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为明 《考试周刊》2014,(49):24-25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代表,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汉学家、学者及翻译家的高度重视,诗人李白的诗作——《赠汪伦》是其中杰出的代表。本文在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下,深入探究唐诗《赠汪伦》的不同英译本,从而为唐诗翻译提供技巧上的借鉴,促进唐诗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至今留下两千多位诗人的五万余首诗歌,大多数诗人与酒产生了不解之缘,唐代诗酒文化达到了千古难及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代的酒文化精神在唐诗中自然有充分的体现。因此,品读唐朝诗歌不能离开酒,了解唐诗中酒文化的内涵,对于了解唐诗将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陈奇敏 《培训与研究》2009,26(4):121-122,133
唐诗英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者既要考虑唐诗的音韵、结构和修辞等语言特征,又要准确传达诗的整体意境和文化内涵。本文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的不同译文入手,比较、分析了各译作的语言艺术及整体效果,认为唐诗英译应遵循以意为先的原则,以传达原作的整体神韵为第一要务,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弥补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唐诗英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译者既要考虑唐诗的音韵、结构和修辞等语言特征,又要准确传达诗的整体意境和文化内涵。本文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的不同译文入手,比较、分析了各译作的语言艺术及整体效果,认为唐诗英译应遵循以意为先的原则,以传达原作的整体神韵为第一要务,并在此基础上尽量弥补诗歌翻译中音美和形美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诗歌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诗歌的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而数字恰恰是单调乏味的,似乎与形象二字相距甚远。然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诗人们却将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字嵌入诗中,使之韵味无穷、情趣陡增。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最高峰,其创作技巧千姿百态,数字入诗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从创作方式和艺术效果两方面对唐诗以数字入诗的艺术技巧作一点浅陋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古典诗歌唐诗中的友情进行分析解读,旨在用这种主动的、动态的方式来阐释唐诗友情诗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揭示了不同读诗人对诗歌不同解读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唐诗中"寒食"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的“寒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直接继承了先唐诗歌中感伤忧愁、忧生嗟世的意蕴,但由于时代的不同、诗人所处环境的变化,唐诗中的寒食在意义上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大致可包括五种不同的情感意蕴,即:别思怀人、哀亡悼死、隐情逸志、时世感慨及含媚嘉悦,这对后世诗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琵琶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本单元目标为学习唐诗,感受不同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在初中的《口技》以及高中的《赤壁赋》等课文中已经初步学习过正侧结合艺术手法,并且在同一单元本课之前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对长篇诗也已有所了解,所以学习本文相对容易。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学的是唐代诗歌,入选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这几位学生已经很熟悉的诗人的作品,原以为这个单元的教学很轻松,学生会很喜欢这些诗歌,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预设相去甚远。很多学生对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唐诗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看不到学生因为喜欢而颠来倒去地背诗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 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 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雨这一自然事物到了唐代已成为诗人钟爱的抒情意象,折射出唐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不同时代诗人笔下的雨亦是风格迥异,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分析王维、杜甫和李商隐笔下“雨”意象的不同特点,以窥见唐诗的发展历程,发掘“雨”意象的运用在盛唐到晚唐诗歌流变中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特质的变化,中唐诗人的审美心态和诗歌意境都显示出与盛唐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情感基调昂扬明快,意境阔大外展,注重自然浑成,体现了盛唐诗人对天籁之美的追求.中唐诗歌的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注重雕琢修饰,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之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刘淑娟 《宁夏教育》2009,(7):109-109
在领到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后,我就被第一单元——“诗歌单元”中所喷涌的爱国激情所感染。我立刻想到,要帮助学生们形象地理解诗人的感情,可以借助地球仪:让地球仪在学生们面前转动起来,使学生们带着诗人的激情飞越世界,体验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诗人的相同情怀。  相似文献   

14.
雨这一自然事物到了唐代已成为诗人钟爱的抒情意象,折射出唐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不同时代诗人笔下的雨亦是风格迥异,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分析王维﹑杜甫和李商隐笔下"雨"意象的不同特点,以窥见唐诗的发展历程,发掘"雨"意象的运用在盛唐到晚唐诗歌流变中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唐代酒肆发展非常迅速,发达的酒肆文化深刻影响着诗人的精神气质、审美观念和诗歌风貌。作为社交娱乐场所,酒肆为各层次文人提供理想的交流空间;酒妓在酒肆中进行歌舞表演并以此为媒介与诗人产生种种联系;酒肆题壁风尚推动了诗歌的传播、交流与欣赏;文人开酒肆作为当时之习尚也使诗歌与酒肆紧密联系起来。唐代"酒家胡"逐渐勃兴,胡文化以胡姬酒肆为中介渗入唐人生活,带给诗人新鲜的审美感受,影响了诗人创作心态和诗歌风貌。酒肆文化催动了唐诗刚健气质的生成,促进了诗人诗歌技艺的精进,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艺术的巅峰,为后世垂范。也正是由于唐诗这一璀璨的艺术明珠光亮过于耀眼,后世遂有宋、元、明、清诗歌不如唐诗之说。当然,我们今天用学术的眼光审视古代诗歌的流变,应该具有冷静的头脑,而非盲目推崇唐诗。明清时期涌现的大量诗人与数量庞巨的作品,尽管艺术成就参差不齐,但一些优秀的诗人足与唐人相媲美,一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唐诗的苑囿,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的《明清十大家诗选》,就是较全面地展示明清诗歌艺术与成就的可喜成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源远流长,至唐代,达到鼎盛时期。而宋诗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另一座高峰。但是由于唐诗已经达到无法超越的高度,无论艺术表现上还是内容题材上宋诗都无法与唐诗相媲美,所以宋人选择了另辟蹊径。宋代诗人为了突破唐诗的束缚,自成一家,通过交融、借鉴、整合、改造,通过移花接木式的文学联姻,孕育出了一代"诗界维新"的奇葩,形成了"以议论为诗"的特征。而这其中又以苏轼、黄庭坚的诗歌为代表,从而使宋诗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拟具体研究宋诗"以议论为诗"的起源发展,并探究该特征的形成因素,同时分析该特征的功过。  相似文献   

18.
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唐诗学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格调派唐诗批评则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格调派把体制、声律看成唐诗的最基本素质,认为诗人的性情、诗歌的兴象风神最终可以体现在诗歌的体制声律上。他们努力通过体制、声律去寻求唐诗的兴象风神和诗人的性情,并以此作为评品唐诗的依据。但由于诗人的性情、唐诗的兴象风神不可能全部显现在体制声律上,因此,格调派唐诗观理论在实际运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格调与性情的冲突。格调派唐诗观延续了整个明代,可分为形成、发展和蜕变三个时期,它的理论体系中格调与性情的矛盾也贯穿于始终。本文着重探讨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蜕变期将于另篇论述。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苏珊巴斯内特诗歌翻译的种子移植理论,通过分析唐朝诗人柳宗元所作唐诗《江雪》的五个译本,指出,正如种子在不同的土壤中所长成的植物会有所不同,对同一首诗的翻译也会因译者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而诗歌移植的成功取决于译者能否从读者转化为作者,解放语言符号,使其进入一种流动状态,然后再凝固入另一种语言。  相似文献   

20.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灿烂的遗产之一。其中优秀的诗篇,千百年来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斗争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后人选唐诗者甚众,各有其编选的标准。唐人早以自己的标准,编选同时代诗人的选集,遗留到今天还有十来部。这些选本,选取的诗人及其诗歌的标准,也随着编选者的人生观、艺术观、政治态度的差异而各殊。从这十来部《唐人选唐诗》中,可以看出唐人对同时代诗人与诗歌评价的标准。这些唐人的选本,对治唐诗与唐诗爱好者,不失为可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