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点题"的"点"是"点化"之意,"题"是"题旨"之意。记叙文中的"点题",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在记人叙事水到渠成之时,升华情感,深化主旨。记叙文中的"点题"有三种主要形式:一是人物对白,二是作者旁白,三是道具(如日记、短信、博客等)呈现。"点题"不失为为记叙文写作增分添彩的妙招,但真正要"点"得精妙出彩,还必须注意以下"三宜""三忌":一、宜草根开口,忌高人聒噪。有些同学在"点题"时,自觉是"高人",总是  相似文献   

2.
姜有荣 《新读写》2012,(4):40-41
点题的“点”是“点化”之意,“题”是“题旨”之意。记叙文中的点题,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在记人叙事水到渠成之时,升华情感,深化主旨。点题不失为记叙文写作“添彩”的妙招,但真正要“点”得精妙出彩,还必须注意以下“三宜”“三忌”:  相似文献   

3.
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评讲重在"升格引路".我将作文升格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小组升格,教师下水升格,同题拓展升格.最近一次练习作文,题目是"____之桥",学生普遍扣题不紧.有一个同学写"沟通之桥",通篇叙述自己的苦恼,最后一句才点了一下"希望架起一座沟通之桥".文章内容游离于文题之外,是乱贴标签式作文.讲评课上,我确定的训练点为"扣题"升格,让学生在作文互改小组内先展开讨论,确定详写情节,然后再动笔进行"局部点题"练习,要求学生围绕"直接点题"或"暗示点题"的方法给自己的作文进行点题升格.  相似文献   

4.
正很多学生写作失误的原因即是跑题,而跑题非常重要的表现之一又是文章中没有任何一处文字起到了点题的作用,那么分数自然就低。因此,扣题不仅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是想要获取高分的妙招,也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扣题很好,能围绕中心,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所谓扣题就是不离开主题做文章。扣题包括了点题,但比点题的概念要宽。点题在形式上体现为"点",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聚焦和浓缩,它只用三言两语道出文章精  相似文献   

5.
邓宏忠 《高中生》2009,(10):11-11
点题的具体做法是:一要不断出现点题词句,命题作文主要点标题或主题,话题作文主要点话题或主题.材料作文主要点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或主题。文中点题、扣题字眼出现的次数宜多(也不能过多)不宜少,以给阅卷老师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二要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标题、开头、结尾等)点题。是议论文的,在事例论证后也别忘了点题,必要之时.可以把点题的句子单独成段。  相似文献   

6.
所谓"篇末点题",就是在作文的结尾部分,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揭示出来。下面结合实例谈一谈篇末点题的几种常用方法。方法一:水到渠成法水到渠成法的"操作程序"是这样的:先按照事情的自然发展顺序或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对相关事情进行叙述,对相关道理进行阐述,直到文章结尾的时候,才顺理成章地把中心意思揭示出来。显然,这是把揭示文章主旨(论点)与点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7.
【写作导语】 一、什么是点题 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明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之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之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 二、为什么要点题 巧妙的点题之笔,着墨不多,但常会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必须在关键的地方用上几句警语点明要旨,使文章的内容更加精辟有力,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点题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点明全文中心,使读者  相似文献   

8.
所谓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精要的语句点出文章的题旨,暗示出全文的脉络和层次。具体来说,点题有标题点题、开头点题、结尾点题、论述中心句点题等几种方法。一、标题点题("标题点题"针对材料作文而言,命题作文省去此点)。标题的基本要求是:1准确。扣题要准,范围明确,观点清晰。2精练。单句一般不超过8个字。当然,我们更期待标题新颖生动,能够做到有特点,有意蕴,有文采,能让人眼前一亮。另外标题还要适合文体。标题要跟选定的文体、表达的文风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李静 《学语文》2004,(2):41-42
“点题”这一概念,在作品分析和文章写作中被广泛的提及。什么是“点题”?按通说指的是“用扼要的话把谈话或文章的中心意思提示出来”(《汉语大词典》)。但作为一种写作的技法,“点题”之“题”既指文章题目,也指文章题旨。所以,“点题”的方式,一种是指点文章的题目,一种是指  相似文献   

10.
邓宏忠 《高中生》2009,(20):11-11
点题的具体做法是:一要不断出现点题词句,命题作文主要点标题或主题,话题作文主要点话题或主题,材料作文主要点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或主题。文中点题、扣题字眼出现的次数宜多(也不能过多)不宜少,以给阅卷老师带来强  相似文献   

11.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海棠本不引人注目,但是因为有红红的花蕾就吸引了大家的眼光。我们写作文也是这样,尤其是中考作文,想让阅卷老师一眼看出你的文章中心是否切题,就需要你在作文中恰当地点题。我多年参加中考阅卷工作,发现很多同学的文章立意不错,但是缺少前后的点题,让人感到文章与题目或话题联系不紧密,这  相似文献   

12.
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政治科目中的题型一般都有表格类、柱状图类、坐标曲线类、饼状图类、复合类等图表类主观题,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此类试题文字量少但信息量大、材料新颖且设问灵活,难度较大,取得高分殊为不易。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和考试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解答高考政治"图表类"主观题的有效方法——"四三"法,即"三看""三比""三关注""三要求",可帮助学生有效审题和答题。"三看"是指看标题、看内容、看注解,"三比"是指纵比、横比、图表之间比,"三关注"是指关注整题、关注时间、关注时政,"三要求"是指要求全面、要求规范、要求合理。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点题点题,就是在恰当的地方用简明扼要的语句点名题意,揭示文章的主旨,暗示全文的脉络层次。这种用于点题的语句,我们称之为点题之笔。这种点题之笔,在诗歌中又称为"诗眼",在文章中又称为"文眼",是全诗文的精神"团聚处"。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九龙矿工会为了提高女职工整体素质,强力打造九龙特色的女职工队伍,积极搭建三个培训平台,提高了女职工素质。一是搭建女职工大讲堂。在女职工相对集中的6个单位,由本单位、职工、工会点题,建立开放型、流动型职工大讲堂,邀请有关教授讲课,教育女职工树立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精神,收到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三"是什么意思学术界意见不一。本文对《论语》中"三"的用例进行穷尽式统计、分析,确定"三省"的"三"是实指的用法;通过比较《论语》中与"三省"相同结构的"三+V"用例,并根据上古汉语语法特点证明"三省"的"三"是三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孙茹英 《高中生》2012,(24):4-5
正考生在文章中不失时机地点题,就能大大加深阅卷老师对作文"思路清晰"与"中心突出"的印象。因此,考场作文点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考生作文时要特别注重运用点题之笔:①不断出现文题词语(命题作文紧扣标题、话题作文紧扣话题、材料作文紧扣主题),告诉阅卷老师"我的作文没有偏题"。②学会在关键处或醒目处点题。何谓关键处或醒目处?标题本身自然是,开头、结尾肯定不能忘,中间几段最好能在段首或段尾分别点题。是议论文的,在事例论证后也别忘了点题,必要时,要把点题的句子单独成段。  相似文献   

17.
<正>幼儿教师工作能力的高与低,直接影响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勤劳的工作态度。做到"三心"与"三勤"。用"三心"对待孩子,用"三勤"去管理孩子。一、三心:"信心"、"爱心"、"耐心"1.信心: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班风要有信心。班级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幼儿一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度过的。常言说:久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  相似文献   

18.
点题就是在文章关键的地方用一两句或一段简明扼要的话,直接把文章的题意提示出来,以便突出内容,揭示中心,照应题目.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掌握文章点题的技巧,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课文,有目的有步骤地教给学生的点题方法。一、开篇点题《桂林山水》开头写道:“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这一开篇点题,既写出了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  相似文献   

19.
在中考阅卷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考场作文出现偏题、跑题现象。这样的作文即使语言和材料内容都不错,但仍然要被判为三类卷甚至以下。分析偏题、跑题现象产生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考生的审题意识和扣题意识不强,目中或心中无“题”。具体说来,一是考生审题不准,理解题意出现偏差;二是扣题写作和围绕中心写作的意识不强,随意性大;三是忽视扣题点题,没有掌握一定的扣题点题方法,写作中不能把握住思维的缰绳。  相似文献   

20.
这种阅读方法不是按部就班地逐字逐句阅读,而是跳跃式阅读。1.读开头。有些文章(特别是议论文)常开篇点题,读开头一、两小节便可抓住全文的主要观点。2.读领头句。读完开头,再读每一小节的第一句。因为不少文章每段第一句基本上概括了全段意思,抓住它便抓住了该段大意。3.读结尾。许多文章结尾或总结全文,或深化主题,读结尾常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4想全文。“三读”后,一想文章大观点,二想文章小观点,三想全文脉络。这样一想,就能对全文大意、结构层次有较完整的了解。实践证明,运用“三读一想”阅读法阅读,只要花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