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都明确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正确理解,让学生有感而发深入地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是有感情地朗读的重要前提。"感于内而发于外",指的就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感情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必须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读得字字响亮,不错读一个字,不漏读一个字,不多读一个字,  相似文献   

2.
读得快,读得多,这是速读训练的一个目的。此外,据专家们研究,一般人读书时一分钟只能读180字到200字,这样大脑传递信息是“慢镜头”的,在读者潜在的意念中会无形钻进别种思绪,在大脑中只能存留百分之十的信息结果是“读而不思”,有时还不得不从头再读,因为一个完整的想想是由一句话或几句话构成的。因此阅读时必须锻炼由一组词跳向另一组词的能力,而不是由一个字跳到另一个字。这样就容易理解书中含义。同时不断地进行速读训练,还可以使思维更为敏捷。我的速读训练大体上分下面几个步骤: 学生刚接触一篇文章时,首先让学生默读一遍。这一次不要求学生读得太快,先要尽量扫清一些障  相似文献   

3.
说读,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起来,想起来,说起来,品起来,能使学生有充分的活动与丰富的积累,有创造的条件与成功的希望。说读,要求我们有科学而又艺术的指导,让学生美读起来,美说起来;让学生言之有味,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说读讲究引导技巧,讲究调控有度,讲究角度丰富。如,概括式说读讲求一个“精”字;发散式说读讲求一个“广”字;分层式说读讲求一个“厚”字,赏析式说读讲求一个“美”字。说读,要求我们精心思考,巧取角度,创新活动,让话语纷纭,让思想交流,让发现闪光。如“一句话说读”,就是笔者创造的一种精致的说读…  相似文献   

4.
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阅读一篇课文,能把握文章主旨,体会到文章意涵,而有些学生读几遍课文,却把握不了文章要旨,感受不到文章意蕴呢?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学生善于"咬文嚼字",能抓住文章字眼、词眼等关键词句进行品味、揣摩、欣赏。"咬文嚼字"是语文阅读的一项基本功,能让我们通过字词将文章读形象、读生动、读厚重,从而品赏出文章之美。一、咬文嚼字,边品味边阅读文章旨趣往往蕴含在字里行间,有时甚至体  相似文献   

5.
教学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有时是文章的文眼,有时是文章的一个关键词,有时是文章的一个过渡句,等等,可有时只是文章中看似很平常的一个字,这一个字会把全篇的内容贯穿起来。而有时这个字是不经意间发现的,是学生在讨论中牵出来的,这样就有了牵一字而动全篇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看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次上课,课文中有一个字"霾",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读到这个字的时候老师故意稍作停顿,读为"里"音,然后稍作思考状。这时有位学生小声地说:"老师读错了,这个字应该读作  相似文献   

7.
一、课堂的主体形式应是多读多读、多看、多思(考)、多忆(回味),识多见广,多观静思默察,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之一个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之本领”。教师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则其功甚伟。所以,在语文课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熟读、有感情地读、多读课文。那么学生熟练、有感情读、多读什么?先要做到“四读”教材,即一读注释,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中心  相似文献   

8.
校园新词汇     
教学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有时是文章的文眼,有时是文章的一个关键词,有时是文章的一个过渡句,等等,可有时只是文章中看似很平常的一个字,这一个字会把全篇的内容贯穿起来。而有时这个字是不经意间发现的,是学生在讨论中牵出来的,这样就有了牵一字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是有魅力的。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于"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朗读水平呢?除了方法的指导外,对于学生朗读的即时评价也是一项很有  相似文献   

10.
语文要掌握的知识点繁多,这些知识点各成体系,它们之间有同类关系,也有相悖关系;有包容关系,也有排斥关系……不比较,有时是很难辨清它们的面目的;不比较,有时也会张冠李戴。语文知识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书写,大到一篇文章的阅读、一篇作文的完成,都需要我们运用比较的方法。因此,为了正确地理解语文,提高阅读能力和自学水平,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就要注意训练自己比较的思维,养成一种善于比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近日,聆听了一位教师执教一年级的一节识字课。课堂上围绕认读"口耳目、日月火"等12个汉字的教学目标,这位教师带领学生反复看课文中的象形图画,然后读拼音读汉字。整整一节课,教师一个字一个字地领着学生读,学生读得投入,但声嘶力竭,课堂学习成了学生机械重复的喊读。课后,我和执教教师深入交谈,找出了教学中的问题:识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阅读过程善于“发问”呢?实践证明,善于“发问”的学生,看书认真仔细,有阅读兴趣,有“俯而读,仰而思”的良好品质。正因为如此,他们在阅读时就能透过语言文字所反映的事物现象,发现问题,甚至有时捕捉到意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是从朗读技能的训练开始的,而学会准确地评价他人的朗读,则有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一、感动自己,激起共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让学生先感动自己他们才能与评价对象产生共鸣。1.务必让学生读准确。读准确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我们要给学生讲清正确读文的重要性,还要善于抓住第一次出现的字词,在第一时间进行形近字的辨析、同音字的  相似文献   

14.
<正>我刚上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时,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是位女老师,她教我们识字是从用教棍指写在黑板上的字开始的。她手持一根教棍,站在黑板的右边,用教棍一个一个地指着字,她读一声我们跟着读一声,她用方言,我们跟着学她发声的方言去读。如果我们读得不好,她把教棍在讲桌上敲两下,就知道她对我们读的不满意,生气了,教室里就鸦雀无声,过一小会儿,她就要批评我们几句。有时,她会拿上教棍去敲打不听话的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我在指导学生习作自改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是: 一、指读改错漏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往往一目十行,发现不了错误。因此,在指导学生自改时,要让学生用手指着作文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这样,学生容易发现原文中的错别字和遗漏之处。特别是平时读书、作业马虎,作文错别字较多的学生,经过这样指读修改,收获更大。  相似文献   

16.
中年级的读段训练是大纲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读懂自然段,当然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然而眼下的实情是:重讲轻读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教师虽重视了“读”,但狭义理解读的意义,以为只要让学生读书就行,在教学中让学生无目的无思考地读,使“读”与“读懂”严重脱节,实为“空读”;有的教师把握不准读的时机、方式和方法,不必朗读时,硬要学生朗读,该朗读时,却要学生默读,读的指导不得法,也造成了读的效果不佳。分析眼前现状,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年级的自然段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有实效,教师就必须在“善于指导”四个字上下功夫。具体来说要做到: (一)适时——看准读的时机  相似文献   

17.
语文要掌握的知识点繁多,这些知识点各成体系,它们之间有同类关系,也有相悖关系;有包容关系,也有排斥关系……不比较,有时是很难辨清它们的面目的;不比较,有时也会张冠李戴。语文知识小到一个字的读音、一个词的书写,大到一篇文章的阅读、一篇作文的完成,都需要我们运用比较的方法。因此,为了正确地理解语文,提高阅读能力和自学水平,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就要注意训练自己比较的思维,养成一种善于比较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一篇课文教完之后,我总爱抽出几分钟时间,跟学生一起读书。有时,我轻声细语地读;有时,我朗朗有声地读;有时,我慢吟恬咏,似醉入迷地读;有时,我加快节奏,滚瓜烂熟地读。我发现,学生对我读书的响度、速度、语调、神态、动作等等极为关注,连平日比较调皮的学生常常也会目不转睛,凝神谛听。读过片刻之后,我就请学生合上书本,专心听我当堂背诵规定的部分,并要求他们实事求是地给我打分。当我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十分流畅地背完之后,许多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偶尔也  相似文献   

19.
戴素兰 《科学课》2010,(2):24-26
一、有梯度 学习要有梯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台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建构知识。有时,教师要按照有梯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教材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相似文献   

20.
我教了十几年的语文课,每接一个新班,常感到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尽如人意,别说有感情地朗读了,就连唱读、顿读,添字、掉字,句子读不通顺的现象都屡见不鲜。课文都读不好,其他的岂不免谈?于是,我的语文课就从抓朗读入手。一、课前预习——爱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