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蒙古香蒲Typha davidiana,宽叶香蒲T.latifolia和长苞香蒲T.angustata花粉中     分别分离得到几个相同的黄酮类化合物。三个为甙元,五个为黄酮醇甙;用薄层层析分析了     五种香蒲花粉(包括上述三种)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果表明各种花粉黄酮成分基本一致。     从化学上把香蒲属和黑三棱属及可能相关的16个科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香蒲属与露兜     树科相差很远;与帚灯草科,须叶藤科,谷精草科相似;与黑三棱属非常相似;因此建议把香蒲     属和黑三棱属同归于一科——香蒲科,成立香蒲目。该目可能与帚灯草目接近。这些结果与    近来的解剖学、孢粉学、血清学、胚胎学、和细胞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确定山奈酚-3,7-双葡萄糖甙和山奈酚为木贼科的特征性成分; 山奈酚-3- 双葡萄糖甙为木贼属的特征性成分; 槲皮素为问荆属的特征性成分。此外,还分离、鉴定了 山奈酚-3-双葡萄糖-7-葡萄糖甙、异槲皮甙和琥珀酸等化合物。其中,山奈酚-3-双葡萄糖和琥珀酸系首次从中药木贼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安徽黄山和九华山产草芍药Paeonia obovata Maxim.的校型,两个居群植物的核型     均为k(2n)=2x=10=6m+2sm+2st, 未见随体。它们的最长和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均为1.47;臂     比大于2的染色体的百分比均为0.2,属Stebbins的2A核型。这说明草芍药种内不同居群植物的染    色体数目和核型都是极其稳定的,而且和芍药属Paeonia内已报道的其它种的染色体数目一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77种(或亚种,变种)杜鹃叶中16种黄酮类化合物和3种其它酚性成分的高效硅胶 薄层阶式层析和聚酰胺薄层层析,发现中国杜鹃属植物中的黄酮类成分的共同特征是存在着槲皮素的多种单糖甙;有的属下类群以几种甙共存或某种甙缺乏为特征;杨梅树皮甙。棉子皮亭甙尽管不是普遍检出的成分,但在某些属下类群中分布较集中,具有独特的分类价值.作者进一步讨论了化学性状的定量或半定量研究对杜鹃属植物化学分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 sect. Moutan的种间关系,对采自15个野生居群,代表牡丹组全部8个野生种的15份材料的GPAT 基因片段(外显子5和6之间2 kb的内含子)进行了PCR-RFLP分析,并对代表牡丹组全部8个野生种的9份材料进行了测序。 根据12个限制性内切酶的PCR-RFLP数据,使用Network 3.0计算机程序的RM (reduced-median)法建立了牡丹组种间亲缘关系网络树。同时根据8个种9份材料的GPAT基因片段序列,利用PAUP*4.0计算机程序建立了牡丹组GPAT基因的最大简约(MP)树和邻接(NJ)树。结果获得了具有很高自展值支持、分辨良好的牡丹组种间关系(GPAT基因)树。最重要的是,该基因树所显示的牡丹组种间关系与根据形态学证据提出的牡丹组的种间关系基本吻合,并得到其他研究证据的支持。根据这一结果,对牡丹组的种间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湘西北壶瓶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瓶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植物区系成分,现知维管束植物有205科(蕨类和拟蕨类 植物40科,裸子植物7科,被子植物158科),839属,约1961种(包括154变种)。其中,古  和原始的科、属不乏其代表。从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该区具有我国15个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的14个,表明了与世界各地区植物区系的联系程度。另一方面,该 地区的植物区系虽含有丰富的热带成分,但根据各类温带属占该区总属数的百分比以及分布于该地区的中国特有属中的木本属几乎所有都是落叶的乔木或灌木,该区的植物区系性质明显偏重于温带性质。而且,这种温带性质可能与该区的山体海拔高度有着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晚白垩世植物区系及东亚、北美区系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记载了黑龙江嘉荫县乌云组所产植物化石,计有53种,隶属39属、28科。其中蕨     类植物7种,裸子植物8种,被子植物38种(包括单子叶植物1种),10个种为新种。     乌云组植物化石的区系及植被的分析结果表明,在植物区系成分中,大多是亚热带至暖温     带分子,具少数温带成分,由此组成的群落有暖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共同组     成暖性针阔叶混交林,指示当时气候温暖潮湿,大约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特点。再从     植物化石叶子外貌特征来分析,其中全缘叶占40%; 叶的体积以中型的占大多数,大型和小型     的均少数; 脉序以具掌状脉的占多数。这些特征说明,沉积时期亦为温暖潮湿的气候。         晚白垩世在东亚出观的35属化石中,其中27属和北美共有,约占总属数的77%,这种区     系组成的相似程度,表明其区系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种亲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进入第三     纪或向更晚发展的进程中而逐渐减弱。主要由于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使欧亚、北美在第三纪     初完全分离,此后这两块大陆隔离发展,植物区系的相同分子逐渐减少,以至现在生存植物中     的相同属仅占总数的4.1%,其中草本植物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根据我国东北地区晚白垩纪所产植物化石及同时代南方所产化石,大致可把晚白垩世的     植物区(带)划分为三个:(1)暖温带至亚热带植物区,主要代表植物是Metasequoia,Trochoden-     droides,Platanus,Ampelopsis,Protophyllum,Pterospermites,Menispermites; (2)亚热带至热     带植物区,植物有Brachyphyllum,Cinnamomum,Nectandra和棕榈科植物; (3)亚热带或干     旱植物区,兼有南北过渡的植物或呈干旱性的植物。         乌云组植物大化石共有33属,和东亚,北美同时代植物群对比,出现不少相同属种,其中 15个属种出现在苏联晚白垩世的察加扬组及东锡霍特阿林,11个属种出现在日本晚白垩世     的Kuji地区,若与加拿大晚白垩世植物群比较,有11个相同属种; 与阿拉斯加晚白垩世植物     对比,则有12个相同属种; 若与乌云组同属一区的太平林场组比较,相同属种更多。再从孢粉     组合成分看,和本区松辽盆地明水组相同的属有15个,并具有少数晚白垩世代表性的花粉如     鹰粉、沃氏粉和山龙眼粉,表明乌云组的时代和明水组接近。同时在乌云组大化石中绝灭类型约占70%,证实该植物群的古老性。其时代属于马斯特里赫特期至达宁期而不是古新世。  相似文献   

8.
对芍药属牡丹组Paeonia L.sect.Moutan DC.(全部野生种)40个居群进行了基于形态学证据的系统学分析,试图建立组内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利用PAUP (4.0)计算机程序分别构建了建立在25个形态学性状基础上的所有研究类群的距离树(UPGMA、NJ)和最大简约树(MP)。所得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差异只发生在距离树和简约树之间,在由形态和细胞学关系都很近的5个种(牡丹P.suffruticosa、矮牡丹P.jishanensis、卵叶牡丹P.qiui、紫斑牡丹P.rockii和凤丹P.o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国产阿魏属(Ferula)16个种的化学分析,发现其中13个种含黄酮体成分, 包括槲皮素、山奈酚和芹菜素的糖甙,以槲皮素成分最普遍。这些成分多为伞形科植物所常 见,与对山芹属的研究结果较接近。未发现黄酮体的三个种,即新疆阿魏、阜康阿魏和托里阿 魏,均为具有强烈臭味的药用植物。本属近前胡亚属的国产种类常为分布于半湿润山坡的高 大草本,所含黄酮体以槲皮素糖甙为主,而分布于干旱生境的种所含化合物较复杂,除槲皮素外,还含有芹菜素和山奈酚成分。本文还根据黄酮体成分对部分种的系统位置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在光学显微镜与扫描电镜下,对中国姜科Zingiberaceae中的2亚科(姜亚科、     闭鞘姜亚科)、3族、18属、89种、3变种植物花粉形态的观察结果。根据萌发孔的有无,将本     科的植物花粉分成两大类型,无萌发孔型和具萌发孔型。根据花粉粒形状、大小及萌发孔的类     型和外壁表面纹饰的不同,在两大类型中又区分为6亚型和2组。在无萌发孔类型中有:光     滑亚型、具刺亚型(内分短刺组和长刺组)、具条纹亚型和具脑皱状-负网状亚型,在具萌发孔类     型中有具沟-孔混合亚型及具散孔亚型。本文从花粉学的观点,对科内某些分类群的划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中国乌头属Aconitum三亚属53种及变种的药用植物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纳出该属植物根部组织构造的6大类型和18种亚型,找出了鉴定乌头类药材的解剖学特征。并结合植物分类学。化学分类学、细胞染色体和毒性,探讨了该属组织构造与植物系统演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根部具有较进化的I型和II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很大的双酯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乌头亚属乌头组3,5-11系中;较原始的Ⅲ型、Ⅳ型及少数小根类Ⅱ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较小的阿替生和胺醇类生物碱,主要存在于露蕊乌头亚属和乌头亚属乌头组1—2系;更原始的V型和Ⅵ型构造的植物,含毒性更小的牛扁碱型生物碱,主要存在于牛扁亚属中。本文还从解剖学的角度对乌头属下等级的系统位置作了讨沦。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国产灯心草属植物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中国灯心草属分类系统排列,首次确认我国产6亚属,14组(包括10个新组),4个系(包括3个新系),77种(包括14个新种),l亚种(新亚种)和10变种(包括4个新变种),对其中一些种类作了归并及处理。  相似文献   

13.
the present paper is a meterial of the genus Hemsleya Cogn. for flora of China-Cucurbitaceae.      The genus Hemsleya was established by C. A. Cogniaux in 1889.  By 1982 about 7 species had been discovered in China, and most of them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 W. China, particularly in Yunnan and Sichuan.  Their tubers have been used as a folk medicine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we began to search for them, and meanwhile collect and cultivate them, only about ten years ago.  After a general survey and taxonomical study, 20 species of Hemsleya are recorded from Yunnan in the paper.  Among them 18 species and 3 varieties are new. All the types are kept in Herb. KU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s, of corolla and fruit also the seed condition, widely or narrowly winged, proposed are four sections, namely: Sect. I. Craciliflorae; Sect. II. Amabiles; Sect. III. Carnosiflorae and Sect. IV. Hemsleya, among which 3 are new.  相似文献   

14.
方竹属(竹亚科)叶片表皮微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了方竹属27个发表种叶片表皮特征,结果支持广义方竹属、并将其分为 三个组的观点。叶表皮特征还对一些种的分与并、相互间亲缘关系以及它们在属内的系统位置提供了新证据。乳突在气孔上方的特殊的拱状排列在竹亚科有重要的系统分类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唐松草属植物的化学系统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唐松草植物所含化学成分并结合其外部形态及地理分布对属内各群的亲缘关系进行了 探讨。结果表明:(1)从化学系统学角度看,中国植物志中所安排的属内各组植物间的关系是适宜的。(2)植物中所含生物碱的种类及含量与植物的进化有一定关系。在较原始的组中,成分的类型和含量相对较少;而在较进化的组中,各种结构类型得到较大发展。(3)唐松草属在毛茛科中有较特殊的地位。在科内,它是联系蓇葖果和瘦果植物群的过渡类群;在科外,它使毛茛科与小檗科、防己科和罂粟科发生联系,使其成为一个自然的分类群。  相似文献   

16.
 本文收集了国内外栝楼属Trichosanthes 31种1变种,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进行了花粉粒形态的比较观察。该属花粉粒为3孔沟型,外壁表面纹饰可分为四个类型,即:疣状或皱波状(小苞组),粗网状(大苞组),细网状或光滑(叶苞组),近光滑或皱波状(王瓜组)。这四个类型的划分与植物形态分类基本一致,可作为分组及分种的依据之一。花粉特征支持将叶苞组分为叶苞亚组和柔毛亚组,如叶苞亚组有明显的沟,而柔毛亚组没有。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我国薯蓣属(Dioscorea L.)根状茎组(Sect.  Stenophora Uline)的外部形态特征、细胞染色体数、花粉形态、植物化学成分、地理分布等的规律,证明根状茎组是该属中的一个比较原始的自然类群:1.具横走的多年生地下根状茎,其它组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的块茎;2.大部分是2倍体,其它组是多倍体;3.花粉粒单沟型,外壁纹饰网纹或颗粒条纹,其它组为双沟型,外壁纹饰网纹;4.含甾体皂甙元(steroidal sapogenin),其它组不含。   我们的研究观察证明,N.N.TepaCNMeHKO根据R.Knuth系统(1924)提出的薯蓣皂甙元在该属中无分布规律的说法是无充分依据的。   本文讨论了某些组或种的划分及系统位置:取消sect.Illigerestrum Prain et Burk.;将马    肠薯蓣(D.simulans Prain et Burk.)改属根状茎组;触丝薯蓣(D.tentaculigera Prain et Burk.)应列入顶生翅组  (Sect.shannicorea Prain et Burk.),  并提出了盾叶薯蓣  (D. zingiberensis  Wright)和穿龙薯蓣(D.nipponica Makino)种的划分和定名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继续报道了薯蓣属(Dioscorea L.)块茎类5个组(sect.  Combilium Pr.et Burk.,Sect. Lasiophyton  Pr.  et  Burk.,  Sect.  Opsophyton  Uline,  Sect. Shannicorea  Pr.  et  Burk.,  Sect. Enantiophyllum Uline)23个种和变种的染色体数,并对一些分类群进行了讨论。它们都是基数为10的多倍体,是本属进化的类型。  根据染色体数的演化和二倍体种类的地理分布,我们推论我国横断山脉地区可能是薯蓣属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云南产鳞毛蕨属植物的属下分类并列出所有的种类。该属植物在云南现知至少有88种,属下可划分为3个亚属和12个组。为了使这些类群之间的特征轮廓清晰,本文提供了分亚属及分组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paper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genus  Bergenia Moench is  provided, it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nalysed, and the phylogeny also traced.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such as leaves, ocreas, branches of inflorescences, Pedicels, hypan- thium, sepals, and glandular indumentum, thi genus is divided into 3 sections: 1. Sect. Scopu- losae J. T. Pan, sect. nov., 2. Sect. Bergnia, 3. Sect. Ciliatae (A. Boriss.) J. T. Pan, stat. nov. The Sect. Scopulosae J. T. Pan may be considered as the primitive one, while Sect. Ciliatae (A. Boriss.) J. T. Pan may be regarded as the advanced one, with Sect. Bergenia in between.         So far, the genus Bergenia Moench comprises 9 species in the total.  Southeast Asia and North Asia (south and east Siberia, USSR) each have only 1 species, West Asia (Afghanis- tan) has 2, Central Asia (Kirghizia-Tajikistan-Uzbekstan area, USSR) 3, South Asia 4 (Nepal has 4, India, Pakistan and Kashmir area each has 3, Bhutan and Sikkim each has 2), East Asia 6.  In East Asia, Mongolia and Korea each have only 1 species, but China has 6 (includ- ing endemic species 2 and new species 1).  Sichuan Province and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each have 3, Yunnan Province 2, Shaanxi Province (Qinling Mountains) and Uygur Autono- mous Region of Xinjiang each have only 1.        Thus the distribution centre of this genus  should be in the region covering Si- chuan, Yunnan and Xizang. Moreover, it is noteworthy  that Bergenia scopulosa T. P. Wang in Sect. Scopulosae seems to have retained primitive characters,  for exa- mple, non-ciliate leaves and ocreas, glabrous pedicels, hypanthium and  sepals,  and this primitive species is found in Qinling Mountains and Sichuan.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primitive specie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centre of origin of  this genus be in the region covering Qinling Mountains and Sichu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