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唱论》作者燕南芝庵首倡的“宫调声情说”是著名的曲学难题,是研治古代音乐与古代曲学的学者都难以回避的话题。从一定的宫调自身有无声情,《唱论》所言宫调是否就指元曲的宫调,《唱论》对各宫调声情的描述是否合理、准确。宫调的声情与文本的文情是否一定一致等问题入手,得出结论:“宫调声情说”是古代音乐家长期实践的总结,不能够轻易地加以否定,同时也不能把它绝对化,认为毫无问题。就《唱论》而言,“宫调声情说”指词而不指曲,指单曲(词)而不指套数。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词话>第七十五回里庞春梅对申二姐的几句恶骂,涉及[山坡羊]的声情问题,现辨证如下: 一、"宫调声情说"的由来与影响 元代燕南芝庵所撰<唱论>作为我国古典曲学声乐理论方面较早的学术专著,是对前人歌唱经验和当时杂剧演唱实践所作的理论总结,书中所提诸多观点、主张都对元明两代的曲学理论研究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是一例,"宫调声情说"则又是一例.  相似文献   

3.
元.燕南芝庵《唱论》所提"宫调声情说"的表述多有不当。包括燕南芝庵在内的曲论家之所以提出或迷信[商调]的"凄怆怨慕"的性质界定,是受到了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影响下的特定音乐理论的诱导,尽管有些理论实质上已经明显偏离了乐理范畴。《金瓶梅词话》中的21首[山坡羊]的声情态势整体上构成了对"高下闪赚"、"凄怆怨慕"声情说的一个反证,说明"宫调声情说"所构建的声情理论并不完全符合曲体各宫调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著者《词论家对苏辛词比较说略》一文的续篇,就词论家对苏辛词的“雅情与雄气”、“气体与魄力”、“性情颇歉与缠绵悱恻”等说法作了解说。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诗歌创作实践的总结和审美特性的概括,“情景论”一直是中国古代诗学热衷的话题:从《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的物感说,到王国维提出“二原质”;从《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气动说,到王夫之的情景交融说,其间经历了理论不断地丰富和深化.特别是王夫之,王维国集“情景论”之大成,使之更加精深和系统化,成为古代诗学经典之一.概而言之,“情景论”美学内涵有二:l、情与景是诗歌生成,也是诗歌美质构成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谢榛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我,两不相背”李渔称“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倘若缺其一,便不能构成诗境.  相似文献   

6.
“一切景语皆情语”,语出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所著《人间词话》:“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景语、情语论诗词,古已有之。我们从唐代的皎然著的《诗式》,刘禹锡《董事武陵集记》及司空图《诗品》等著作中,都可看到诗词中情与景有密切联系的相似观点。但所论都不很具体,以后也总有人提及诗词中景语、情语的问题。至清代李渔在《窥词管见》中所述则较接近王氏的结论了,他说:“说景既是说  相似文献   

7.
燕南芝庵的《唱论》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元人最早提及宫调理论的著作,他在书中说:大凡声音,有六宫十一调,共十七宫调。本文从元代"宫调"理论应用概况、元杂剧宫调应用与燕南芝庵宫调理论的一致性、元杂剧对燕南芝庵宫调理论的发展等三方面对芝庵宫调理论与元杂剧中宫调应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以期能透过形式而窥其本质,寻求芝庵宫调理论的合理内核,提示人们对音乐艺术规律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相似文献   

8.
论“绮靡”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绮靡”说孙蓉蓉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自西晋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到南齐刘勰著《文心雕龙》对艺术形式美的论述,标志着从先秦到魏晋人们对文学认识的一大转变。“缘情”与传统的“言志”相迥异,而“绮靡”说,则又是陆机的首倡。“绮靡”说对当时文学...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看似相同的古代文体,如“论”“说”、“辞”“赋”、“记”“志”、“疏”“表”等,这些文体表面看起来相同,其实却存在一定差别。学生容易混淆,产生误解。如果对它们加以具体而完整的分析,就能使学生消除误解,进而准确深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一、论与说“论”与“说”同属于古代论说文,它们的文体性质和行文特点有相近之处,但也有一定的差别。其一,“论”与“说”这两种文体的来历有不同的渊源。我国古代以“论”为篇名的文章可以追溯到先秦诸子散文,如《荀子·天论》《庄子·齐物论》。清代学者王兆…  相似文献   

10.
张桂芳 《课外阅读》2011,(1):177-177,175
“意象”一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而运斤”一语。意象是诗歌形象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融人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相似文献   

11.
吴梅(1884—1939)字瞿安,一字灵鹤,号霜涯,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教授。著有《顾曲尘谈》、《中国戏曲概论》、《曲学通论》(又名《词全讲义》)、《词学通论》等。是我国近现代之交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和作家,被公认为与王国维齐名的曲学大师。他的曲学论著中有不少谈修辞的内容,尤其是在1916年问世的《顾曲尘谈》和1935年出版的《曲学通论》(两书的文字有不少雷同,均为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戏剧出版社将吴梅的戏曲论著收入《吴梅戏曲论文集》中于1983年出版。 一、论戏曲结构 我国诗文均有重视结构的优良传统。在戏曲领域,明王骥德的《曲律》和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均对结构予以格外的注意,李渔并专列“结构第一”一节予以论述。遗憾的是,有清一代的曲论家,在李渔之后,竟鲜有谈及戏曲结构者。吴梅就说:“尝谈近人传奇,惜上惨淡经营,用心良苦,而终不能被管弦、副优孟者,非审音协律之难,由结构全部规律之未尽善耳。”①  相似文献   

12.
“声情”是汉语诗学中一个重要的基本的理论范畴,在汉语古典诗学的理论体系中,“声情”堪与另一重要基本范畴“意象”相提并论。“声情”论的理论价值具有现代性,它是我们分析汉语白话新诗及其理论不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声情”论的理论价值具有国际性,它是我们分析、综融、整合西方现代诗学形式理论与意义理论的重要基点。“声情”论是汉语古代诗论研究新的增长点,是汉语诗学思想现代生成的又一重要原点。  相似文献   

13.
《论积贮疏》“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句中的“饥穰”,课文解释为“荒年”与“丰年”。可是,通读全篇,上下文都只有“荒年”而没有“丰年”的意思。那么,是否可以把“饥穰”只释为“荒年”或“灾荒”呢?我想是可以的。古文中往往有两个词连在一起,却只表达其中一个词的意思这种偏义复词的现象。例如《孔雀东南飞,》中,就有“父母”、只指“母”,“弟兄”只指“兄”的现象:“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国家”,说的是“国”,并不说“家”。不同的地方是,在古文中只是两个单音节词连在一起,而没有组成  相似文献   

14.
《唱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宋元时期的戏曲声乐论著。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歌唱经验的基础上,对宋元时期的戏曲声乐艺术提出很多方法和技巧。《唱论》涉及戏曲声乐内容非常丰富,对古代歌唱家、乐曲名目、唱曲的格调、声气、声韵、节奏、宫调及唱曲的弊病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对中国戏剧演唱的发展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5.
“味”最早见于《舞论》,极似中国的“滋味说”。味就是戏剧的基本情调,由情而生。情为“使存在”,即途径。由此见出戏剧与效果的关系为感染,是古代印度重道德教诲的表现。情中含常情,是味之根本生发处。说明味论具有现实主义因素。欢增提出韵,揭示了情的意义层次,并从创作和欣赏角度考察,深化了味论。他的“领会义”与中国的“味外味”相似。东方说味,而西方鲜见,其原因在于东方人重心灵感受和内在表现,注意到了口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6.
唐朝是《诗经》学术论争结束而“论归一定 ,无复岐途”的时代 ,孔颖达奉敕编撰的《毛诗正义》成为当时学子“明经”应试的法定文本。该书“融贯群言 ,包罗古义” ,内容翔实。就诗经学理论 ,也提出了一些精辟范畴和命题 ,如“物”、“情”、“民志”、“民诗”等 ,涉及到古代诗歌的创作缘起、社会功能以及对孔子删诗问题的看法等 ;另成伯王与《毛诗指说》对《小序》作者问题亦有独到之见 ,其观点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美学风格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苏轼在一次歌宴上问“善歌”的“幕士”:“我的词和柳永的词比,有什么不一样吗?”答者以“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说柳永的词,以“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蜕苏轼的词。形象准确地把握住了苏柳词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8.
罗素在《论指谓》中系统提出了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后经逐步充实形成被称为“哲学范本”的摹状词理论。但克里普克却在纪念摹状词理论提出100周年之际提出,《论指谓》“好像基本没有被认真阅读过,或者从根本上就被错误地理解了”,从而对其成就与问题重新进行了评估。本文试图就克里普克关于限定摹状词的思想进行系统评析,以期进一步准确把握摹状词理论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是古代文化知识宝库中的瑰宝,而高中教材《学点古代文化常识》一文中,却只字未提。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对其进行了粗浅的整理,并依照年龄自幼而长的顺序,例说如下,以飨读者。①黄口:本指雏乌,后喻指幼儿,如《淮南子·汜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②孩提:又作“孩抱”,指幼儿。《汉书·王莽传上》:“孩提之子。”意思是需要抱的小孩。  相似文献   

20.
词乐亡于元初,其具体时间可以张炎、仇远浙世为标志。词乐失传的表现为音谱失传,能唱之词甚少,宫调减少,标明宫调更少,词牌由转化到衰落。其衰落的社会原因是统治不喜欢甚至压制词的传播,学方面的原因是金之诸宫调、元之杂剧散曲符合北人的口味,故自然取代“曲子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