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自已对世界,对宇宙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对灾难的形成也有自己独有的思维模式.这些思维模式,有利于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并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道教的某些技术手段可能是无法行得通的,但是其思考模式确实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花开两朵     
云桐 《世界文化》2014,(8):14-16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自然文学流派开始传入中国。一些中国作家受自然文学的理念及创作实践的感染与带动,走上了描写自然、赞美自然、表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创作之路,开出了中国自然文学的一枝艳丽的花朵。而另一些作家,面对中国长期以来征服自然,实际上是摧残自然的冷峻现实,生态意识开始觉醒。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为自然辩护,批判各种破坏生态的暴行,捍卫自然的美丽与尊严。  相似文献   

3.
吴旻 《华夏文化》2010,(4):49-50
<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究其主题,主要是探讨天道和人道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天人合一,天就是自然,自然有它自己本身的功能,人有自己思维,人和自然不能分  相似文献   

4.
吴岩 《世界文化》2015,(2):4-10
<正>美国好莱坞科幻巨制《星际穿越》2014年11月在我国的热映掀起了一股"科幻风"。本期的"关注"就让我们聚焦在西方已有近二百年发展史,而在中国仍处于启蒙阶段、属于小众文化的科幻文学。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发端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速度显著提高、开始对质朴自然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刻。自工业革命以降,现代化成为社会变化的主流,科幻文学用自己特有的叙事方式,描述并参与了这一宏观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思想统辖下,自我、社会、自然和天道构成灾难发生不可分割的四维关系.儒释道都反对孤立的看待自然灾害,而主张将其定位在人天关系之中.本文认为,当今各种灾害已经形成一种具有群体文化精神反映的灾难记忆.由于全球化和发达资讯技术的叠加效应,灾难感已经复制到全球各个角落,成为超过社会发展问题的人类生存状况的关键问题,灾难焦虑成为重要的生存焦虑.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灾难问题的思考,应对其进行细致的辨析、释义,寻找思想的启迪和现实的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1.天人之和灾难观的本体论命题:物我一体,天下有道;2."天人之和"灾难观的认识论命题:内外之和、自然与人的整体性问题;3.方法论:天地为万物之根,圣人学习天地,人身运度是天地之模拟;4.生态伦理:善恶报应与天、鬼、神、天神;5.灾难焦虑感:征服,还是守望自然?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自然博物馆于1987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该馆建筑面积25O0平方米,是吉林省自然标本收藏机构。现收藏有自然标本2万多号,3万多件,包括动物、植物、人体、古生物化石、岩矿标本及陨石标本,其中有一整套反映吉林省资源状况的药用植物标本、鸟类标本、兽类标本、蝶类标本和矿物标本;有本地区自然历史变迁的见证物——大量生物化石标本;还有国家及世界珍稀濒危动植物标本。吉林省自然博物馆拥有一批年富力强的专业人员,从事着动物、植物、古生物、矿物、史前人类环境和生态等多学科的研究;同时该馆还有较强的标本制作技术力…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的虎蛙图腾文化陈崇凯图腾文化是人类原始宗教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表现形态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它以原始信仰为基础,同一图腾制下的人们认为自己的部族同其所用作图腾的动(植)物具有血缘关系。从艺术思维的角度看,图腾意识是人将自然的人格化。图腾崇拜是物质...  相似文献   

8.
常建华 《寻根》2022,(1):15-18
老虎凶猛无比,被人们称为动物之王,人类对其既害怕又羡慕.人类况之于己,成年健壮谓之虎背熊腰,小儿可爱称为虎头虎脑,这是羡慕;危险逼近是虎视眈眈,经历危险为虎口余生.人们还将自己的身体与虎相比,如手有虎口、口中生了虎牙等.老虎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也进入了清朝审理命案的刑科题本,我依据《清嘉庆朝刑科题本社会史料辑刊》(天津古...  相似文献   

9.
地球是人类的诺亚方舟,人类在地球的怀抱里繁衍生息了几百万年,一直饭香水甜.但是,自从工业文明的潮水汹涌而来,至今只不过短短的两百多年间,人类征服自然的破坏行为已使承载我们的地球百孔千疮,满目悲凉,于是饭不再香,水不再甜,人类开始在噩梦中痛苦而绝望地挣扎.  相似文献   

10.
孝是人类对父母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是天地间最可贵的情感之一.先秦儒家通过对人类孝意识和孝行为的反思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把"孝"纳入人类伦理道德体系,使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之一.由此所形成的庞大思想体系,代表了孝内涵的初义和孝道德的原型.先秦儒家的关于孝的哲理化论证为人类道德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们对人类道德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是一个民族大千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之中,每一个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显示着气象万千的个性。这些个性的生成是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直接相关的。依傍江河的民族,必然善于舟辑和捕捞;依托草原的民族,自然善于骑射和牧养。各个民族为了生息繁衍,在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通过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着各自的生存方式,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特征也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北欧生活着一个人口约7万的少数民族,称萨米人(历史上曾被称为拉普人)。他们主要分布在挪威(3.5万人)、瑞典(1.7万人)、芬兰(0.6万人)和俄…  相似文献   

12.
世界文化     
<正>记忆将会被改变创伤往事抹不见《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发表了一项有关记忆移植的研究,其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该项研究是由位于巴黎的工业理化高教研究所(Industrial Physics and Chemistry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的科学家进行的。他们发现人类或其他动物在睡觉时会将白天的行动进行重现,让大脑加强或学会一种新的活动。科学家们通过电击细胞将有意识的记忆在小白鼠熟睡时植入其大脑,当小白鼠醒来时,它会根据植入的记忆内容进行活动。这一研究未来会对那些需要消除创伤记忆的人们产生积极的效果。(编译自《每日邮报》网站)  相似文献   

13.
古蜀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都是建立在发达的古代农耕经济基础之上,两地都建有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灌溉系统.古蜀的灌溉系统偏重于排洪,而美索不达米亚则偏重于灌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造成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并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许多皇室和贵族家庭的妇女,在婴儿出生后并不用自己的乳汁哺育婴孩,而是雇请奶妈喂养.妇女只有在生育之后才会产生乳汁,要作奶妈就必须依赖当时的生理状况.奶妈现象牵涉到妇女的职业营生、社会流动、对母职角色的认定以及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在受雇的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方面,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僧轩  路琪 《世界文化》2014,(7):19-22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基因技术的出现,人类正冀望可以变成自己的上帝,通过技术加工、信息化作用、基因干预,创造出人工人、克隆人等“后人类”。“后人类主义”带着对传统人本主义的批判,是预设着“人”的终结,还是能成为人文主义的补充?答案的追寻,两种思潮的碰撞,也体现在近几十年欧美电影的创作中,其表现形式是一系列反映物种间;中突和矛盾的科幻电影:一类是人类与外星生物之间或是其他物种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茅维 《大理文化》2007,(3):29-30
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口的急剧膨胀,资源的匮乏、枯竭,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使整个地球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许多有识之士正通过不同的方式力图拯救地球,拯救自然,拯救人类,当代作家们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正>面对大自然的天然鸿沟,不管是河流还是高山,大海还是冰川,人类学会了架设桥梁。而在人类的精神领域,当思想体系出现鸿沟时,思想家们也总是千方百计架设桥梁,以便思想能从一端顺利地进入另一端,从而使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没有沟壑,原本一马平川,架桥自然就是  相似文献   

19.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他主张从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角度去把握人类生活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自从有了人类,也就开始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非一个绝对客观的过程,人类既不能脱离自己生存的环境,视域难免受到种种遮蔽,人类又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构建的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