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来,首都北京沉浸在一派欢乐的气氛中!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争相传颂着这个激动人心的喜讯:华主席为《天安门诗抄》亲笔题了书名!北京市委郑重宣布一九七六年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震撼全国的天安门事件平反昭雪了!这是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坚持毛主席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则的伟大胜利!是抓纲治国、揭批“四人帮”  相似文献   

2.
在准备讲授以天安门事件为中心的这一场党和人民反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时,学员们提出一个问题:前一段报刊上有些文章讲,天安门事件是一场广大群众为悼念人民的好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而自发进行的活动。可是,邓小平同志说:“决不能把天安门广场那个群众运动看成为与党的领导无关的象五四运动那样纯粹自发的运动。”那么,天安门事件是自发的群众运动,还是党领导的运动,怎样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论断?我感到这个问题提得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对天安门事件性质的判定,也正是我在备课当中所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丝绒大幕徐徐合拢,《于无声处》的演出结束了。剧场里春潮澎湃般的热烈掌声同午台上惊天动地的炸雷应和着,还在久久地回荡,回荡在人们耳畔,回荡在人们心头。这出四幕话剧,通过两个家庭里的六个人物,在九个小时里发生的事情,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当代历史上震撼心灵的一页,热情歌颂了一九七六年中国人民同“四人帮”进行的气壮山河的斗争,描绘了天安门事件中英雄人物的伟岸身姿,唱出了一支“四·五”精神的响亮赞歌。  相似文献   

4.
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黄延复一、“生斯长斯吾爱吾庐”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本世纪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一所“游美预备学校”。初建时名“清华学堂”,是因校址设在清室遗园清华园而得名。辛亥革命后改名“清华学校”。由于她有“庚子赔款”这个历史背背...  相似文献   

5.
清华精神     
◎八字校训民国三年冬(公元1914年),梁启超先生来清华演讲,以“君子”为题。其引述<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这次演讲不久后便化作了清华园里的一座石碑:“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便是清华的八字校训。◎三句箴言“耻不如人”清华建校之际,正是国人从天朝大梦中惊醒之时,清华人以中国科技与文明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为耻;以清华不如西方一  相似文献   

6.
早期的清华园里,不仅拜访女生受到很多限制,就连看小说也在禁止之列。小说被认为是“闲书”,学校怕青年人看了以后思想上会出乱子。曾在清华学习生活了八年的梁实秋先生在其《清华八年》中写道:  相似文献   

7.
清华园以园林之胜,环境优美,大师云集而蜚声海内外。在众多的园林风景中,教授“三亭”铭刻了先师们的业绩,作为清华教师的代表,学生的楷模,为清华园的山水增光生色,实现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三亭”是清华大学校园里为纪念三位杰出教授朱自清、闻一多、吴晗而命名或建造的三座纪念亭,即自清亭、闻亭和晗亭。自清亭位于工字厅后“水木清华景区”荷花池之东畔,为一四角古式方亭,四周以石砖砌成矮墙为槛,槛外再配以清溪、翠竹以及玲珑之假山石,与周围四时变幻的自然景色相衬托,形成一种清幽、庄雅的自然氛围。它原是清华故园里的…  相似文献   

8.
经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批准,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英明领袖华主席又为《天安门诗抄》亲笔题写书名。喜讯传来,二十中学师生奔走相告,一片欢腾。校党支部立即召开了扩大会议,一致认为,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反映了亿万人民的心愿。天安门广场悲壮激烈的“四五”运动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悼念敬爱的周总理,同“四人帮”公开进行的一场政治大搏斗,它将以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永垂史册,它的革命精神是永放光芒的,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支部决定在全校宣传“四五”运动的伟大意义和革命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抓住教学这个中心,使“四五”精神溶化到广大师生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苦战攻关的行动中去。  相似文献   

9.
事件要点中国游泳历史上第一个大满贯得主、世界泳坛最年轻的奥运“双冠王”叶诗文,以应届新生身份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法学院。开学后,叶诗文和父亲一道来清华报到,然而报到完毕后,下午她就要训练。对于清华,叶诗文称,自己从小就很向往这所学府,在以后的求学过程中,她很乐意教同学们游泳,也期待自己能骑着自行车在清华园里穿梭。观察角度奥运冠军叶诗文被保送清华大学法学院了。  相似文献   

10.
邵燕祥 《教育文汇》2004,(10):47-48
曾昭奋先生的《清华园随笔》是一本感慨的书。其中,核心的是从1994到2003这10年间,逐年为清华校庆写的10篇文章。无异于带着读者在清华园里走了一遭。  相似文献   

11.
校园风物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为“二校门”了。它不仅是清华园的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清华学堂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相似文献   

12.
丙辰清明爆发的天安门革命活动,犹如一声惊雷,震动了全中国和全世界。这场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以其狂飚怒涛般的威力猛烈摇撼着“四人帮”的反动统治,吹响了党和人民同“四人帮”进行历史大决战的号角。它虽然遭到了“四人帮”的残酷镇压,但是人民却用淋漓的鲜血和勇猛的战斗,在新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悲壮、光辉的篇章。现在,以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已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了反。祖国的大地上,阴霾已尽,春意盎然。全党正在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此时此刻,我们纪念天安门革命活动三周年,探索它的历史意义,发扬它的革命精神,对于加快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被人们誉为“象牙宝塔”的高等学府,历来是思想巨人、学术泰斗的诞生之地。而中华百年,论学府之必举清华、北大为至尊;迢迢岁月,成名于清华园中、未名湖畔的饱学之士,也灿若星辰。然而,欲说秀中之秀、一代奇才者,当推本栏推出的“清华北大四才子”。他们是清华、北大永不熄灭的火种,是清华、北大永存的灵魂。他们以超凡的才情、丰厚的学术建树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清华、北大这莘莘学子魂牵梦萦、负笈求学的圣地留下了他们伟岸的身姿!  相似文献   

14.
在清华听讲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华讲座是清华园里观念、知识、智慧交流和碰撞的前沿阵地,或日月光华,或琴剑争鸣,或激情飞扬,或语重心长,常引得场场爆棚,甚至有人攀窗而立。这里经久不息的掌声,会心的微笑、激烈的争辩是清华园里最诱人的一处风光。它不仅增添了校园精神沃土的内涵,而且让整个校园生机盎然。笔者虽来清华不久,但已经感受到那  相似文献   

15.
学问清华     
岁月悠悠,逝而不返。作者透过历史的沧桑,以深沉的回忆,让我们仿佛看到其追求真理的执着之心。本世纪的初叶,一代人文大师荟萃清华园,使清华大学赢得了国际声誉。后来由于历史的变故,硕学鸿儒或被迫星散,或凄然作古,使清华园的人文学科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作者重回故地,感慨万千。可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者又看到了故人“化鹤归来”的希望。请想一想,为什么“那一串串光芒四射的名字”会使清华学子们“无法自持”?你是否想发扬清华园光荣的人文传统,振奋其人文精神?后来,他们都离开了……再后来,人们纷纷传说,那是一个长剑如花,白衣胜雪的年代……——题记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的前夜,不满二十岁的闻一多,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饭厅门前,贴了一张呼吁书,上面抄写了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词。这一举动,象一把火,点燃起清华园里激愤的群情。许多年过去了,闻一多的同窗们回忆起来,总不能忘怀。人们从洋溢着书生意气的呼吁书上,看到了闻一多真诚的爱国的诗魂。  相似文献   

17.
“人才是怎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是教室里教养出来的,人才是大师所物化的一种环境熏陶出来的。”季羡林这样说,他著文回忆道:每次回到清华园,就像回到我母亲的身边,内心深处油然起幸福之感。在清华的四年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愉快的四年。清华园像一首美丽的诗,它永远占据着我的心灵。清华园何以在季羡林心中有如此魅力,清华园的文化使然。  相似文献   

18.
中外闻名的清华大学为什么以“清华”来命名呢?那是因为该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清华园”,所以就以园名作为大学名了。“清华园”之名乃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原址为康熙年间所修的熙春园的一部分。在道光年间,原来的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边的园子被起名“迎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清华园了。  相似文献   

19.
天安门事件平反了,英明领袖华主席亲笔为《天安门诗抄》题写了书名。历史已经庄严地宣告:气壮山河的天安门事件,将流芳万代,光照千秋! 天安门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革命事件。一九七六年清明节前后,在那些令人难忘的日子里,千百万群众怀着对周总理无限悲痛的哀悼心情,自动走向天安门广场,用花圈筑成爱的堡垒,保卫周总理;用诗句铸成恨的炸弹,投向“四人邦”。如山呼,如海啸,奔腾于地下的声讨“四人邦”的熔岩从当年五四运动革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早期叫做清华学堂,是一所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办起的留美预备学校,建于一九一一年。因校址设在清华园,故命名为“清华学堂”。当时学校设高等科和中等科,学生在校共学习八年,“沿用美国高等初等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相当于美国中学到大学一、二年级程度。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但校中一切照旧。一九二五年,清华学校增设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旧制高等科和中等科停止招生。一九二八年国民党政府接管后,改称“国立清华大学”。次年旧制全部结束。从一九一一年建校到一九二九年,共毕业留美预备生一千九百七十六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先在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临时大学”,随即又迁云南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结束,清华大学于一九四六年秋回到北平。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清华园获得解放,投入了人民的怀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