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启忠在《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撰文认为:《金瓶梅》对儒、道、佛三教基本采取的是整体性的排斥态度,这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史和宗教文化史上是一个新现象。《金瓶梅》以描写世情世态、裸露人欲为主旨,反对儒教,对佛道两教的活动虽作了大量描写,但总体上也持排斥态度。《金瓶梅》对宗教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由禁俗绝俗向世俗化演变。其一表现在佛僧道士们本身难耐禁俗绝俗的煎熬。二是佛  相似文献   

2.
李应存、史正刚著《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已于2006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六部分对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进行了释要:一、写在佛书正、背面的医书;二、写在儒书正、背面的医书:三、写在道书正、背面的医书;四、佛书中本身所包含的医学内容;五、道教所利用的医书;六、佛、道所共用的医书——《备急单验药方》。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不仅是作表达个人的伤时之感,更重要的在于传达其对人生真谛的认识:人生是一部幻书。幻书之论既是他的人生观,也是他的人物观。纵览全书,构造幻相、解构传统寓意以及形成反讽效果,是《金瓶梅》人物塑造艺术的精髓所在。读可以通过小说的主人公西门庆与潘金莲等人物的形象塑造,洞悉作的笔墨用心。  相似文献   

4.
《天龙八部》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成熟之作,作者在最后的修订中特别强调了小说主旨并不在于宣传佛教、而是具有“广泛的真义”的文化特质。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武侠境遇分析,可以对此文化特质做出解读。书中的主要人物萧峰、虚竹、段誉通过三次结拜而聚为一体,书中的兄弟结拜呈现出“弱化武侠”的特点,三人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互通特质:萧峰侧重于侠与儒、段誉侧重于儒与佛、虚竹侧重于佛与道,三兄弟的三次结拜体现了作者侠义与儒释道并重的“多元主义”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充满了重视个性,肯定人欲,无所顾忌地追求幸福快乐的新意识,并融纳儒、释、道思想,形成了以探讨人生为主体的思想结构。许建平在《〈金瓶梅〉》词话》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文章认为,《词话》既不是单纯地“说佛、说道、说理学”,也不是“全部地否定了儒家和佛教的道德观,既非政治小说,也并非没有表现理想,而是以晚明进步哲学思想为指导,从财色追求、生命追求、道德追求、理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中的佛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如下几个问题:一、《水浒传》中的佛道描写,反映了“水浒”时代是怎样的社会宗教现实?二、大量的佛道描写对《水浒传》的结构、情节及人物刻画,有哪些影响和推助?三、透过《水浒传》中佛道人物的塑造,看《水浒传》的作者有怎样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大量材料和有力的论述,说明《金瓶梅》所描写的宗教背景应是明嘉靖时代的宗教背景,其特点是道教得势,佛教失势,佛道同时流行,而佛教流行更广泛。从而为《金瓶梅》的背景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说。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的故事框架是从《水浒传》第22回到第31回中移植过来,又加进了作者天才的创造。细比较二书对于同一人物的描写,有助于对《金瓶梅》作者的创作初衷、《金瓶梅》一书主题等方面的探究。文章选用潘金莲作为剖析的材料,发现存在诸多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正与二书的主题、表现重点各有不同等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
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主题概念——一陛”。苏辙提出一陛”的目的在于阐释老子的“道”,但是它兼容了佛儒的思想,本质上超出了“道”的哲学范畴。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为一体也是有宋代蜀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儒、道、佛三教思想的融合,是《水浒传》宗教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水浒传》小说中具有浓郁的儒、道、佛三教的观念和思想,体现了我国民族宗教的儒、道、佛相融相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有关《金瓶梅》作者的诸多推论,可归纳为3类:“大名士”说起源早,沿袭至今,但难释《金瓶梅》书中的许多疑难;“门客、老儒”说比较含糊;“民间艺人”说至今难以落实。将王世贞家的门人胡忠定为《金瓶梅》的作者,可解开围绕《金瓶梅》作者争论中的众多症结。胡忠善说评话,具有创作《金瓶梅》的能力、精力和各种有利条件,更主要的是胡忠可以解开长期困扰人们的《金瓶梅》与王世贞关系之谜。《花当阁丛谈》记载的胡忠,善“解客颐”,常能引起“座客皆大笑”,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笑笑生”。《胡氏家谱》中的胡忠,与王世贞家的胡忠若为一人,笑笑生冠以“兰陵”亦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2.
金庸的武侠小说风靡华人世界,不仅是因为其塑造的绚丽江湖,更是因为充溢其中的中国传统儒家、道家、佛家思想。金庸做为一名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潜意识里就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文化进行参照思考,并将这些人生领悟蕴藏于作品之中,沿着由儒至道、由道入佛的轨迹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设置情节。这个衍变融合的过程不仅仅体现在创作思想上,更是金庸做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思辨过程。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统化的自觉载体,《西游记》一书包含了中国化中儒、释、道三教的不同思想,三教问题也成为历史研究们关注的热点,从三教在《西游记》一书中的不同地位入手,可得出佛道分别象征理与术而儒学又统摄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金瓶梅》创作中所表现的宗教意识入手,着重分析了宗教意识对《金瓶梅》的主题、人物及叙事结构的影响制约,认为:第一,《金瓶梅》惩人心、戒人欲的创作主旨主要源自佛、道两教的宗教伦理。第二,《金瓶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对人物性格的描写受着因果报应思想的制约与因果律的支配。第三,宗教的因果报应,轮回循环的思维形式造成了《金瓶梅》开放与封闭交织的叙事模式,对《金瓶梅》的整体结构起着重要作用。总之,宗教意识给《金瓶梅》的创作带来了新变,也带来了局限,丰富了《金瓶梅》的思想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5.
张惠 《安顺学院学报》2012,(1):24-26,82
文章从陈寅恪先生的《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入手,引出对儒佛伦理观的冲突分析。作者通过对儒佛思想的不断融合,不断中国化的探讨,概括出儒佛思想在相互吸收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重视人生问题、明晰善恶观念、凸显孝道思想、调和政治伦理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苏辙《老子解》是历代《道德经》注释本中较为特殊的一个注本。理解全书,关键在于理解书中的主题概念——“性”。苏辙提出“性”的目的在于阐释老子的“道”,但是它兼容了佛儒的思想,本质上超出了“道”的哲学范畴。融儒佛道三教思想为一体也是有宋时期蜀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儒佛关系问题可以说是所有理学家一个共同的心结。在胡寅那里,辟佛更是成了其毕生的志业,他激烈的反佛斥佛思想大多凝结于《崇正辨》一书中。胡寅对佛教的批判往往是通过揭示儒佛的区别来实现的,因而崇儒与反佛的相容与纠缠,成为《崇正辨》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8.
张勇副教授的《柳宗元儒佛道三教观研究》,26万字,2010年3月由黄山书社出版,它是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成果。该书以柳宗元眼中的儒、佛、道及其关系为对象,在梳理柳宗元三教观形成的文化背景基础上,探讨柳宗元的儒教观、佛教观和道教观。  相似文献   

19.
《三国》《水浒》《西游》《金瓶梅》号称四大奇书。四大奇书中晚出的《金瓶梅》因其在题材内容、人物塑造,艺术表现等方面的新颖独创和语言方面的高度成就而独树一帜。鲁迅先生赞誉此书“同时说部,无以上之”(《中国小说史略》)。从历史的眼光看,《金瓶梅》一书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当然也存在着众所周知的缺陷),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是写人叙事细腻致密,生动传神,成就甚高。前人因其叙事能做到“情景逼真”“情事如画”,写人能做到“口吻极肖”“传神”“活现”,而赞其写人叙事皆能“妙得其情”,说作者“真炉锤造物之手”(上述几则引文皆见于《新刻绣像金瓶梅》一书之评点)。下面就  相似文献   

20.
《三国》写历史故事,人物多取自正史,并无太大改变;《水浒》写传奇英雄,人物来自民间传说,至施耐庵手中虽小有改动,大体仍依原样;唯《金瓶梅》乃劈空杜撰,全无依傍,故人物命名亦花样翻新,颇多创见。《金瓶梅》中的人物,除部分袭自《水浒》,部分来自正史或以当代人物入书,部分移自稍前的话本或戏曲,而更多却是作者虚构的。与《三国》、《水浒》不同的是,《金瓶梅》中的虚构人物,多有于命号中寓深意者,这一点早为张竹坡看破。他在《金瓶梅寓意说》中云:“稗官者,寓言也。其假一人,幻造一事,虽为风影之谈,亦必依山点石,借海扬波。故《金瓶》一部,有名人物不下数百,为之寻端竟委,大半皆属寓言。庶因物有名,托名摭事,以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