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黄河一掬     
这是台湾著名散文大师余光中的一篇名作。作者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踏足远涉,寻觅中华民族的"根"。全文无不表达了他对黄河的眷恋之情,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习惯上把散文称作“抒情散文”,主要是因为“情”乃散文的命脉和灵魂。散文所表现的主要是作者的独特感受,叙事、写景、记人,无不是在写作者的主观感情,文字之中无不浸润着感情的分子。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最具中国散文传统的美学风范,堪称感情美的典范。他总是毫不掩饰地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个性倾泻在清新的文字里,渗透在优美的画面中。写于1924年的《绿》,便以“惊诧”为感情触发点,抓住梅雨潭的绿大做文章,抒写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异乎寻常之爱,让我们充分领略到朱自清散文的诗意美和感情美。  相似文献   

3.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散文,热情赞扬了战胜了惊涛骇浪的艄公,将他誉为“黄河的主人”。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作品中,作者放情林木,醉意山水。写景状物中,隐藏着抑郁悲苦之情。作品美学韵昧丰富,笔者尝试着从辩证的角度作点阐释,以求教于专家和各位教师。 “物”与“我”的统一。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内涵是他本身,以及他的思想、理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一切隶属于他的精神的东西,称之为“我”;外延则是除了他本身以外的一切,能与之发生关系的东西,称之为“物”。《醉翁亭记》对“物”的描写到处折射出“我”的思想与感情,  相似文献   

5.
【写作经】黄河,我们的母亲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用那坚强的臂膀谱写民族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当我们唱响《黄河颂》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黄河在哭泣,因为她的血脉不再畅通,她的体魄不再强健,她的气流不再均匀。亲爱的同学们,赶快去听听黄河母亲的声音,在心与心的交流中碰撞出感情的火花,然后拿起笔,抒写你的黄河情吧!怎样才能更好地抒写自己的黄河情怀呢?第一,整合资源,找到抒情着力点。对于黄河,真正到黄河边上体验生活的人不多,我们更多的是从书籍、影视、网络中去搜集资料,通过整合资源,找到  相似文献   

6.
以书为友     
我爱读书 ,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书是我的精神寄托 ,书是我的心灵家园。我爱读书。无论是散文、诗歌、小说 ,还是戏剧 ,都吸引着我 ,诱惑着我。我接触了许多书 :《野草》、《唐诗·宋词三百首》、《安娜·卡列宁娜》、《雷雨》……偶有所得 ,暗自欣喜。常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让我回味无穷 ,受益匪浅。以散文为友 ,我能从中领略出散文的意境之美。《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叫《雪》 ,而散文就像“雪”一样。“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  相似文献   

7.
断流的黄河     
曾几何时,我在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里领略了黄河的磅礴;曾几何时,我在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中感受了黄河的壮烈。在我的印象里,黄河应是咆哮的,应是猛烈的,应该是悲壮的。它应该宛如千军万马一般奔流不止 然  相似文献   

8.
《黄河的主人》这篇散文,热情赞扬了艄公战胜了惊涛骇浪,他被誉为“黄河的主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第8自然段中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落实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艄公操纵着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一种抒写主体感受的“言情”艺术.是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重在作家主体意识的坦诚流泻,并抒写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切感悟;言我之情,弹拨“自己”的心声,从而去表现自己,也表现、批判现实世界的各方面,揭示创作主体的个性与人格,传达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真知灼见。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散文就是要“表现自己”;郁达夫先生也曾说过:散文就是要“表现作家的个性”。因此,散文是有“个性”的,阅读散文就应该读出散文作家所表露出的个性,才能真正领悟散文作家的情感和散文作品所蕴含的意境。下面就《读书的利益》一文的教学来谈谈对散文的个性化阅读的一点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黄河颂》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歌词三首》其中之一。歌词节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章,作者光未然。讲授本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理教科书上说黄河注入渤海,可是为什么歌词是‘从昆仑山上奔向黄海之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图书馆,翻找资料时又发现作者在《黄河大合唱》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描述黄河“注人浩浩的东海”。  相似文献   

11.
方维保 《学语文》2004,(1):16-17
~~正如诗人余光中所说,朱自清散文中的自我是“未老先衰的”。他的意思大概是说,朱自清一方面通过散文的本文作着肆无忌惮的情色梦幻,另一方面又总是老夫子似的摆脱了道德的自我约束。正是这样的原因,才有了《荷塘月色》文末的戏剧性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正当“我”为美好的情  相似文献   

12.
<正>台湾作家琦君在《留予他年说梦痕》中这样写道“:每回写到我的家人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正是这样一份独特、真挚的思乡之情,琦君写出了《桂花雨》。《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桂花和故乡的美。而寓情于物是本文创作的一个特点。教学时,要让学生透过“桂花”看到“故乡”,透过“物”看到“情”,寓情于物的写法就会在悄然之间融入学生的认知中。  相似文献   

13.
我州著名散文诗作家罗文亮先生经常说:“生活是那样的多情而明快,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我要及时地讴歌它,自由舒展地吟咏它。”不过,当我认真重读了他的三本散文诗集《布依情》、《布依人的婚恋》、《神州拾韵》后就感到,与其说是生活对诗人多情,不如说是诗人对生活多情。正是如此,他才能“多情而明快”地写出这么多动人的诗篇。所以说,这些作品就是罗文亮先生对生活多情讴歌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心随文动。我读《壶口的黄河》,读到的是黄河之韵,黄河之蕴、黄河之运,读到的是浓浓的黄颜色情结。读《壶口的黄河》,没有读到黄果树瀑布的宽广, 却读到了“地陷一层,天高一尺”的雄浑;没有读到庐山三叠泉瀑布的跌宕,却读到了水涡旋转、水雾升腾  相似文献   

15.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黄河的主人》(苏教版九册)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文章从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来衬托航公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教学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情感、充分感受“黄河主人”机智、勇敢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6.
“把握文章主旨,围绕主旨恰当地选择和剪裁材料”是中专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以香港作家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为例,具体分析主旨和材料的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审美感受中明白了“文章的主旨靠材料来表达,文章的材料为主旨服务”的道理。杨朔说过:“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意境优美,想像丰富,情文并茂是时代对散文创作提出的要求。《故乡的榕树》就是一首洋溢着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文字优美的散文诗。表达对有庇护之恩的故乡的深情思念,抒发游子对故乡、对祖国的挚爱之情。为了表达这个主旨,作者在选择材料时可谓匠…  相似文献   

17.
<正>《父爱之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其中“父爱”是本文的灵魂,“舟”是本文的线索。吴冠中以父亲送他考学乘坐的小渔船为线索,叙述了父亲摇船送他上学、带他看庙会、雨雪天背他上学、凑钱为他缴学费、船上为他缝补棉被等难忘的事例,表达了他对浓浓父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篇散文选取了作者童年时的独特经历,  相似文献   

18.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散文这种体制是最富有个性的艺术。它最重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个人的人格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正如有人所说:“散文是‘我’的文学,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所以散文就是自我,是赤裸裸一丝不挂的本来面目的自我。我们仔细读一篇大家的散文就可洞见他的人格。作为散文大家的梁实秋,深得其玄机。他不但多说道:“一个人的文章就是他的个性”、“没有个性的文章不是好文章”、“有个性就可爱”、“文章背后要有一个人,不可是个傀儡”,并在其散文中顽强地表现着他的个性,坦露着他的人格,读梁实秋的散文,你会发现他人格的动静深刻地描绘在散文里,他人格的声音锐利地歌奏在散文里,他人格的色彩浓厚地渲染在散文里,一个温柔敦厚、旷达潇洒、洁身自爱的梁实秋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9.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散文,热情赞扬了艄公战胜惊涛骇浪的无畏精神。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第八自然段中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落实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充分地感知艄公操纵着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中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教学时可将相关的事物重新组合,使之互为映衬,相辅相成,让学生在深入的比较中自主发现,在密切的联系中深刻感悟,从而实现“在读中整体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物与事物比较,确认“…  相似文献   

20.
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云:“读文无批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已也。”如脂砚斋批注《红梦楼》,金圣叹批注《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等,其中很多批注切中肯綮,见解独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评点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文本研习的一种方式。《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首篇散文,是老舍旅居青岛时抒写对家乡北平的真挚思念之情的一篇小品文。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借助对话栏运用评点的方式深刻领悟“家园之思”这一独特的人文内涵。记得我第一次上《想北平》时,还是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