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唐赋中有讽谕讥刺、寄寓与抒发身世之感以及咏怀古事古人三类重要作品。这三类赋作中具体作品均有其作意,如张九龄的《白羽扇赋》乃借扇讽谕。讽谕讥刺由隐微而显豁、由用辞微婉到明显激切,乃是初盛唐赋至晚唐五代赋的发展演化轨迹;有所寓托以抒发身世之感的赋,多作于作家遭遇挫折困境乃至于贬谪时;借吊古人而自吊之赋,其作意形式乃承楚骚汉赋而来;晚唐五代咏怀古人古事赋形式上多为律赋,其出现与其时科举试律赋、唐季乱世以及咏史怀古诗风蔚起之影响有关等。  相似文献   

2.
《吊屈原赋》、《服鸟鸟赋》皆为汉代咏怀写志名篇。通过笺释,我们认为:《吊屈原赋》乃现存汉代表现"士不遇"主题的重要作品,其写法上继承了屈原《离骚》香草美人之传统,赋中大量用比,连类繁举,在对屈原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还对迫害屈原的群小表示了极度的愤慨,因而《吊屈原赋》在悲悼屈原的同时,也在悲悼自己。尤其是用古事写今情,做到了古典今情的完美统一。而《鵩鸟赋》通篇大旨,在以道家齐物之理,自慰远谪之情,其中"齐生死,等荣辱",以对抗人生之牵累与忧患,尤为突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论其艺术特色时说:"贾谊《鵩鸟》,致辨于情理。"而在赋体文学发展中,"《鵩鸟》为赋之变体,即其体而通之,凡能为子书者,于赋皆足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3.
“辞赋”即赋.《楚辞》之“辞”非文体名;“骚”为赋之一类,而论与赋平列;用赋的手法所写之论,通于赋而非赋。故《全汉赋》当收汉人之“骚”,而不应录《非有先生论》。汉人为赋少有序者,所谓“序”,多为后人缀史辞为之。《全汉赋》仍其旧而不加说明,略欠辨正之功。  相似文献   

4.
楚辞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出现,与语词的搭配和使用习惯有关。楚辞之辞乃文辞之意,汉代既已习用如屈原赋等语词,而楚之名与单个作家名在概念上不能并列,则楚赋之称殊为不类,此舍楚赋而取楚辞之由也。楚辞,亦即楚之赋,实为以楚声及屈原为特定指向的多位作家赋作之类称;而《楚辞》,则是一种特殊的屈原集。楚辞之名的出现,不会早于汉初。《屈原列传》好辞而以赋见称之辞,仍指文辞,断非楚辞之省称,亦非所谓与赋并列之文体。  相似文献   

5.
《长门》、《自悼》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顾炎武、何焯认为《长门赋》非司马相如所作,但仅就《长门赋》序文之纰谬而言之。从赋作正文加以考察,亦可发现《长门赋》乃托名司马相如而作。《长门赋》是后世宫怨文学的发端,而《自悼赋》却正是宫怨体的滥觞,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阅读苏轼的赋作我们能够体察到其作品带给我们的丰富的想象信息:创作主体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文本建构上的想象设计、读者接受上的想象自觉等,而这些正是苏轼赋作区别于传统汉赋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辞与赋     
学界历来“辞赋”连称,但实际上“辞”、“赋”虽指同一对象,二者的涵义却大不相同。称其为“辞”主要是从语言特征上讲的,而称其为“赋”则是从吟咏方式上讲的。“辞”、“赋”上古都有特殊的涵义,“辞”乃经人为加工而形成的言曲旨远的文饰之语,而“赋”则是从“辞赋”的“不歌而诵”的特征讲的。  相似文献   

8.
张衡认为大赋应发挥出有补风规的政治功用,在张衡笔下,《二京赋》能注重契合现实,反映社会弊端,具有鲜明的"实用"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跟张衡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由于受古文经学的影响,张衡形成了一种尚实的学风和作风,而对虚妄之事极力禁之;并且形成了强烈的入世致用之心,形成了文必有用的创作思想。张衡的《二京赋》因注重创作的实用性而把大赋创作推入了政治化的窘境,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大赋的审美色彩。  相似文献   

9.
《汉书·艺文志》收录的赋包括辞与赋两类,说明辞、赋本属一体。第一个以赋名篇的是荀卿,贾谊用荀卿"赋"之名和屈原"辞"之实,创汉初骚体赋,枚乘《七发》始定汉赋体式。追溯屈、荀之辞、赋,当根于《易》而宗于《诗》。  相似文献   

10.
阅读苏轼的赋作我们能够体察到其作品带给我们的丰富的想象信息:创作主体的丰富的想象能力、文本建构上的想象设计、读者接受上的想象自觉等,而这些正是苏轼赋作区别于传统汉赋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黄庶与黄庭坚父子在学杜学韩的大方向上完全一脉相承。但在取径和结果上,却不尽相同。黄庭坚登少陵之堂,入韩愈之室,主要是窥准了杜韩诗中奇崛一途,发展了“深曲奇兀”的一面,最终锻造出了白己瘦硬、艰涩、奇峭的作品风格;而黄庶则学得了雄健一格。总之,庶学杜、韩,终为“雄”;庭坚学之终为“奇”。这是他们的同中之异。山谷诗“涩”,黄庶诗“清”。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游于苏轼门下,与苏轼经常进行诗文唱和,会饭雅集。不仅文学上的交往频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命运、共沉浮,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作为苏门文人,四学士在辞赋创作上都有对苏轼赋风的传承,同时也有新变和个人特色的体现。又苏轼鼓励门下文人大胆创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正是在他的这种启发下,四学士及其门下文士们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各有风骚,走上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北宋文坛上百花齐放。  相似文献   

13.
北宋崇宁时期是词学发展新旧交替的时代,受党争影响,苏门词人遭遇坎坷,多受贬谪并相继离世。这样的遭遇对词人们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黄庭坚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创作了大量词作,其中,友朋唱和词显得尤为出众。在这些词中,黄庭坚表现了达观的心态和不屈的傲骨,风格清刚豪健,而艳情之词也一改往日流于浅俗之弊,显得清新婉丽。  相似文献   

14.
黄庶、黄庭坚父子学杜学韩一脉相承。但黄庶学得了雄健一格,其诗“清”。黄庭坚学奇崛一途,锻造出奇峭风格,其诗“涩”。  相似文献   

15.
杜甫与黄庭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诗派后学张“一祖三宗”之说 ,虽然远绍杜甫 ,但黄庭坚才是江西诗派的实际开创者 ,他正是通过学杜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貌的。他对杜甫的学习是全面的 ,也是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6.
胡仔首次将苏轼、黄庭坚与李白、杜甫并列,确立了宋诗与唐诗平分秋色的文学地位;否定了"苏黄争名"说;分析了黄庭坚的创新精神、某些句法和诗体本自杜甫、对仗句的工整和题画诗的传神、咏花诗的得失;对黄庭坚悉毁"不复淫欲饮酒食肉"的禁戒,从人性的本能角度表示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17.
建安之际,文人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崇尚情采;作文依祖《风》、《骚》,其审美意趣亦在于此。曹植"骨气奇高"、"情兼雅怨",故其诗赋"词采华茂,体被文质"。而陈琳明习律令,文章颇具法家辞气;其赋亦是刚健有余而弘润不足,更乏丽辞雅义。曹植所崇尚的,正是陈琳所缺失的,故曹植云"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相似文献   

18.
颠覆与指斥:浅谈王若虚对黄庭坚诗歌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若虚诗歌批评注重创作与风格的“天全”、“自得”,因而对不合其审美理想的黄庭坚诗歌多有指责,主要体现在:颠覆黄庭坚宗杜说;以苏黄比较来扬苏抑黄;对黄庭坚具体诗作指疵;对黄庭坚诗歌理论的指斥。这些论评,尽管其中渗透着王若虚个人的诗学趣尚,存在指责失当之处,但相较于宋代的黄庭坚诗歌接受,它具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内容,并进一步从细部特征上探讨黄庭坚诗歌,成为黄庭坚诗歌接受史的一大转折。  相似文献   

19.
宋代黄庭坚在诗歌方面虽与苏轼齐名,但风格尚瘦硬,实际效仿为杜甫。诗词之中浮艳之气浓厚,其中的禅趣给人以隽永之美。  相似文献   

20.
黄庭坚的诗歌喜欢说教发议论。在材料选择上喜欢在佛经、语录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在材料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为了同西昆诗人立异,他还有意造拗句、押险韵。善于引用前人的词句,但并非简单的剽窃。他的引用,能够表达与前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推陈出新,使诗达到更高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