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传统教化思想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和批评有重大影响:第一,教化思想要求小说创作从概念出发,使小说直接成为教化的工具,忽视了小说艺术特性。第二,从美学角度考察,则表现为善与真美的矛盾。教化思想或以善摒美,或以美善同一,形成以善为本的小说价值观。第三,教化思想把有无教化功能作为衡量小说创作得失的唯一尺度,导致小说批评绝对化,窒息了小说艺术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赋比兴是表现手法,也是思维方式和创作方法,并与教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教化为主导思想的文学原则下,小说也自觉地以教化为已任。赋比兴被广泛地用在小说中并促进小说教化功能的实现。但是,过分强调赋比兴与教化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小说人物扁平化,情节模式化等不足。  相似文献   

3.
因果报应是《醒世姻缘传》独特的叙事结构框架,本文从因果报应在我国历史认知上独有的教化作用,强化儒家道义教化功能,以及勾连小说情节、拓展小说表现时空等方面,分析了因果报应叙事框架对的小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古代对于妇女在伦理行为方面有着完整严备的礼教规范,这种规范的落实得力于统治者在意识形态的控制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然而,小说的创作和传播在"女教"宣扬上的影响与作用未被前人足够重视。明季小说中大量采引节妇烈女故事,加之小说"教化为先"的创作传统,在明季盛行的小说一体亦足以成为除朝廷官方而外的更为普及、流传深广的"女教读物"。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化思想对艺术小说的敌视与批判主要表现在:第一,反对小说的艺术创造。认为艺术创造背叛了历史的真实,导致小说之善随即失落,损害了小说的教化功能。第二,认为小说艺术是有害艺术。他们割裂小说真善美的关系,认为以想象和虚构为特征的艺术小说无真善可言,因而,这样的小说艺术价值再高也是丑的艺术,甚至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6.
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尤其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小说的人伦道德教化作用十分明显。中国古代的小说家们在小说中以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为内核,以因果报应说为手段,确立了小说的道德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闵永军 《天中学刊》2011,26(6):55-57
明代前期的戏曲理论,在批评倾向上主张戏曲应具有道德教化色彩,伦理教化功能;在戏曲政策上规定了“义夫节妇”的演剧方向。藩王重臣论曲时提出了“有裨世教”的主张,一些丈人论曲也表现出道德教化的倾向。戏曲理论教化色彩的浓厚与思想界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氛围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清中叶文言小说在学界的评价不高,最主要的一个罪名就是强调小说的教化功能、充斥着大量封建正统观念的说教。其实,明清小说自《三国演义》、《水浒传》以来直至清末有许多作品都有着“教化为先”的特点(1),仅仅看到清中叶文言小说对教化功能非常强调是不够的,我们更应当注意这一时期强调小说教化功能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明中叶至清初,无论是评点还是创作,优秀文人们都很强调自情感的重要作用。从“容本”《批评<水浒>述语》所云“和尚一肚皮不合时宜,而独《水浒传》足以发抒其愤懑,故评之为尤详”,到金圣叹所说的“怨毒著书”,到张竹坡所言《金瓶梅》之创作  相似文献   

9.
“有分教”作为话头的一种,和与之相配套的韵文承担了小说“分回”的体制功能。随着白话小说的日渐成熟,“有分教”开始发挥一定的叙事功能,《儒林外史》的创作者吴敬梓灵活运用了“有分教”。除常见的预叙功能外,《儒林外史》中的“有分教”还具有反讽功能和结构功能。“有分教”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丰富了小说的表达手段,可以起到强化小说主题、优化小说质感的作用,为读者带来了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0.
论宋代文言小说中的果报题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文言小说中果报题材作品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其中大多数作品是借中国传统因果报应观念或佛教轮回果报学说的形式,来表现儒家道德伦理的实质内容,以达到劝惩教化的目的.宋代文言小说作者这种强烈的劝惩意识,与时代对文学教化功能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清初以后,由于统治者对程朱理学的大力提倡,晚明新思想被肃清,封建传统思想成为社会成员必须接受的思想;再加上动辄得咎的"文字狱"和频频出台的禁书令的影响,使这一时期白话短篇小说创作过分地强调教化功能,把小说完全当作进行社会教化的工具,无论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具体的描写等方面都为教化目的服务,无视小说文学性的存在,使作品的文学性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有着深厚的礼乐教化理念,在道德文明的教化方面他力主返本:即以礼乐教化为本,认为礼乐之教不立则无以移民之志。具体言之,礼教能化民成俗之大、以礼约民则莫之禁而自禁;乐教以移易人之性情。因之,立礼乐为教之本则推广无难。王夫之以礼乐之教为本,实现了道德教化的返本与开新。  相似文献   

13.
海岩小说为中国通俗小说建立了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既能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对青年心理有较准确的把握与表现,又适度加入时尚文化的诸多因素,由此为转型期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通俗文化文本。他把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求与通俗文化的娱乐本性有机融合,较好地实现了通俗文化作品的社会职责与经济目的。海岩小说这一重要特质对我国的主旋律文艺创作,对我国的通俗文艺更好地实现社会教化功能都会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力 《现代语文》2006,(8):27-28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小说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将这种影响具体化的表现则是小说理论中“教化为先”的学观念。“教化为先”的学观念产生较早,但直到宋元以后这种观念才深受人重视。要求小说为教化与政治服务,是当时为小说争一席之地的无奈之举,小说的地位因此得到了提高。这种学观念对小说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使多数作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创作出与社会人生休戚相关的作品。另外,“教化为先”的作家所宣扬的儒家伦理观念,不仅具有阶级性,也包含有人性的合理内涵在内,尤其可贵的是,人在教化世人时,在表面上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背景下,还提出了新的伦理规范。这些方面显示了“教化为先”的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有正面的影响。但另一方面,这种学观念对中国古代小说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小说主题的规范化,人物形象塑造的类型化以及叙事结构的目的化方面。这些消极影响也严重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甚至导致了某些学体裁(如拟话本)的灭亡。  相似文献   

15.
通俗小说这一称谓的内涵因为论者所处时代不同,立论标准不同,对其界定也不尽相同。通俗小说并非仅仅指语言浅显,与章回小说、白话小说也有区别,又与文言小说时有交叉,其意旨在于主动地通于世俗,影响世俗,发挥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弱化叙事性,是明代传奇小说重要的文体特征。在创作中,明人弱化传奇小说叙事性的方式有三:一是羼入大量诗词韵文,从情感向度和审美风貌上强调传奇小说“托物以寓意”的抒情性,标明传奇小说与正宗的叙事性文体——传、记、墓志铭等的不同;二是在讲述爱情故事时,加入大量道德教化的内容,充分发挥传奇小说的阐释功能、指导功能,强化传奇小说的议论性;三是强调传奇小说“神”“奇”“怪”“幻”的风格,与传、记等的纪实性、严肃性拉开距离。  相似文献   

17.
在以序跋和评点为主的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由“耳”“目”二字组成的术语随处可见。结合诸多小说常以“耳”“目”命题这一现象,我们发现,这些术语多被用以评说小说性能:有的被用以表明小说的道听途说性质以及“求真取信”史性,更多地被用以评说小说的诚妄、奇正、美丑等审美功能,还有的被用以评说小说的“悦人耳目”“醒人耳目”等功能和功效。除了依稀可辨的“因耳叙事”与“以目写人”两种评说倾向之外,“贵耳贱目”常被用以显示小说的传奇特点,而“娱目醒心”则常被用以传达小说的审美教化功用。与诗文批评中的“耳目”系列术语相比,小说批评中的“耳目”系列术语兼具娱乐与教化功能,不仅多被用以宣示故事的可靠性、可信性,而且还被用以强调小说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通过对《水浒传》的分析评点 ,阐释了小说的四大功能和价值 :反映社会现实 ,批判时弊的功能 ;发抒创作主体情感的功能 ;感叹人心 ,激励向善 ,惩戒丑恶 ,警醒世人的惩劝教化功能和自娱娱人的审美愉悦功能 ,因而证明了小说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金圣叹对小说功能的认识 ,达到了他那个时代所可能达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书商与文人是古代戏曲小说文本传播的两大主体。书商以"射利"为传播目的,其传播策略具有一定的"推销"意味,如精刻图像、名家评点和降低书价等等。书商传播策略注重文本之"外",文人传播策略则以文本之"内"为中心,如提升俗文学地位的尊体意识,阐发文本的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传播策略对认识古代戏曲小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继承了上古的音乐思想和西周礼乐制度,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理论。他们在肯定音乐的自然属性的同时,又从各自的观点出发阐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他们都特别强调音乐的社会政治教化功能,从而形成了先秦儒家以"乐教"为核心特色的音乐思想。先秦儒家音乐思想之乐教理论,重视音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受到当时社会及此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它在维护国家统治与调和社会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