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对历史学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左传》又被称为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奠基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综观《左传》全书,描绘家族人物群像成为作者思想倾向和审美追求的主要载作。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左传》描绘的家族层面加以论析.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纵向描述,展示各家族的演变过程;2.从伦理道德角度进行横向审视,写出善恶不同的家族;3.从建功立业方面描写不同类型的家族;4.从内在气质上写出家族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作为“羽翼信史”派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在运用古籍材料《左传》和《列国志传》塑造“闪现型”人物形象方面,主要呈现两个特点.第一,丰富已有人物,如郄縠,《东周列志传》从“赵衰推荐郄縠”“练兵”“晋、曹交战”“堆尸-掘墓-棺尸”“假道于卫”“临终献计”及“文公怀念”七个方面加以润色,借《列国志传》之壳,据《左传》之实,撰写新的故事.第二,新增人物,如于朗,此人虽不见于《左传》,但《列国志传》和《东周列国志》中“归属”他名义之下的部分行为见于《左传》,可见小说作者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往往将多件或不相关的事情,全部“归属”于该人物.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此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独特性,败子及浮浪子弟群像,填补了中国古典小说人物类型的某些空白;二是丰富性,同类群像如此之多,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没有过的;三是鲜明性,一些反面人物、小人物个性鲜明。作者运用了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矛盾冲突及对比手法等高超的写人艺术,塑造出如此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秦晋淆之战》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是《左传》中的一篇佳作。这篇短文以千字左右的篇幅,清楚明晰地叙述了秦晋淆之战的全部过程,生动地刻画了卷叔、秦穆公、把子、孟明、王孙满、弦高、皇武子、原轸、文赢、晋襄公、阳处父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而且作者的评论寓于叙说之中,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下面从春秋笔法的运用、外交辞令的巧妙和人物刻画的准确传神等几个方面对《秦晋淆之战》的语言特色作一些分析。一、浓缩凝练,寓意褒贬的春秋笔法《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  相似文献   

5.
《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其写作的背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小说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作者狄更斯阐释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的最好的工具。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而这一切都是围绕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展开的.本文作者着重分析了三类人物的代表:封建贵族代表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革命群众的代表伐石太太及理想人物--卡尔登和梅尼特.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够帮助读者对于《双城记》思想的准确把握,并能从中得到我们对于现世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缩之战》选自《左传·值公三十三年》,之所以能取得强烈的艺.从果,除了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描写外,重要的一点是衬托手法的运用。衬托是为了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而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为了突出某一人物,作者有意地用另一些具有相反或相似特点的人物来作个陪衬,这样,就有了主次之分,被村人物的形象就更加鲜明。《峪之战》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时,首先运用了消极衬托的手法。初看起来人物之间似乎没有一种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但人物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照,几组相对相似的人物形象,主次、映衬关系并不明显,但却构…  相似文献   

7.
关于《左传》中的人物形象、礼制风俗文化、外交辞令等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但从《左传》文本出发研究新问题的著述并不多。本文从文本出发,从几篇短小的记录人物琐闻言行的文章入手,对《左传》叙事艺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喂——出来》是日本著名短篇小说家星新一创作的一篇科幻微小说,被收录在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的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下)中,就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深度解读文本,说明作者正是通过对这样的人物群像的描写,揭示了现代社会人活着的悲剧性根源和存在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人物形象是小说艺术的核心问题,中国当代小说因作者缺乏对人物的尊重和同情,塑造的人物或是作者恣意想象中的人物;或是作者随意驱遣、摆布的玩偶;或是作者机械的自我复制,缺少可信可爱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0.
《古文观止》中《左传》选文及评点建立在《古文析义》基础上,《左传》评点里程碑之作《左绣》也从人物评点、辞令评点、文法评点等方面继承《古文析义》。综观清前期《左传》评点,《读书堂古文晨书》《正谊堂古文汇编》《古文析观详解》等都可见对《古文析义》的借鉴,其时众多坊刻本也反映出对林云铭《左传》评点的广泛引用。林云铭《古文析义》可谓清前期《左传》评点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11.
《殽之战》选自《左传》。《左传》本是编年体史书,以记事为主。笔者在叙述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生动地记叙了人物的语言、行动,维妙维肖地刻画了不少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文学特色。其中,《殽之战》中的蹇叔是比较突出的形象。蹇叔,他是同僚百里奚荐给穆公,共襄国政的秦国老臣。笔者塑造这位人物,始终以执迷不误的秦穆公作为陪衬。从文中得知:他深受朝中文武官  相似文献   

12.
在《亚细亚的孤儿》中生活着一组神态各异的日本人群像,他们或可爱,或可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惆怅失意,而以往对《亚细亚的孤儿》人物形象的分析却集中于中国不同知识分子或胡氏家族代表人物的典型分析,本文试图以日本人为焦点,对《亚》中日本人形象做一整理,以期完整对该小说人物群的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些高校文学史教材中均能注意到《左传》中的行人辞令之美,这当然是正常的。但是,《左传》的作者本着实录的精神,也记下了一些起负面的作用,甚至是丑恶的行人辞令。而论者往往美丑不分,总是从美的角度去加以揄扬。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左传》中的行人辞令没有不美的,这显然不符合《左传》的实际情况。本文试从《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崤之战》、《吕相绝秦》诸文中,选析一些人所共知的行人辞令,加以辨析。意在提示读者,《左传》中的行人辞令,既有其美好的东西,也有其丑恶的地方,切不可美丑不分,甚至美丑颠倒。  相似文献   

14.
车玉茜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2,24
在《亚细亚的孤儿》中生活着一组神态各异的日本人群像,他们或可爱,或可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有惆怅失意,而以往对《亚细亚的孤儿》人物形象的分析却集中于中国不同知识分子或胡氏家族代表人物的典型分析,本文试图以日本人为焦点,对《亚》中日本人形象做一整理,以期完整对该小说人物群的形象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析了《左传》梦幻话语的6个特点,着重指出《左传》中的多数梦具有合理的生成机制和一定的超前反映性,而当时之人和作者都对梦的预示作用深信不疑,有梦兆迷信思想。并指出《左传》的梦幻话语在内蕴和形态上都自具特色,其中还有我国史籍中出现最早的报病之梦和梦中灵感。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女性仆人群像描写十分出彩。书中的女性仆人可以分为中老年女性仆人和年轻女性仆人两类,且两类的描写各有特色。文本对中老年女性仆人群体有着嫌恶倾向,而对年轻女性仆人群体则有着褒扬倾向。这些人物形象对《红楼梦》的主旨表达以及故事情节串联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她们的出现也将中国古典小说中女性仆人群像的塑造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左传》叙及的女性人物有一百五六十人,但几乎没有塑造出丰满的形象,《左传》文本中的她们作为一个群体属于沉默者。本文着重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左传》男性叙事话语对女性的有意忽略。  相似文献   

18.
读了《鞍山日报》1990年5月30日《秦可卿是自杀吗》一文,也想谈谈秦可卿之死。秦氏是《红楼梦》中“似乎重要却没有写得完整的人物”(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秦氏留给人印象稍深的两点是:一、贵族荡妇,二、封建家族中清醒的少奶奶。 秦氏本养生堂的孤儿,寒儒薄宦秦邦业抱养了她,长大后“形容袅娜,性格风流,因与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重要作品之一,《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历来受到推崇,书中"大观园"的人物群像也成为学术研究长盛不衰的热点。而以其中被视为"非典型人物"的秦可卿为视角,一方面可以对秦可卿的人物形象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以《红楼梦》中的次要人物为抓手,对其中疑点较多的人物和《红楼梦》的主旨思想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以《尚书》、《国语》、《左传》和《战国策》为论考对象,探寻先秦史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特征。认为:从作者方面看,其写人的意识是逐渐增强的;从作品人物方面看,则有一种自天子、诸侯逐步向一般贵族,进而向平民转化的趋势;有一种由畏天敬天到重民爱民,由倚托天命到相信人为、相信自己的实力才干的思想解放的轨迹;有一种由遵礼守义,到赤裸裸地追求个人名利的转化过程,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阐述了先秦史学作品中人物思想特征所积淀的人格及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