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从对话理论来看,文本解读应算是“主体间”对话。所谓的“主体间”对话即教师(阅读者)和文本都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主体、互为解释、互为沟通的关系。其对话过程即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或文本主人公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回答。如何直面心灵面对文本呢?我试以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为例,探讨如何从自由对话走向规则对话,确定对话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金锁记》到《怨女》,最显著的情节改动就是长安的消失。通过分析两个文本之间的异同与文本改写期间张爱玲母女关系的变化,可以发现《金锁记》多次改写并最终定型为《怨女》的前因后果。"消失的长安"像是一个隐喻,它既揭露了张爱玲多年来致力于不断改写文本的缘由,也暗含她对母女关系的独特体悟。  相似文献   

3.
从对话理论来看,文本解读应算是主体间对话。所谓的主体间对话即教师(阅读者)和文本都是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主体、互为解释、互为沟通的关系。其对话过程即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者或文本主人公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魂的回答。如何直面心灵面对文本呢?我试以人教版第十册《将相和》为例,探讨如何从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伦理/政治、欲望/道德、性格/命运等三个层面重新解读莎翁名剧《麦克白》,观照麦克白的性格特征,由其悲剧冲突入手,揭示社会转型期(这里指由封建社会向工商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人所面临的精神和伦理两难困境;进而分析暗含在《麦克白》文本中的文学家莎士比亚与政治家马基雅维里的潜在对话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互文本”教学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对话:一是阅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二是阅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这是课堂作为一个特殊的对话场域,以文本为介质所产生的对话关系,也是群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对话关系。本文以《赤壁赋》《我与地坛》为例,诠释以“弱者道之用”为特质的东方散文写作范式与文化景观:在互文关系中确证主体:自然或弱“我”;在互文关系中确认结构形态:对举或对话;在互文关系中确立物我哲学关系:小我或大化——力量的获得。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学生“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应该如何与文本对话呢?现结合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选编的琦君的《桂花雨》一课谈谈教师“对话”文本的三个视角。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既然是一种对话,就存在着诸多对话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主体。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呢?首先,教师组织引导。这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关键。在阅读教学这一对话过程中,要顺利地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就要起组织引导作用,那么教师就要首先完成与文本、与编者的对话,即要准确地理解教材及理解编者的意图,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引导并促进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如:苏教版语文十一册第二单元…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可以说,语文课堂因为对话而精彩,学生学习因为对话而鲜活。在“对话教育”方面,我努力思考与实践着。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形成了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网状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对话呢?  相似文献   

10.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真切体验 ,多种考虑“教师与文本对话”乃整个对话工程的首要步骤。大凡名家上课前都非常注重与文本的对话。特级教师支玉恒把《太阳》上得发出“太阳”的光芒 ,是因为他在上课前与《太阳》对话了一个月 ,头脑中想了一个月的《太阳》。教师与文本对话时间少 ,课上就很难让学生产生新的深刻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任务有二 :任务一———产生教学的思路。把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 ,就不得不依靠对话时所产生的教学灵感。教师与文本对话得熟练 ,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教学《…  相似文献   

11.
《文艺学习》文学创作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建构起当代人对文学的修辞认知与想象。从人称上看,"我"和"我们"既描述自我与外部的对话关系,又是个体与群体的权力较量,参与了新中国"工农兵"群像的塑造;从时空上看,创作者惯于借助各种"节日"政治符号,采用"现在-过去-将来"文本修辞结构,以及通过"荒野"、"车间"、"家庭"等空间类型的叙述,建构起人物的阶级属性与语篇的政治隐喻。  相似文献   

12.
以"天人知识"认知理论体系(N+H=K)和相关的"知识-非知识"、"科学-非科学"划界标准为基础理论,以人类科学中的相关史料及新成果为基本素材,探讨数学基础理论中"存在"、"觉数能力"、"觉数行为"、"实无穷-潜无穷"、"确切数"与"不确切数"这几个重要概念及之间的必然联系,在一个新的数学哲学理论体系中进一步分析、研究、认识与"无穷"概念相关的"数"及其"数量体系"的本质,认识与"不确切数"相关且有别于传统"形式分类法"的几种新数量体系.  相似文献   

13.
《雨巷》所营造的意境美,与诗人在诗中所创设的几个典型而又独特的意象的作用是分不开的。“油纸伞”、“雨巷”、“丁香”、“姑娘”,这些意象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江南地域文化韵味、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相似文献   

14.
中印文化是有着相似性的东方多元文化。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与儒家"和"文化思想在中印两国文化中具有最显著的相似性,它们都把对"和平,和睦与和谐"的追求作为两国文化的价值诉求。"非暴力"思想与"和"思想是人类和平、和睦相处的一剂良药,具有普世价值。它们的价值导向为两国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文化选择思维范式,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话是《庄子·内篇》寓言所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与其他诸子散文、史传散文相比,《庄子》对话形式独具特色,表现在:对话主体的多样与对置;对话情景的预设与虚拟;对话答语的后应与无言;庄惠对话的史实与多元四个方面。在这种特殊对话形式背后蕴含着高妙的对话效果和深刻的思想意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6.
"琵琶"、"枇杷"、"批把"、"鼙婆"等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在文献典籍中经常产生混用现象,被当作"错别字"处理,但溯源寻踪,从文字、音韵等角度探求古音、古韵,却不难发现它们并非偶然混用或误用,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的历史角度,结合古代乐器发展史和古代农业发展历程,深入分析"琵琶"、"枇杷"、"批把"、"鼙婆"语汇之间字形、语音、语义关系,从而考究这几个语词产生混用现象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大多具有一种象征意蕴,并与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在彻底归隐前及归隐初期,其诗文中的核·讳象征性意象大致为“鸟”、“园田”、“门(窗)”,归隐后期则主要为“鸟”、“桃花源”、“舟”、“宅”、“松”、“菊”、“酒”。象征性意象不仅使陶渊明的诗文呈现出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同时也折射、隐示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18.
《上博七》中助词有"之、所、者、是、亦、夫、噬、虽、其"9个,其中以"之"为主,占74.7%。"之"作结构助词,用法非常灵活、复杂。"其"、"亦"作助词用,都没有实际意义,也无表示语法、语气等作用,只起到衬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莫尔、康帕内拉、培根、哈林顿是早期近代乌托邦思想家中的杰出代表,而《乌托邦》《太阳城》《新大西岛》《大洋国》更是乌托邦思想的精髓所在。他们憎恨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的腐朽,憧憬美满幸福的王国,大胆构思"世外桃源",在知识教育、国家权力组织关系、财产关系、婚姻关系、宗教与政治关系上有相当精辟的论述,虽然存在其本身的局限性,但其建设性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传道"、"授业"、"解惑"是师生沟通与增进情感的理想途径。追溯现代大学原点—欧洲中世纪大学,探寻其在教学方法中的师生关系,可以清晰地认识当时师生之间在讲授中传授者与思考者、读书法中朗读者与记忆者、以及辩论法中主持者与争论者的相互关系。通过借鉴创新,不仅有益于当下教学方法的变革,更加有益于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