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有一首诗《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很多人都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当作追求理想的座右铭.其中“千里”泛指远处,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从数学的角度考虑,要在一幢楼上看到1000里之外的景物,这幢楼至少有  相似文献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流传千古的一句唐诗。人要想望到千里,楼应该有多高呢?  相似文献   

3.
唐朝诗人王之涣有一句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题一如果真的从数学上去推算,那么要看到地平线上一千里方圆的景物,应登上多少层楼呢? 地球可以近似地看作一个球体,地球上两点间距  相似文献   

4.
陈飞 《陕西教育》2006,(3):38-38
要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必须从文字上、情感上、哲理上去锤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几经锤炼,传为佳话。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妇孺皆知,意蕴深远。语言的锤炼不仅是用字上的砥砺,而且是意境上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唐朝诗人王之涣有一句寓意深刻、脍炙人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的根     
这是雅思培训课程的最后一天,中国藉英文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几首最简单的中国古诗,让我们译成英文。一位同学站起来,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译成“Ifyouwanttowatchmore,pleasegoupstairs”时,老师笑了,说:“把你的句子再直译成中文就是‘如果你想看得更多,请上楼’。”听着名诗变成了这种味道,教室里一片爆笑。我们换了各种表达方法翻译,可仍然感觉到总有什么东西不到位。“为什么呢?你们想过没有?这就是文化差异。这些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是永远无法用任何一种东西替代的。将来无论你们出国走到哪里,一定要记得,这—就是…  相似文献   

7.
1.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今天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这是时间的距离,从寒冷的南极到冰封的北极,这是空间的距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距离飘下的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距离留下的梦…请以“距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思路点拨】“距离”这个话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因空间的阻隔,会形成地理上的距离;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会产生心灵上昀距离。因为有了距离,于是便有了对比和造型  相似文献   

8.
唐代大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鹊楼》诗中,有一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人把它制成楹联,悬于鹳鹊楼的台柱上,该楼由此名闻遐迩。  相似文献   

9.
有的教师把“欲穷千里目”的“目”字作为“看”解,似乎不太妥当。我认为这里的“目”是名词,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对仗的,不仅平仄相对,词性也是相对的。“千里目”与“一层楼”名词对名词,“千里目”即“千里眼”的意思。再从语法结构的角度来说,更应把“目”当成名词。“穷”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千里目”是使动用法,即是“使千里目穷”。这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语法现象相同。故只能说“绿”活用为动词,而不是“岸”。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王之涣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家喻户晓的名篇。千余年来,大家都说这是一首好诗,从来没有人怀疑过它有什么问题几年前,有一位数学教师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欲穷千里目,须上几层楼?”并且他用数学的方法,计算出了答案:假如每层楼高度4m的话,须上4900层楼,才能看到地球上千里之外的景物。  相似文献   

11.
上课了,语文老师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一首的题目“叫《登鹳雀楼》。”话音刚落,前排的许一翔“登”地站起来说“老师,这首诗我全懂了,也会背了。”“真的?”老师感到奇怪,“那你背给大家听听。”许一翔挺起胸,眼睛也不眨,“哒哒哒”地一口气背了起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2.
漫谈哲理诗     
诗,是抒发感情的艺术。如果诗中揭示一种哲理,这就是哲理诗。古往今来不少含有深刻哲理的诗句,已经成为人们传诵的警句了。比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是叫人们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是说明事物的错综复杂,观察事物要全面。  相似文献   

1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懂得诗美的人,往往满足于后两句的哲理议论和登高望远的格言,而浅尝辄止;但懂得审美的人,则不会把这两句名句从艺术整体中抽离出来,而会引导学生把审美注意力投射到诗的整体上,领悟课文整体的艺术美。显然地,这首诗是由前两句的“白日”、“高山”、“黄河”、“大海”这四个自然界意象以及“尽”和“流”这两个动作意象构成的。前者构成宏伟的空间意象,后者构成永恒流逝的时间意象、当我们把学生引向这浩渺的宇宙时空之中,我们的心灵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坦荡无垠,该“流”的…  相似文献   

14.
陆丽滨  沈恒  李云 《中学数学杂志》2010,(2):63-65,F0004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和有限、无限打交道:天空有边吗?星星有多少?两面镜子对照,镜子中有镜子,…,一共有多少面?文学作品中,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中国古代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等,都是一种有限与无限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熟悉的诗句,是我们童年时最为动听的声音;“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气势磅礴的词曲,是我们少年时最为美丽的歌谣。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雄厚博大抒写过辉煌的秦皇汉武,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着美丽的华北平原。顺着她的足迹,让我们抒写美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16.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登鹳雀楼》脍炙人口,千古流传。诗人登上鹳雀楼,看落日西下,观黄河东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意境壮阔,气势磅礴。要想望得更  相似文献   

17.
趣味语文     
《小学生》2010,(5):23-23,48
欲穷千里目,登高方远望,请沿着阶梯往上攀登吧!这阶梯可是用“一”字成语难砌而成的哟!当心,每两个成语的相交点上的可是同一个字,快快把成语补充完整,你就能登上高山之颠啦!(答案在本期找)  相似文献   

18.
要说我班风云人物那是数不胜数,虽不及唐宋八大家,也堪称我校“三绝”。A同学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整天拿着厚厚的课本,埋头苦读。跳进书堆中找“黄金”,找它个“昏天黑地”。此则优等生之代表。可谓“一绝”;B同学则是芸芸众生之类。偶尔心血来潮就来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但事后又觉得“高处不胜寒”。此中等生之代表。可谓“二绝”。C同学大力宣传“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更玩”的口号,不问便知,此乃差生也。可谓“三绝”。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三绝”在考场上的风采。A同学,沉着应战,这场“战争”对他来说似乎很顺…  相似文献   

19.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人人耳熟能详的千古绝唱,道出了一个生活中极普通但又是极重要的原理: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每一位步入职校的青春少年,要想在三年后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那么在校期间,如...  相似文献   

20.
原诗白日依山尽②,黄河入海流③。欲穷千里目④,更上一层楼⑤。注释: ①鹳雀楼: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城西南角城上。楼有三层,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为登临胜地。鹳(gu(?)n灌),鹤一类的水鸟。雀,一作“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