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幅员辽阔的中国因地理地貌的多样繁复,而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萌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创造的作家,以最具有情感性的文学创作,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并体现着言说的地域性特色。吴越、秦晋、巴蜀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就是中国文学的一种三角形构成。本文将之作为互为对比参照的个案,探讨其地域个性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以及各自的呈现方式,并从全球化背景下思考了中国文化与文学重构中地域文学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联与中国古典小说回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龙 《寻根》2010,(3):95-99
对句是中国文学最为独特也最为精致的特点。其他文化系统中的语言文学也有讲"对"的:日本学者古田敬一在其《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中便曾列举过日本与西欧文学中的例子;美国学者浦安迪在《平行线交汇何方——中西文学中的对仗》一文中亦曾指出,  相似文献   

3.
晚清“文学研究法”是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体系的雏形,此法凡41条,规定了文学研究之要义,与“历代文章流别”和“古人论文要言”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体系,最终演变为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是四川灾区从悲壮走向豪迈的重要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灾难文学也随之“走向豪迈”,相反,关于灾难的文化思辨与文学表达,在深层意义上才刚刚开始.在拓展灾难文学写作自觉之路上,知名媒体人、作家伍松乔新著《羌之红·北川重生羊皮书》的写作实践,深刻诠释了灾难文学的内涵外蕴,从不同角度对文学如何参与灾难记录、深入挖掘意义空间、实现创作上的突破,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效的探索,成为灾难文学写作自觉之路上的一个成功个案.  相似文献   

5.
吕超 《世界文化》2006,(3):46-47
在世界文学史上,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1828-1905)被誉为“科幻文学之父”,世人所熟悉的科幻作品也大都出自凡尔纳及其后世作家之手。本来,文学研究界素有追根溯源的传统,但对科幻文学却是一个例外,凡尔纳之前的科幻著作因很少有人问津而长久地被忽视。本文力求披沙拣金,简单勾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从时间上说并非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到上个世纪末,应该是从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中叶到上个世纪末这样一个400多年时间跨度的历史过程,它的标志是中国文学经历了对人文主义的呼唤,要求个性解放,对旧制度的批判、摈弃,对吃人礼教的控诉,对人性的剖析及精神的失落、迷惘这样一个复杂而冗长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透露出来的文学主题是,呼唤人性的复苏和个性的解放;价值观念的反传统性;文学中出现了反历史、反传统的“新人”。就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分期只能分为古代文学(先秦至明中叶)和现当代文学(明中叶到现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观点:文学正走向边缘化。实际上文学是不会边缘化的,它不过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我想谈的正是变化的三个方面:文学的外部环境,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的评价标准。过去,文学的载体主要是报纸、杂志、书籍等  相似文献   

8.
唐代以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近代以来,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中国吸收西方文明的窗口,如晚清、民国期间大量的留日学生与旅日文人,如“封建”等词汇正是经日本翻译而传入中国。今天,当我们重新思考、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涵义,展开往昔这一辉煌灿烂的文化篇章之时,更加促使我们反思中日文化交流中放送者与接受者这一身份的置换之缘由。因此,对日本五山文学这一颇具代表性的文化形态的研究,也就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岩 《世界文化》2015,(2):4-10
<正>美国好莱坞科幻巨制《星际穿越》2014年11月在我国的热映掀起了一股"科幻风"。本期的"关注"就让我们聚焦在西方已有近二百年发展史,而在中国仍处于启蒙阶段、属于小众文化的科幻文学。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发端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速度显著提高、开始对质朴自然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刻。自工业革命以降,现代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流,科幻文学用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描述并参与了这一宏观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0.
美国全国图书奖设立于1950年,是最重要的美国文学奖项之一,下设小说、非小说、诗歌和青少年文学等奖项,1988年开始增设一枚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表彰“毕其一生为文学事业服务,或著作等身,从而丰富了(美国)文学传统的人。”2008年9月10日,全国图书基金会宣布,今年的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颁给68岁的汤亭亭,这是华裔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文化人对历史上的“平民文学”大加赞美,是为了彻底颠覆旧的文学传统,并为现代白话文的合法性寻求历史根据;而对当下的“平民文学”进行不遗余力的批判,又是为了对民众进行思想启蒙。在新文化人看来,这同样为建设新文学、新文化所必须。胡适等人不过是将历史上的平民文学、白话文学作为打倒贵族文学、文言文学的革命力量、革命工具来看待,一旦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被颠覆,面对原生态的当下平民文学,新文化人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全盘接受。对于平民文学,胡适等人最终采取了与传统文人类似的态度:在鼓吹、倡导它的同时,雅化的进程也开始了。由于力主以西方文学为老师,现代白话文经新文化人“雅化”后呈现出明显的“欧化”倾向。这种欧化的现代“白话文”具有强烈的先锋性、革命性与精英色彩,在精神气质上与“平民文学”拉开了距离。  相似文献   

12.
蔡毅  木子 《滇中文化》2001,(1):30-35
置身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中国文学不但需要面对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而且也需要面对全球与全人类;它不光应服务于中国的读者与中国的老百姓,而且应服务于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读者与民众,所以它就得同时肩负起两个向度的使命与目标:一个是民族的文学建设和发展,一个是世界的文学建设和发展,这就要求中国作家在坚持文学民族化的同时也坚持文学的世界化,民族化要与世界化相提并举,相依互补,共同繁荣,因为如果一味提倡文学的民族化,就有可能陷入狭隘封闭自满自足的境地,难以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如果一味强调世界化,放弃文学的民族化,又可能导致丧失自己的根基,丢掉自己的个性和声音,变得不中不西、半洋半土,毫无特色和风格。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既不丢失自己的根基,又能求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姜明的诗歌集《万物生长:汶川地震人物志》,不但具有抗灾救灾文学的社会学意义,而且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人类学的三个“还原”:还原灾难,呈现生命的个体之痛;还原诗人,再现记者的群体之难;还原诗歌,实现文学的本体之维.这“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美学还原,完成了灾难文学的一次“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翔实的调查数据,力图呈现四川大学生对文学阅读的认知、文学阅读的消费方式及行为习惯、文学阅读的审美和思维能力以及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等现状,并加以分析,总结了时代变迁、社会变化与高校学生阅读兴趣及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近几十年来,关于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话题才多起来,多种会议也不断地召开。这种现象20年前是没有的,也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在长时期的封闭和落后之后,实行改革开放,首先是发展经济,而当今的经济发展是全球化的,当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也必将改变国家结构,改变人的观念和思维,随之改变中国的文学。  相似文献   

16.
方言是文学的重要资源,本文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方言与文学的历史轨迹,分析现当代作家写作中对方言选择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白族是一个人数不少的民族,白族的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比较突出,白族文学亦有史可查。民间文学一直是白族文学的重头,但从唐代时的赵叔达,甚至汉代的张叔、盛览等人始,已出现史书记载的作家创作,并从此再未消泯且一直成长着,成为与白族民间文学共同发展的又一支文学道路。由于有着相对集中的生活和居住地,比较统一的文化习俗,比较相似的文学习惯(包括文学主题、题材、语言等多方面),还出现一些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民族作家如李元阳、赵藩等等,白族作家及其创作可以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和讨论。此前学者对白族文化已有众多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对白族文学的研究要少一些;在对白族文学的研究中,关于白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在对作家文学的研究中,对古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当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  相似文献   

18.
锁骨菩萨实质上是印度佛教密教观念之中国版。它利用佛经故事的素材创作了一个具有中土特色的传奇,接着利用这个传奇翻案改造,创造了一个具有中土性格的印度菩萨,最终确立了一个符合正统教义的示化模本。锁骨菩萨的演变体现了密教中土化后的文学接受,其核心在于密教与显教对世俗资源的争夺。  相似文献   

19.
灾难写作的危机与灾难文学意义空间的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灾难写作出现了一种气势恢宏的"文学井喷"现象.灾难写作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危机".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于西方后形而上学思想的启示来突破20世纪中国文学形而上学写作观的束缚,并完成从灾难写作到命运书写的蜕变,那么,我们终将会拥有真正不朽的灾难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在广大民族文学工作者的努力下,不论是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还是作家文学的创作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也走上了正轨,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