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方格理论" 辨别究竟是舆论创造了媒介还是媒介创造了舆论是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它们常常互为因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研究分析大众传媒在社会舆论中处于怎样的地位,1995年,美国学者普赖斯(V.Price)和奥斯哈加(H.Oshagan)提出了"关于舆论的社会影响来源四方格"理论(简称"四方格理论")并列出图示.  相似文献   

2.
丁敏 《今传媒》2011,(10):95-96
自从新闻媒体诞生之日起,它就与新闻舆论结缘。由美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媒体四方格理论"解释究竟是舆论创造媒体还是媒体创造舆论等问题。本文在原有理论和后来有代表性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媒体舆论监督报道有新的思考,这是建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梁璐 《新闻传播》2010,(6):40-41
长期以来.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一直被看作是社会舆论的母体,其舆论功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理论假说,都是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著名理论。但是,当网络作为一种新型媒介进入大众传播领域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上发表意见和观点,由先前的受众变成传者。这种情况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理论对媒介与受众关系的设定,给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功能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路鹃 《新闻世界》2004,(11):51-52
一、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重要的外部关系。大众传播媒介在西方社会被称为“无冕之王”.“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有人说媒介是公众舆论的传声筒、反射器、发声器官、控制器或调整器.也有人说媒介是创造公众舆论的生成器。在现代信息丰十会中,媒介受众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传播速度快,颇受广大公众的信任,成为公众的代言人.是引导和影响民意及造成社会舆论的主要力量。因此,了解传媒既是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搞好危机预防、作好危机公关工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反映舆论:传媒有效引导舆论的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媒一直以来重视舆论引导作用。但如何才能有效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呢?在当前轻“反映”重“引导”的媒介舆论氛围中。本文从分析媒介社会属性、媒介传播规律出发。探讨反映舆论与引导舆论的关系,指出应该强调媒介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将反映舆论作为舆论引导的前提.使媒介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渠道。才能使舆论引导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议程设置理论简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议程理论(agenda-etting)最初是由麦康和肖(McCombs,m.&Shaw,D)两人在1972年的一篇论文里提出的。他们分析了三年前总统选举时茄琅山(ChapelHill)市的媒介内容议题的排序,对照当时该市舆论中诸议题的排序,发现二者的相关性极高。经过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假设:大众媒介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选择和发布,影响着公众对什么是当前最重要问题或事件的感觉;在媒介的议程与公众的议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经过一段时间,媒介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在这里,“agenda”总体上指的是所报道的问题的排序或…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就传播者而言是一种主观追求。为达到引导的目的.其基本的方式便是以媒介为主方对公众的说服一改变舆论或者巩固、扩展原有的舆论。“说服”(persuasion)又译为“功服”,不论我国还是西方。说服在古代作为一种交往艺术都相当发达,但是涉及的主要是人际传播。现代大众传播的说服,按照哈员马斯(Habermas,j)的说法.是一种“交往工艺学”,“借助交往工艺学。可以构成一种公众社会,交往行动可以通过专门化的影响,通过媒体如专业上的宗望和价值联系……受到控制。”(哈贝马斯,1994:243)当然。这里的传…  相似文献   

8.
试论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7年前,美国有两位年轻的传播学者通过舆论调查和对传播媒介的内容分析,大胆地提出了一项令人耳目一新的假说,这就是“大众传播媒介的议题设置功能理论”(theagendasettingfunctionofmassmedia)。提出者是马克姆斯和肖(M.McCombs&D.Shaw)。之所以说这是一项大胆而全新的理论,是因为在当时“传播媒介社会效果有限论”占主流的理论背景中,议题设置假说提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视点。它认为,某些话题经大众传媒不断宣传和强调后,会对受众产生暗示作用,从而使受众认同这些话题…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见《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第43页)。在当前的“新媒体格局”中,微博和主流媒体,分别是这两个舆论场的代表性媒介。  相似文献   

10.
张玲璐 《新闻世界》2012,(10):87-88
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通过对传统媒介如何整合网上舆论,扩大舆论的影响力;传统媒介起到“接力棒”的作用;网络媒介善于吸收传统媒介精华;传统媒体等舆论领袖积极参加网络讨论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是怎样互动的。通过对传统媒介表达舆论意见时更具系统性,完整性;传统媒介的报道更具持久性;传统媒介有利于稳定社会情绪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互动原因。  相似文献   

11.
报纸如何设置优先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薇薇 《传媒观察》2005,(11):36-37
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最早是由美国传播学者麦康和肖两人在1972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他们首次提出了一种理论假设:媒介引导公众形成舆论或转变已有的舆论。这里的“议程”是指媒介选择报道的事件并对其进行排序,具体也可指称对某一事件或议题的报道。这一理论假设在日后的许多实证研究中被屡次证实.使得人们对议程设置理论有了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传播学家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中提出,“脑海图景”和“身外世界”是不一样的,“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因此,大众传媒的舆论号召力和对现实的干预,实质上都是通过由符号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实现的。如今,媒介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印刷媒介的倾向于单一、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到电子、数字媒介的倡导多元、交互,环形传播模式,从传统精英文化的强调一统一律,到现代生活的鼓励个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官权富”的新闻总在网络上频繁掀起舆论大波。当这类事件发生时,大众媒介趋向于将事件简单标签化,进入二元对立的“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夺取稀缺的注意力资源。却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缺乏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表现出盲目反精英、反权威、反体制的民粹主义倾向。文章从媒介框架理论和“官权富”事件的媒介再现出发.结合中国留学生在美遇害的“南加大枪击案”的舆情传播过程,对其中缺失的新闻真实性和理性的公民媒介素养进行分析,呼吁“官权富”媒介再现框架的理性回归,建设一个客观理性的媒介文化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4.
西方国家自称新闻自由、客观公正,可一旦碰到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突发事件时,舆论却空前的一致。为了引导舆论、争取民意、配合政府造势,他们对舆论的统合和步调一致,就是较为灵活地运用了“沉默的螺旋”、“议程设置”、“媒介现实”等西方新闻理论的。  相似文献   

15.
视障者作为数字弱势群体虽受益于数字媒介,却也面临了多重复杂的不平等。本文主要关注视障群体在数字媒介使用及融入过程中,其数字媒介可及性、感知媒介歧视与数字媒介使用态度之间的关系,以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为框架,构建三者之间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视障者数字媒介可及性较高,但服务可及性及技术可及性仍需加强。媒介可及性正向促进视障者数字媒介使用态度,自尊与主观社会支持在其中起中介作用。本文认为技术不能孤立地发挥作用,媒介、个体、社会三者密不可分,因此真正的“可及”是在视障者主动选择、市场快速响应、国家创造机遇基础上的“可获取”。视障者媒介使用研究也应当弱化其生物性,突出社会性,以更好地“呈现”而非“代理”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16.
张玲 《新闻记者》2006,(12):45-47
一、Web2.0时代“把关”理论的发展 从1950年怀特将“把关”的概念正式引入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休梅克(Shoemaker)和里茨(Reese)提出了著名的五层面“把关”模式(个人层面、行业规则层面、组织层面、媒介制度层面和社会体制层面),“把关”理论已经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了体制层面。当然,五层面模式是一个普遍性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并非针对网络(更非Web2.0)传播提出.缺乏对它的个性化思考,而这种思考便是五层面“把关”模式之于Web2.0的运用及指导。  相似文献   

17.
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spiralofsilence)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NoelleNeumann,E)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她发表了一篇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1980年她完成德文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该书1984年用英文出版后,在传播学界影响很大,从这个角度研究媒介对舆论影响的论著骤然增多,亦算是一门显学了。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  相似文献   

18.
赵偲 《新闻世界》2014,(4):157-158
李普曼用“我们脑海中的图像”来解释传统媒介环境下大众舆论的形成,它的形成基于媒介通过新闻报道为大众制造的拟态环境,媒介议程深刻影响公众议程。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传统媒介环境,中国社会的转型改变着人们对待变化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将如何演变?本文试从梳理大众媒介与舆论之间的关系演变入手,探讨议程设置理论在各个环境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的适用情况,并展望未来媒介环境的变化对大众媒介与舆论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传媒书架:     
《新闻通讯》2010,(5):64-64
书名:《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七版)(“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国外经典教材系列)作者:(美)多米尼克著,蔡骐译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定价:69.80元 该书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特定媒介职业、对媒介的控制等几大部分,论述了其历史、现状,彼此的合并、竞争与融合。着重强调了媒介的经营和对社会的影响.尤其值得推重的章节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等。  相似文献   

20.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是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保罗·莱文森以“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而成为北美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成为当代纽约学派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