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享受科学课     
与科学课结下不解之缘,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科学课给我和我的学生带来的无穷乐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而我则在幸福中体味科学。一直以来,哪怕是刚接手一个新班,我也想办法尽快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搭建真正的师生、生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消除他们心中“教师是百科全书”的误解,为他们在课堂上自主探究、大胆交流创造条件,追求师生享受科学课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喜爱科学课,必须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激起学生的兴趣。师生互动的情感是师生在知识、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它能使师生双方的情感相互感应、相互加强而同处于“峰、峰”相遇的最佳教学状态。教师要进一步领悟“互动”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也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的一门课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主学生对科学实验容易产生浓厚兴趣的这一儿童心理特征,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用生动丰富的科学实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来,亲自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记录、积极动手实验,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爱科学的兴趣,创设学科学和用科学的思想动机。因此,我认为作为科学课任教师要善用实验教学打开小学科学课之门。下面我结合自己执教的科学课教学实践来谈一谈自己的感触。  相似文献   

4.
科学探究是一项高心智活动,科学思维是其灵魂。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是在日常科学课教学中逐步形成的,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经常历练。科学课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加大师生对话交流的思维力度,借以开启心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1.提高小话题品位所谓"小话题",指的是课堂上对一些小问题的交流,如"这样做可以吗?""刚才的现象大家看清楚吗?"等,  相似文献   

5.
和谐的科学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各种主要因素的良性互动,抓住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以及教学内容、教法、学法等因素,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尝试活动。新课程的要求为科学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在宽松、平等、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交流、表达,使科学课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思维活动,师生共同传播知识的人性化课堂。  相似文献   

6.
活化课堂     
小学科学课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注重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对知识进行创造,从而使科学课堂不再孤立、封闭、凝固。1.情境引出问题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造成学生认识冲突,引发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让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为科学探究明确方向。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我给学生准备了各种能发声的材  相似文献   

7.
用一种活跃的气氛、严谨的态度、探究的方式去科学地上好科学课是每个科学教师应该追求的目标。我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课前经过数次的琢磨和总结,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和总结,修改了本课的教学结构,使其既便于学生深入理解科学概念,又丰富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这次教学使我对科学课教学的  相似文献   

8.
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需要我们老师创造共同的科学研究环境和民主融洽的气愤.师生互相信任彼此尊重,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上好科学课,使学生成为科学课学习的真正主人.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的预习在很多老师教学中都有过尝试,但效果不尽如人意,我认为科学预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科学阅读产生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是通过师生材料的准备对科学课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增加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陛,三是可以寻找相关知识链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为科学课的精彩打下一定的基础,四是感受生活中的知识,丰富学生体验,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来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彭贞平 《湖南教育》2003,(23):34-34
一、科学课的教学重“动手”科学课的教学重“动手”,重视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入手,亲自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讨论交流……只有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了,才能发展他们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才能真正做到“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科学课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给他们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器材,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例如在教学“搭纸桥”一课时,先让学生说说搭纸桥需要什么材料,根据学生的需要发给他们器材,并要求他们尽可能…  相似文献   

11.
<正>我的这篇论文主要阐述科学课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培养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通过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小学课程中,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科学知识对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自然客观规律是最直接也是最真实的。那么,如何教孩子在科学课中学会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谈谈我多年教学中的几点浅显经验。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课的任何一项活动都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然而生活中真正会科学观察的人却不多。如何通过科学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呢?下面是我个人在苏教版《科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陈德镖 《考试周刊》2013,(33):188-188
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小学科学课也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的基础。我所在的学校地处闽南山区,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在多年的科学课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农村小学虽然在社会文化、学校教育条件等方面远不如城市小学,但具有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而且农村孩子更熟悉大自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科学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和多变性等特点。科学课标也强调教学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把握科学课的科学性,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而创造出科学课的精彩。一、抓住细节中的魔鬼科学课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感悟科学的严谨,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形  相似文献   

15.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强调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倡导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他们在对周围世界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从科学课的这一特点看出,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只是教科书,还有学生身边广阔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因此,科学课教学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教育资源,将学生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拓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那么,担当科学启蒙教育的小学科学课,该如何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进行教学呢?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科学课作为学生的启蒙课程,我认为应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逐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将伴随并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我们应努力促使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创新精神,完善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一、兴趣是前提兴趣的培养是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础和关键,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  相似文献   

17.
我从事农村小学教育工作32年,其中担任小学科学教师22年。22年来,我能够在科学课教育教学工作中一路走来,要感谢省、市、县三级教研员,感谢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会刊《科学课》编辑部几代编辑老师!是他们在教学思想上引领我,在教学业务上指导我。是他们对科学教育的执著追求感染着我!是他们为人师表的品质激励着我!  相似文献   

18.
任清 《考试周刊》2014,(4):161-161
交流是探究式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通过交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学会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文章分析了科学常态课上师生交流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消除师生交流障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性教学为主进行的教学活动和启蒙教育。上好科学课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上好科学课也是中学地理、化学、生物的基础;因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在科学课中,实验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课型,深受学生喜爱不说,教师也非常青睐,但凡公开展示课和教学竞赛课,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和谐的学习氛围 “和谐”用在教学方面。应该是指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尊敬和尊重的关系。 1.和谐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很多人认为,师生交流的过程主要在课堂之上。我在上《小石潭记》时发现学生的热情程度人人超出了我的想象。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得特别激动、兴奋,但一节课不可能全用来交流资料吧。下课后。我与学生一起讨论有关的资料,这样,他们并没有因为上课时没用自己的资料而感到失落与自费力气。相反,通过这样平等的、轻松的交流,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而且,以后在搜集资料时他们再也不像以前应付了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