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碰到两件事,有些感触,颇想说几句。第一件:前些天在某单位听到有人批评了个别干部追求物质享受的资产阶级生活作风。回来后向同志们一讲,引起一番议论。有个同志说:“阶级社会嘛,这可以理解!”很有点通晓哲理的味道。这位同志究竟“理解”了什么?他虽没说下文,却有探讨的必要。对个别干部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一类问题,究竟应当怎么看?如果仅仅看作小节问题,无足轻重,那就错了。试看,从“三反”“五反”、城乡“四清”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中揭露出来的那些蜕化变质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四年六月间,“四人帮”在桂林的别动队——桂林那几个反革命分子,恶毒攻击“八·二○”革命措施,肆意污蔑我院“问题严重”,妄图把广西搞乱,把桂林搞乱,把我院搞乱,为“四人帮”实现乱中夺权的阴谋摇旗呐喊.对这几个反革命分子的哀鸣,很有剖析一下的必要.“四人帮”在桂林的别动队为什么对我院那样深恶痛绝呢?这是有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的.一九六八年五、六、七月间,一小撮阶级敌人,混进革命群众组织,在桂林市挑起武斗,破坏革命的大联合,反对新生的革命委员会,冲击军事机关,抢夺人民解放军的武  相似文献   

3.
《水浒》里面有许多诗词韵语,都是作者用来宣扬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为他歌颂投降主义路线服务的。其中有些“重要”作品,是作者安排给他的主人公宋江“亲自”写的。“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宋江写的诗词,正是他为了瓦解梁山农民政权所作的舆论工作。这些诗词,不外三个内容:一是抒发他的地主阶级野心家希冀青云直上,“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志气”;达不到这一点时宣泄出来的当然就是怨气;二是反对晁盖聚众起义的革命路线,鼓吹忠君报国,宣扬投降主义路线;三是向封  相似文献   

4.
关于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问题,学术界的看法不尽一致。本文试图运用辩证观点对这个问题进行探析,一方面论证社会革命的“历史火车头”的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和平建设时期发展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作用作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社会革命的涵义 “社会革命”这个范畴有两种不同的涵义:即它的原义和转义。必须明确区分这两种涵义,否则,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会造成混乱。 社会革命的原义,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革命的理解,即是在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的历史发展阶段,革命阶级为了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来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政治大革命。它的中心内容是夺取政权;它的主要任务是改变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它的主要方法是暴力。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视社会革命为阶级之间的你死我活的“血战”,是“政治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1页)。列宁也明确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革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用暴力打碎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即打碎那由于和新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而到一定时机就要瓦解的上层建筑。” (《列宁选集》第1卷,第616页)毛泽东同志抓住社会革命的根本特征,指出:“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相似文献   

5.
朱元璋是元朝末年反元起事中一个极为活跃的人物,是一支反元武装力量的首领,最后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对朱元璋如何评价,历来争论纷纭。有人认为“朱元璋原是一位佃农出身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来蜕变成封建皇帝”(1);也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而三任,先是贫苦农民,再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最后是封建皇帝”(2);又有人认为“朱元璋的一生有  相似文献   

6.
朱元璋曾是一位“叛乱”领袖——他从红巾军的一个小军事头目发展成为以长江中下游为根据地的北方红巾军中无人敢与争锋的实力人物。刘基对朱元璋“真命天子”形象的“塑造”,从根本上说,即在各个层面掩盖或割断朱元璋与红巾军的联系。这是一个儒生的态度,同时也显示出谋略家的远见卓识。本文旨在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观照刘基及其相关诗文。  相似文献   

7.
石达开是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一位太平天国革命领袖人物。可这几十年来,他的帽子也相当可观。激烈一点的,有什么“阶级异己分子”、“地主分子”,什么“野心家”、“骗走二十万太平军战士”、“背叛革命、分裂革命”,什么“变节投降”、“可耻的叛徒”,等等等等。平和一点的,说他是“地主阶级出身”,“意气用事,走上分裂主义道路”,“最后兵败向敌人乞降”,“玷污了太平天国的旗帜,蒙上了一层投降的黑纱”,诸如此类。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曾经取得辉煌胜利,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扬,称它带来了“东方新纪元的曙光”。由于定都天京后,主要领导者丧失艰苦奋斗精神,逐步享乐腐化,蜕化变质,脱离群众。农民革命政权最终被反动势力剿杀。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是当前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反面教材。  相似文献   

9.
毛主席教导我们:“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林彪这个地主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别有用心地宣扬孔孟的唯心主义“天才论”,说什么人的知识、才能是娘肚子里带来的,是出自“特别灵”的“脑袋”,胡说什么“人有两方面:一方面有天生的问题,一方面有教育的问题”,什么“具有完备的思想”是“由于人类脑髓的发展”,疯狂叫嚣“有些人不承认天才,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能不承认天才”,等等,否认知识才能来源于实践。孔孟利用这“生而知之”的反革命谬论,把奴隶主贵族和他们自己打扮成是天生的统治者和“圣人”,妄图愚弄人民,维护奴隶主贵族摇摇欲坠的反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史学界围绕韦昌辉的评价问题,展开了争论,发表文章近三十篇。现简要综述如下: 一、韦昌辉是不是投机革命的阶级异己分子一种意见认为,韦昌辉是投机革命的阶级异己分子。如有的同志根据《光绪浔州府志》、《贼情汇纂》等有关韦昌辉“家富饶”、“素业质库,兼饶田产”的记载,认为韦昌辉“是一个地主兼典当高利贷的双料剥削阶级分子”,并说“韦昌辉没有在伟大的洪流中革命洗心,把立场转变到农民革命方面来”,是“混进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阶级异己分子。”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工农兵群众、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开展对儒法斗争史的研究,总结历史上法家反对儒家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对于清除孔孟之道的流毒,深挖林彪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思想根源,是有意义的.但是惯于接过革命口号搞反革命勾当的“四人帮”,却利用窃取的那一部分权力,打着“评法批儒”的幌子,开动宣传机器,大肆鼓吹历史唯心主义,大搞修正主义,搞分裂,搞阴谋诡计,为篡党夺权复辟大造反革命舆论.  相似文献   

12.
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是近几年来才开展起来的,各种意见还没有充分展开。现简介如下:一、关于国家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或者说“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器”等等。这些对国家定义的表述,都是从列宁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来的,而列宁的这本著作又大量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关于国家的论述。以上关  相似文献   

13.
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在《国家与革命》这部光辉著作中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使阶级冲突得到缓和。”依据列宁的观点,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压迫农民阶级的机关。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不想让人知的事,尤其是那些弄巧成拙的事一旦败露,人们就会说是露了“马脚”。何谓“马脚”?“马脚”者,马氏之脚也。相传,布衣出身的朱元璋,自小家境贫寒,当过牛倌,做过和尚,所以,在选择终身伴侣时,与一位同样平民出身的马姑娘结了婚。这位马姑娘长着一双未经缠过的“天足”,这在当  相似文献   

15.
明太祖朱元璋对“朱”字过敏,生怕有人说“朱”的坏话。诗僧来复谢恩诗中说“金盘苏合来殊域,玉碗醐醍出上方”,朱元璋道:“竟敢用‘殊’字,这不是骂我歹朱吗?”及看到后文“无德颂陶唐”一句,更加认定这是在骂自己无德,于是杀掉来复。朱元璋做了皇帝后,老疑心人家在讽刺挖苦他不“光彩”的出身。这方面他简直就是阿Q的祖师爷,觉得“光”、“秃”、“僧”及其同音、近音字特别刺眼刺耳。常州府学训导蒋镇为本府作《正旦贺表》,有“睿性生知”之句,在朱元璋看来,“生知”有讥讽“僧智”之嫌,活得不耐烦了,杀。各类贺表颂扬朱元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历届高考中,命题作文二十六次.遇到这类文题,第一关就是审题.怎样审好文题呢?这要结合具体例子说一说.1960年,高考作文题是《一位革命前辈的事迹鼓舞了我》.据统计,有一半考生不同程度跑了题.有的把“一位” 写成了“几位”,有的把“革命前辈”写成了刘文学,有的把“我”写成了“我们”.大部分考生把重点搞错了,大写特写“革命前辈的事迹”,最后三言五语谈谈认识,表表决心.他们忽视了“鼓舞了”中的那个“了”字.“了”是表结束的时态助词.它表明“革命前辈的事迹”,在“我” 身上已经起了“鼓舞”作用,产生了明显的效果.重点应写“我”成长和进步的成绩和效果.这不是炫耀自己,恰恰是为了说明“革命前辈事迹”的“鼓舞”力量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刚 《教学月刊》2011,(6):40-42
不久前,笔者听了本市一位教师的公开课,讲的是岳麓版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该教师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讲解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除了指出“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还用表格的方式从革命性质、社会背景、革命任务、主力、群众基础、结果、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发展前途等九个方面比较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讲解十分到位,得到了听课教师的一致认同。然而,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尽管都在认认真真记笔记,表情却多是茫然。  相似文献   

18.
在阶级社会里,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社会革命”与“阶级和国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革命的变革本节主要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革命的一般原理。可考虑分以下几个问题来讲授:第一,革命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9.
邓演达不仅是一位出色政治活动家,也是一位笔走龙蛇的政治理论家,在创建第三党前后,他起草了一系列文件、宣言并撰写文章,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诸种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以“平民革命”思想为内核的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政治纲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往何处去,中国革命往何处去,这是一切进步政党无法回避的问题。邓演达“平民革命”理论正是围绕和企图解决这一问题的产物。“平民革命”理论大体有如下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20.
阶级关系问题,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都是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课题。正如列宁指出的:“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第二百四十页)在革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又是不断变化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及时明了这种变化,以便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去夺取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