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要想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师就应该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以教材课文为主,加强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联系,还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增加语文课的"语文味",并融入师生间的人文关怀,创造和谐新课堂。  相似文献   

2.
郑道林 《学子》2013,(8):21
"语文没意思。""语文课没味道。"学生如是说,教师亦如是说。因此,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这一理念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市教研室的程少堂先生。他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非语文化倾向,即“语文味”的却失.因此我们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富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海纳百川,长于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有可能上出洋溢着浓浓文学味的语文课,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的应试化、技术化使语文教学变了味,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笔者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确立、诵读、说话、圈点勾画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力求使语文课堂回归其本,根据语文课本身的特点,开展语文教学,让课堂真正体现语文味。  相似文献   

6.
蒋万利 《学语文》2008,(1):50-50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应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因此,改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习语言的乐趣,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即语文课堂要体出"语文味"。"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使语文课洋溢出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阅读的中心环节是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因此,"语文味"是可以读出的。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生命生命》课外阅为例,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读出语文味谈谈自己的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正>相信大部分语文老师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语文味"。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有"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读等手段,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多年来,语文教学大多行走在它的边缘。而语文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言语训练的一个场,一个让学生们言语实践的舞台,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儿童味""语文味"。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  相似文献   

12.
<正>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教学洞开了一片美丽的天地,语文变得鲜活灵动。小学语文,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内蕴。因此,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对文本反复涵咏体味,使"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美好情感有机渗透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是否具有"语文味"。有"语文味"的课堂才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呢?一、语文味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是充满独特韵味的所在,语文教学也有其特有的"语文味"。然而放眼当下的语文课堂,哗众取宠,舍本逐末,流于形式的语文课堂仍占据一定的市场,这不仅背离了课堂改革的初衷,更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弱化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返璞归真,让"语文味"回归语文课堂应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首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语文是一种文化,语文课堂是传承这种文化的空间载体,而"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那么如何在倡导以学生生命成长为主的课堂上,让浓浓的语文味飘洒于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返璞归真  相似文献   

15.
<正>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散发浓浓的语文味。何谓语文味?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工具性的角度看,应该注重品味文本的语言,"吃透"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并借以提升语文的基本修养;从人文性的角度看,应该注重把师生的生命体验渗进文本精神内涵去解读,获得真知,并将领悟的精神真谛反补学生的精神世界,借以完善人格;从课堂的形态看,语文课应该充满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那么,如何上好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笔者试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6.
本色语文课是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提山语文课要扎实、朴实、厚实,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课要简约,却又包涵了浓浓的语文味;以生为本,体现暖暖的人情味;以教师为主导,充满悠悠的书卷味。一.浓浓的语文味语文味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它表现在三个方面:入情入境的读;恰到好处的写;深入地品味。古人把学习称为"念书",实在是抓住了学习语文的关键,只有"熟读"才能"精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古人读书的经验之谈,至今仍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语文课不能没有琅琅书  相似文献   

17.
程思堂先生主张语文课堂呈现"语文味",这样的课堂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本文试就小学语文课堂图和充满"语文味"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语文课异彩纷呈,但缺乏实效性。归根究底,现如今的语文课缺乏"语文味"。那如何才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呢?简单的可以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扫、清、搬,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把语文课堂上出真正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有魅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充满"语文味",还要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课要教出语文昧 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语体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三者的有机统一.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教出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要有语文味,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要在语文课上撒播语文的种子,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教师授课就要精心设计语文课,在开篇引导、课堂指导、收尾诱导上下一番苦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