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创新的庄严和魅力--《明代目录学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明代目录学研究》一书在体例、内容、视角、方法和范式诸方的创新作了比较系统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李淑芳在2007年第4期《浙江档案》撰文指出:档案目录学的概念最早是在1984年全国第二次档案学术讲座上孙钢的《档案目录学原理初探》一文中提出的。此后在吴宝康教授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中也谈到了档案目录学的建设和研究问题。1991年孙钢的《档案目录学》一书对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以《医籍考》为视角,探讨了其作者丹波氏父子的目录学思想与成就。作者继承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中国传统目录学理论,并运用于《医籍考》的编纂当中,而丹波氏父子也成为晚清直至近代中国传统目录学家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以学术创新为导向,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研究专著。书中的学术创新既包括言说对象的创新,也包括言说内容的创新。前者体现在积极发现未被学界当作问题进行有意识研究的内容,如对古代书目分类线性次序的分析、对同一类目中典型文献和非典型文献的区隔;后者体现在对固有问题的重新解读,如对刘向叙录"上行文书"性质的定位、对"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本义的重新界定等。而无论何种创新,都以古代目录和传统文化的互相映照和彼此对读为前提,因而应该说,《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是一部基于传统文化的对古代目录学学理体系进行解构和重建的著作。  相似文献   

5.
由彭斐章教授等著的《数字时代目录学的理论变革与发展研究》一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学术性。该书阐述了数字时代目录学变革的实践和理论基础,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数字时代目录学发展的方向。该书思路清晰,逻辑性强,与时俱进,观点新颖,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数字时代目录学最新研究进展的力作。  相似文献   

6.
徐建华 《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26(1):104-106,55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最重要的目录之一,受到了历代目录学研究者的重视。然而,近两千年来,有关《汉书·艺文志》自身的研究,却付之阙如,形成一个学术空白。傅荣贤先生的《〈汉书·艺文志〉研究源流考》将古今有关《汉书·艺文志》的研究归纳为四个流派,极有见地,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给予了评论。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目录学的巅峰之作,代表了传统目录学的最高成就。对《总目》的研究始于民国时期。通过对民国时期《四库全书总目》学研究进展的梳理可以清晰看出,民国的目录学家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目录学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汲取西方目录学思想的养分,从而使中国目录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档案目录学的概念最早是在1984年全国第二次档案学术讲座上孙钢的《档案目录学原理初探》一中提出的。此后在吴宝康教授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中也谈到了档案目录学的建设和研究问题。1991年孙钢的《档案目录学》一书对这一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目录学对于图书馆来说是一门成熟的科学,但它被吸取和应用成为档案目录学却是相当年轻,研究很容易把目光局限于编目,注重对档案目录编制过程的研究。其实档案目录是一门应用科学,它在档案工作由封闭型、半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促进档案为社会服务,加速档案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李国新 《图书馆》1992,(1):9-10
十年前出版的《目录学概论》是当代目录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该书比较广泛地吸收了中外目录学的研究成果,系统地阐述了目录学的理论、历史、方法,对我国近十年来目录学的教学、研究和目录学知识的普及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今天回过头来看,《目录学概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是我国目录学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视角的转换和新方法的引入大大拓宽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产生丁一批有影响的目录学论著,目录学理论、历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同时,目录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相较于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学界对于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的梳理略显不够,通过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研究史,为新时代中国目录学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历史借鉴。[研究设计/方法]以20世纪以来出版的姚名达著《中国目录学史》、王重民著《中国目录学史论丛》、吕绍虞著《中国目录学史稿》、倪士毅著《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好勤著《中国目录学史》、余庆蓉著《中国目录学思想史》以及柯平著《中国目录学史》7本通论性目录学史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研读、分析与比较,借以梳理20世纪中国目录学史的书写路径。[结论/发现]20世纪以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呈现出如下特点:(1)历史学、图书馆学学者是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两大核心主体;(2)线性进化史观逐渐成为中国目录学史书写的主流史观;(3)书写的焦点由“以目录为中心”到“目录与人并重”。[创新/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展望:(1)明确“目录学史”的内涵;(2)明确“以西释中”还是“以中释中”;(3)明确中国目录学史的中心是“人”;(4)探索多体裁的中国目录学史书写形式;(5)拓展中国目录学史的关注视域。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文化领域里,目录学素有“显学”之称。由于种种原因,史学家司马迁在目录学领域至今尚无一席之地。本文以事实表明,《史记》是一部空前规模的隐性书目文献。《史记》中隐含着目录学的理论和款目组织:辨析先秦诸子学术分野,揭示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考镜诸子学术源流,历数著述及学术成就,并以“互见法”揭示文献内容。《史记》对《汉书·艺文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两书都以国史平台展示图书文献,重视学术流派的辨析,重视图书层面的内在联系。司马迁为目录学的确立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参考文献8。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中外目录学比较研究论文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目录学在经历了漫长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之后,于20世纪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开始踏上理论目录学时期的里程,在得天独厚的历史契机中发展成为真正的科学,与社会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在时空以及具体内容之上构成了中国目录学史上一个完整的历史研究阶段."二十世纪中国目录学第一次面向世界,与异域目录学发生了广泛的接触和激烈的碰撞"1,从1909年孙毓修在《教育杂志》上连载发表中国第一篇译介西洋目录学的《图书馆》一文起,中外目录学的比较研究就已孕育其中.  相似文献   

14.
清代章学诚在其著作《校雠通义》中提出, 目录学的主旨在于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是对西汉的刘向、刘歆《七略》以来目录学思想的提炼和总结.章氏还总结和提出了互著、别裁和辨嫌名等著录方法,并认为这些著录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揭示目录学主旨而服务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一目录学主旨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古代目录学思想达到了最高峰.  相似文献   

15.
陈振孙是南宋时期著名藏书家和目录学家,《直斋书录解题》是陈振孙的学术代表作,堪称我国目录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本文从陈振孙编撰《直斋书录解题》入手,探讨其历史地位及目录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彭斐章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界,目录学家。为庆祝先生七秩华诞,并为推动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的发展,彭门弟子编辑了《当代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论集》一书。文章对该书作了推介。  相似文献   

17.
《傣族书目》是一部收录傣族研究文献的专科目录。也是一部由中国傣族文化研究者编纂,被翻译成英文版本出版的重要参考工具书。本文通过对《傣族书目》一书的分析与研究,确定其不仅有专科目录的编纂特色,又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目录学研究工作者和傣族研究学者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彭斐章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为庆祝先生七秩华诞,并为推动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的发展,彭门弟子编辑了《当代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论集》一书。文章对该书作了推介。  相似文献   

19.
钱谦益《绛云楼书目》为历代学人与藏书家所重,但从目录学角度考察《绛云楼书目》的学术价值,至今仍付阙如。本文从款目著录、分类部次、款目组织、类目设置等方面,对《绛云楼书目》作深入分析,以期对中国传统目录学研究及钱谦益研究有所裨补。参考文献10。  相似文献   

20.
韩柳 《图书馆》1994,(6):44-45
目录学:世纪之交的思考──第三届全国目录学讨论会侧记本刊记者韩柳甲戌中秋,明月高悬,当代目录学家和书目工作者聚集太原,邀婵娟清影,议学术荣兴,在这一美好时刻,拉开了第三届目录学讨论会的帷幕。这是一次展示当代目录学研究阵容的聚会,这又是一次洋溢青春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