符号变成意义的表达。朗读教学是语文讲读教学中的传统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如何能够使这一语文传统教学方法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呢?作者从尊重学生朗读表达的多元性、讲究“读”的艺术、增强朗读评价的激励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张海侠 《考试周刊》2013,(90):28-28
散文诗是一种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独特文体.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在听读、朗读、宽读、品读、诵读中提高文学素养.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郜成有 《现代语文》2004,(10):14-14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接感知、领悟和把握。语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境。在语感培养中.朗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白见”就是这个道理。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也能促进朗读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7.
王玉春 《考试周刊》2012,(60):38-38
“读”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色。《大纲》规定: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首先要读,从读人手去认识文章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了解文章中所叙述的事物,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但是我们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总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讲解提问上.一堂课下来很少听到学生的读书声。有的课堂上,虽然学生读的次数和读的形式不少,但是这些读不是作为能力训练而是当做教学环节来安排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应当重视朗读训练。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多读少讲,朗读训练要占用较多的时间,朗读训练要有层次。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教材思维的境界,使教与学双边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广阔天地,营造氛围读好书,引发联想议重点,丰富想象激思维,评价激励促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在各年级阶段目标中都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古人曾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朗读可以使学生的视听神经协调活动.形成对语言意义的整体组合。产生再造想象.再现课文内容.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朗读中,教师可以从他们朗读的语气、节奏、感情中反馈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下面是笔者平时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对朗读训练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艺术,朗读是这门艺术的有声体现。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由此可见,朗读在川、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一种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功能与适用范围。朗读时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是传统语文教法的精髓之一。它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重视学生朗读的训练,教师应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语文核心素养之“读”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