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小红 《学子》2012,(6):38-39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深入,随着品德课堂教学所提倡的"活动、综合、开放"的改革思路的深入,在学校品德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一、在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班主任老师要主动与科任老师进行沟通,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品德修养教育,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  相似文献   

3.
李艳凤  徐显祥 《教师》2013,(12):44-45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推广,新的课程理念逐渐被广泛运用到中小学教学中。这也为传统的小学品德课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品德课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入了解及把握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是我们小学品德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物理教学的要求。新课程物理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新课程物理教学应全面理解物理教育的意义,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新课程物理教学提倡物理教学与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良好品德。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的主要任务在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采取说教的形式效果往往不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积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总结和归纳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张克琴 《考试周刊》2014,(12):180-180
地理题材的品德教学一直是一线老师的一大难题,有的老师干脆将品德课上成纯粹的地理知识课,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是因为教师缺乏知识储备,地理知识与品德教育分离等。其实,只要让生活融入品德课堂,让课堂联通生活,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找到品德课程应有的品德味。  相似文献   

8.
张秀丽 《成才之路》2013,(17):78-79
思想品德课堂方面的教学一直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题,诸多教育工作者十分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而往往忽视了课堂教学主阵地,这一方面跟当下的德育体制有关,另一方面也跟品德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关,作为小学科,品德课堂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品德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地位,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9.
李士平 《宁夏教育》2011,(11):37-37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应更好地把握本次课改对德育的有关要求及内涵。下面就《品德与社会》课中如何渗透情感教学,发展学生品德做几点说明。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使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践行“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一、课程资源生活性,使课堂教学目标朴素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品德的形成、品行的规范和人格的培养.实施教学目标朴素化的策略,使教师从道德规范的浅层面跳出来,进而关注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一些待人做事的基本观念,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对话观——对话、沟通、理解、认同;多元观——尊重不同的选择与判断等.  相似文献   

11.
陈立星 《辽宁教育》2005,(7):124-124
师生关系是发挥教师德育影响的基本途径,没有师生间的交往、接触,就不存在教师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过程。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实施、运作的基本媒介就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教育性交往关系。在以前的品德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固有的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观,学生对所学内容只能唯唯诺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内容和倾向起绝对的支配作用,教师是以道德权威者角色出现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需要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需要从小养成。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密切,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育人实效.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德育教学要渗透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之中.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其走进社会.  相似文献   

15.
颜亮 《考试周刊》2015,(43):118-119
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做到有机整合、相互渗透。信息技术虽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但离不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根据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结合信息技术自身教学特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我国现阶段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许多弊端,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相适应,需要改革,在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中应渗透学生主体、创新素质、学生发展等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观。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多元化的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注重评价内容多元化新课程要求评价既要体现共性,更要关心学生的个性;既要关心结果,更要关心过程。评价注重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可以是多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构成课堂教学过程各要素作用的分析和评价。我国现阶段高校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许多弊端,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相适应,需要改革,在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中应渗透学生主体、创新素质、学生发展等素质教育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中学时代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品德形成的关键阶段。地理学科在对学生品德方面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当前地理教学的功利性太重,偏离了地理教学轨道,教师侧重于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本文针对目前地理学科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的尴尬境地,从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德育渗透的内容及德育渗透的途径三方面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一、拓展多元的评价渠道更大限度开发品德评价的途径,要求我们加强横向联系,扩大品德课的评价渠道。1.与各学科教学结合,渗透评价。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评价的经常途径。要求任课教师选好教学的结合点和渗透点,以所任学科的教学特点为最佳结合点,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