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冯淑玲 《学子》2013,(12):93-94
道德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道德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民族未来的走向。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生公德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90后"部分大学生公德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校园公德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出发研究校园公德,阐明大学生公德现状和缺失原因,从学校、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校园公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应重公德轻私德,厘清公德与私德的界线。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公德的现状,对私德和公德的概念及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指出高职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私德促进高职生社会公德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网络在提升大学生精神生活,丰高其文化视野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失范。我们应积极面对这种负面影响,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来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公德意识、法律意识和文明上网的道德意识,做一名网上道德人。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出现了较明显的“滑坡“现象,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迫在眉睫.高等院校应从强化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公德情感和公德意志、加强大学生公德行为的培养以及为大学生公德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环境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提升社会公德的基础上,推进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大学生整体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6.
钟黎安  朱惠灵 《华章》2007,(11):107
本文论述了高校培养有道德的大学生首先应以"文明修身"做起,把"文明修身"活动渗透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目的在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劳动意识、自立意识和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社会安定有序、秩序良好.一个社会要保持良好的秩序,除了具备健全的法律外,良好的道德秩序特别是公德对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德作为公共领域的道德原则,是社会秩序所蕴涵的道德理性,是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意愿,是公共利益的集中体...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化的表面凝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必须以良好的社会公德为支撑,系统、综合、动态地思考公德建设,不仅是全面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环节之一,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本文简述了社会公德的"和谐"内涵,分析了不和谐社会公德状况的成因,提出了公德建设达成和谐的对策,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总体上是积极的,体现了大学生应有的道德风貌。他们爱国热情高涨,民族自尊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德意识、文明行为等日益成为多数大学生奉行的道德准则。但同时也应看到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的市场;部分大学生重知识学习,轻身心修养,盲目追求享受,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在学风问题上,存在着得过且过和考试作弊的现象;公德意识淡薄,基础文明较差;人际关系趋于庸俗化等。因此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非常迫切。环境对人的道德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校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产生于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之中,在大学生道德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大学生道德建设;反之,则会阻碍大学生道德建设。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滑坡、是非观念混淆、公德意识薄弱的现象,我们深深感到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已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文重在探寻创新高职德育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儿童道德关乎儿童的成长.在儿童的成长中,儿童道德具有道德的"深层语法",即儿童之间的"爱"与"公正".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种"受限的理性",儿童的道德情感是儿童道德逻辑的首要特征,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儿童道德认知基础上的道德情感结出的硕果.由于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逻辑,儿童的道德教化就要考虑到儿童的道德智慧,通过儿童的生命叙事,激发儿童的道德情感,在情感的作用下,通过交往、体验,实现儿童的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德治作为具体内容的人治国家。然而当人治的局限性出现之后,中国便开始了漫长的法治路程,并且直到今天仍在延续。实践证明,有利于民主治国,有利于控制权力,法治有利于自由,平等,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3.
时代性“道德裂变”及其道德哲学拯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物质财富的进步与人类道德的退步的直接后果,而新科技革命及随之而来的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更加剧了“物质进步”与“道德退步”的“大分裂”,使“道德裂变”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世界性话题。人类的道德生活越来越远离了作为意义和价值之源泉的日常生活世界,远离了道德理论的哲学本性,价值观本性和世界观本性,远离了道德的“内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价值”本性,是“道德裂变”发生的根本原由,重建道德哲学,回答人的生活意义问题,并且重视道德教育,依靠法制重建道德,是时代重建道德的根本之途。  相似文献   

14.
德育即育“德”,何以为“德”?答案不一而足。笔者在十年前曾撰文《德育论之基本范畴“道德”辨义》,试图在概念上予以澄清,但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来翻阅华东师范大学陈桂生先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见其“德育辨”一段文字,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德育之“德”为何?这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对“德”如何认识,理论与实践也就如何展开。当前德育实践上的某些困惑,不能不说与理论的不足相关。这其中也包括“德”的概念不明。本文即尝试进一步辨析之。  相似文献   

15.
马克斯.韦伯以"理想类型"作为思维的参考架构,来说明文化科学的发展是理想类型更替的过程。那么,在道德教育领域,从主体范式的角度来分析传统道德教育的理想类型可将其称为"道德支配"。"道德支配"已难以适应当前价值多元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如果要探寻新的理想类型取而代之,应是"道德共生"。  相似文献   

16.
现代偶像“祛魅”的旨归是塑造世俗化偶像.然而,大众媒介却打着偶像“祛魅”的大旗,通过炒作隐私、聚焦色情、渲染丑闻等反传统道德的方式,使偶像“祛魅”陷入低俗化误区,引发了粉丝世界虚无主义盛行,产生了严重的道德后果.而强化媒体和偶像的道德责任是实现偶像“祛魅”道德矫正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在阐述新世纪高校德育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侧重从新世纪高校德育的核心、新世纪高校德育的创新两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新世纪高校德育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必须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评价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特别是要融入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和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20.
伦理和道德是两个使用频率很高但又常常被混淆的概念。伦理指人际互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是个体对天道、人道及所处社会倡导的价值标准、伦理规范的洞察、领悟和践行。动词性的道德才能真正彰显其本质特征。伦理和道德既相互区别又有密切关联。伦理学和道德学应是高度相关的两个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