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遗闻轶事的杂史,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其书名多而杂,何为原书名,学界并无定论。据相关资料考证,刘义庆著作时原书名当为《世说》,《世说新书》和《世说新语》皆为后起。通过《世说》与“说”体文之间的关系分析,可解释刘义庆以“世说”名书的合理性。此外,通过与刘向《世说》相比较,可揭示刘向《世说》即刘义庆《世说》之书名、体例和旨趣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3.
《新世说》是民国时期易宗夔模仿《世说新语》之作。作为中国最后一部文言笔记性质的志人小说,尽管其影响和艺术成就不能和《世说新语》相提并论,但《新世说》中的士人形象还是很有特色的,值得研究。将《新世说》中所涉及的士人进行整理归类,选择了士人的三种不同道路的代表人物:"学而优则仕"、身居庙堂之高的方望溪;怀才不遇、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的龚自珍以及身处江湖之远,佯狂混迹于尘世,不与当朝者合作的隐士"八大山人"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唐写本《世说新书》部分内容为基础,结合宋刻本,参照杨勇《世说新语校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等书,运用相关文献资料、工具书对唐写本和宋本的不当之处进行校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成书后出现了一大批模仿它而作的“世说体”小说。这些仿书本身既是《世说新语》传播的产物,同时又参与到《世说新语》传播的进程中来。因此,对“世说体”小说的研究是《世说新语》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现存“世说体”小说共有16部,其中明代10部,清代6部。这些仿作虽然只得《世说新语》之形,而无法企及其神韵,但作为一个小说流派,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又叫《世说新书》,是我国南朝“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和集大成者,是笔记小说的先驱。《世说新语》中短小精悍的小品文佳作,对后世的文学起了很大影响,其中许多小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典故。魏晋时,士大夫尚崇清淡旷达,讲究言语举止和品评人物。晋时即开始有人采辑文士轶闻遗事,编成小说,象裴启的《语林》、郭澄子的《郭子》、袁彦伯的《名士传》、郭颁的《魏晋世语》都属于这一类。南朝宋文帝时,临王刘义庆和手下的一些著名文人如何长瑜、鲍照一起,记录整理了汉魏一些名流的遗闻轶事(其中主要记魏晋故事),写成了《世说新语》一书。我们今天看到的  相似文献   

7.
《世说新语》,《南史》本传称《世说》,唐人的著作和此书的唐写本称《世说新书》。大约在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原书共十卷,现存为三卷,有梁代刘孝标的校注。刘氏在注中,所征引的古书近四百种,极大地丰富了此书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姚思廉《梁书》、《陈书》表志全无,后人补者甚多,独《陈书·艺文志》似尚无人补之.有陈一代虽国祚短促,然艺文亦未可谓衰败,顾野王、姚察、徐陵固名世之俊彦也,岂可使之泯泯无闻,今自《隋书·经籍志》、《陈书》、《南史》、《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诸书中,将陈人著述辑出,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并注首见之书于后.  相似文献   

9.
<正>《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指人世,“说”指小说,即人世间的小说,亦即“志人小说”.《世说》的文体之为小说,基本上无异议.除《孙氏祠堂书目》称其为《史学传记类》外,《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通志》、《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百川书志》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家”,或直称其为“小说类”.而对其是否有意为小说,则迄今尚有存疑.鲁迅先生早在1924年,在西安讲学,指出“六朝人并非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似乎形成了一种定论:即是说进入了唐传奇的时代之后,才“始有意为小说”.浅见认为在无意识的朦胧状态下,居然能创作出象《世说》那样初具规模而且艺术成就极高的小说,的确有些不可思议.应该说,小说作为一种文体,自然有其渐进的发展演变过程.我们不能囿于鲁迅一家之言而停滞不前.因为科学研究的价值全在于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以前的学术成果加以发展和创新,而不能满足于停留在自己的论点和名家的结论相吻合就行了.我们一定要面对《世说》作品的本身,来探索其是否开始有意为小说.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小说史上,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集结门客编撰的《世说新语》堪称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该书本名“世说新书”,简称“世说”,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载了汉末到东晋士族的佚事和言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个时  相似文献   

11.
石破天惊听世说,敲金戛玉刋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绘状魏晋之世文人风度、体现彼时时代特征之笔记文集,堪领吾华古代志人小说杰出代表之称。其对后世文学创  相似文献   

12.
<正>《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共36门,记录了东汉末年到刘宋初年士人的玄言清谈以及趣闻轶事,虽是魏晋时期文言志人小说,但融入大量口语,反映了六朝时期的语言面貌。在《世说》编纂的时代,政权走马灯似的更迭,社会动荡,人的自我生命意识觉醒。刘义庆编纂这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照冯友兰的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真风流的四个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联系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的部分篇章内容,运用相关工具书,结合先前学者的校勘及文献材料,对杨勇先生《世说新语校笺》一书中某些条例校录疏漏、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申补及再校,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4.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8月版《三目类序释评》一书,是李致忠先生关于古籍目录学的一部著作。是书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总序、部序、类序对应排列,为之标点、注释、述评,是中国古籍目录学史上应大书特书的事情。然《三目类序释评》近五十万言,难免偶有疏漏,今试为讨论。  相似文献   

15.
《隋书·经籍志》以后历代类书所录《鬻子》并非道家书《鬻子》,而是《汉书·艺文志》小说家书《鬻子说》。今见本逄行珪《鬻子注》是对《鬻子说》的校注,其内容符合汉代小说的文体特征。逄本《鬻子》是现存较完整的中国第一部小说集。  相似文献   

16.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据考证是为了与汉代刘向的《世说》相区别,而冠名"新语"。与旧《世说》想比,《世说新语》是一部新经典。既入经典之列,必定有创"新"之处。本文即着手分析《世说新语》中教育观之"新"。  相似文献   

17.
《世说新语》是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或其门客所撰。原名《世说》,凡八卷;梁刘孝标作注,分为十卷;今本三卷,系赵宋晏殊删并。全书按故事内容分三十六门,每门包含相类的若干则故事,除“规箴”门的《东方朔》、《京房》,“贤媛”门的《陈婴母》、《王嫱》、《班婕好》为前汉故事外,余均事起后汉,止于东晋。所记皆士大夫阶层遗闻轶事,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风尚及士流思想生活状况。因“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下至缪惑,亦资一笑”,(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世说新语与其前后》)成书后,仿者尤众,实开简短记言记事体笔记小说之先河。清刘熙载云:“文章蹊径好尚,自庄、列而一变,佛书入中国又一变,世说新语成书又一变。”(《艺概·文  相似文献   

18.
《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失误之处颇多,学界多有校补,笔者本文再考三则。(《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天文类”及《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天文类”著录有“《天文录》三十卷,祖暅之撰”。“祖暅之”记载有误,应为“祖暅”。《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类及《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小说家”类著录有“萧贲《辨林》二十卷”。“辨林”记载有误,应为“《辩林》”。《新唐书·艺文志·集部》“别集类”著录有“(《谢琨集》二卷”。“谢琨集”著录有误,应为“谢鲲集”。  相似文献   

19.
《文选》:总集名,世称《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选编。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选录标准是以“文为本”,不选子、经,史书也只略选论赞,表明编者已为文学划定了范畴,初步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从文体上分为赋、诗、骚等38类,共有700多篇。为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故“文选”可理解为“文学作品选”。《世说新语》:初名《世说》,也作《世说新书》,古代小说集,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撰。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门。此书主要记述士大夫的言论、轶事。“世说”的意思是“社会言论”,故“世说新语”可理…  相似文献   

20.
《何氏语林》是明清“世说体”小说中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其地位仅次于《世说新语》,它对《世说新语补》的成书起了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世说体”小说在体例、内容上也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