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小学生》2005,(Z2)
秘密是孩子长大的营养品,得到父母尊重和信任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自尊自信的人。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秘密,让他们有一片自己的“野地”,给他们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你有权保守个人秘密,但是当你意识到不安全的时候,当你意识到自己难以面对复杂处境的时候,应及时向父母求助。  相似文献   

2.
隐私,是每个人心中不愿告诉他人的秘密。应该说,人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孩子也不例外。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总爱在自己的抽屉上锁上把锁,似乎有什么秘密。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征,它体现了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锁”,宣告了他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时期那样,心里有什么话都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相似文献   

3.
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总爱在家中自已使用的抽屉上锁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实这是一种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锁”,宣告了他(她)已成长为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家长眼中,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我们受到各种家规的制约,不能有隐私(秘密)、自由……然而我们最希望、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能尊重我们的隐私。可惜,中国的传统就是这样:孩子,你是我的,你别和我谈隐私、自由。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难道你肚子里有几条虫不应该让我们知道吗?可是这对孩子的内心、自尊的打击不知有多大。《未成年人保护法》早就颁布实施了,其中也有保护孩子隐私权的规定。可这些法律形同虚设,家长还是明目张胆地查看孩子的日记、信件……谈道理,我想家长都懂,可为什么仍不尊重我们的隐私呢?因为他们“关心”孩…  相似文献   

5.
隐私权的保护与侵犯家长与孩子间的较量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大了以后,在家里总爱给自己的抽屉、柜子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父母面前,孩子就不应该有什么隐私。而孩子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有一位初中生认为:“这是我们独立、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我们的行为在向家人  相似文献   

6.
高中阶段的学生反叛意识增强,他们和父母之间几乎零交流。本次活动课主要是通过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杨子的《十八岁和其他》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形成互相平等尊重的家庭模式,使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父母能够淡化角色意识,尊重孩子。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2005,(11):30-30
普天下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让自己“省心”。希望孩子能“吃得开”、“玩得转”,并能得到他人的欢迎与尊重。自动自发的孩子就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总在不经意问给父母制造种种惊喜,而在生活中,也是招人爱、惹人疼,常常被别的父母视为自己孩子的榜样。  相似文献   

8.
只要稍微留神,就不难发现有为数不少的家长,包括一些教师在内,不注意尊重孩子的秘密。尤其是做父母的,一旦发现孩子有些事情隐瞒时,往往穷追不舍,和孩子过意不去,唯恐孩子干出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或者闯下什么大祸!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孩子被看成是全社会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孩子称呼父母直呼其名……美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是:“我爱你!”“孩子,你很棒,父母为你自豪!”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费用方面很抠门,有时还很“残忍”,经典的故事是:孩子跌倒,家长不会去帮忙,让他们磕磕碰碰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10.
思之 《家长》2014,(Z1):53-54
正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也会慢慢增强。家长应该理解并照顾到孩子自尊的需求。"我真的很想和我的父母成为朋友,但是他们总把我的心事和秘密当作笑料。"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很多父母也希望孩子与自己无所不谈,却不懂得替孩子保守秘密,甚至还居高临下地认为孩子的秘密很可笑,常常把它当作笑话讲给别人听。东东最近很不开心,连小伙伴喊他出去玩,他都不出去。在妈妈的耐心询问下,东东才轻声说:  相似文献   

11.
心锁     
此文反映了大多数初中生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即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这在无形中,使孩子与父母在心灵上产生了一道“沟”。这把心锁如何开启,需要两代人的努力。作为家长,则应该考虑如何主动与孩子沟通心灵,尊重孩子。  相似文献   

12.
张昊 《家教指南》2009,(9):13-14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孩子的小秘密。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秘密     
刘良华 《中国德育》2009,(6):61-65,72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并理解孩子。一个世纪以前,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发表《童年的秘密》,呼吁教师和家长尊重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不做反儿童、反教育的事情。现在看来,这个任务依然没有完成。也许,这个任务原本就不可能一次性解决和完成,因为,任何一个父母或教师,一旦承担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他就不得不从头开始,亲自去了解和尊重“童年的秘密”。  相似文献   

14.
教你有商量     
一位访澳归来的同志,著文介绍澳大利亚一个传统的家教方法,就是“蹲下来同孩子说话”。澳国的朋友告诉他:“我们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同我们讲话的。孩子也是人,也是独立的人,只因为他们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当蹲下来同他们说话。”该同志认为:在同一个高度上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的认真关切的态度,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云云。我想,这方法虽然简单有效,但我们未必能够学到。这并非我们缺乏对孩子的爱,而是缺乏一种平等的意识。只看老祖宗留下的“教育”二字便知。…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独生子女的父亲,当我写下这个标题,心中不由得一阵惶恐。试想,哪个独生子女的父母不担心孩子出事?而且凡是出事往往与某个秘密有关。所以,绝大多数父母和教师都不希望孩子有秘密。据我们在全国城市做的调查发现,近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父母偷看过。有些父母甚至理直气壮:“我们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监护人,看看你的日记和信件算什么?”可以说,父母们包括教师们大都希望孩子是“水晶人”,能让人看得明明白白,不存在丝毫秘密。早已具有权利意识的当代青少年,自然无法容忍父母对自己隐私的侵犯。他们用各种方式表示强烈的抗议。…  相似文献   

16.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不少家长不是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发展兴趣和爱好,而是代替孩子去选择兴趣和爱好。而他们为孩子选择兴趣的标准又往往与希望孩子将来有个好职业之类的功利目的直接挂钩。于是,越来越多的幼儿加入了“钢琴考级班”、“影视表演班”、“美术书法班”、“外语班”、“计算机班”等等。坦率地说,我也是这支匆匆忙忙的队伍中的一员,但我认为做父母的应有一颗平常心,要注意顺应孩子的自然发展,尊重孩子  相似文献   

17.
德国一些家长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成长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有正义感,讲道理,孩子会打心眼儿里更加依赖和尊重父母。家长要孩子做的事,孩子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摈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协商,  相似文献   

18.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是件既令人高兴又令人烦恼的事情。孩子长大了,比以前懂事了,可是让他们担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这时的孩子一回家就喜欢躲进自己的小房间,爱买带锁的日记,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家里还会时不时地接到孩子异性同学的电话。对于孩子的异性交往,有些父母和老师往往感到手足无措。他们看到孩子男女相处,就大惊小坚,紧张敏感,怀疑孩子的收信是否是情书,疑惑电话中是否有秘密,对孩子的异性交往严加防范,甚或横加干涉和指责。还有一些家长和老师面地类似问题或欲言又止,或旁敲侧击,不知如何是好。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青春期的异必效往呢?  相似文献   

19.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大了以后,在家里总爱给自己的抽屉、柜子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在父母面前,孩子就不应该有什么隐私.而孩子们的看法却截然不同,有一位初中生认为:"这是我们独立、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我们的行为在向家人宣告:我们已经长大成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人,我们应该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总是千方百计地窥视、猜测孩子的隐私,甚至偷看孩子的日记,追查孩子的电话,翻孩子的书包.近年来,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更加升级,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争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宏艳老师是我们的新朋友,这期的“家教话题”,我专门请她来和我们谈谈关于消极的父母意识——把一切都给孩子这个话题。在抚育孩子的过程中,做父母的往往容易与孩子形成密切的“一体感”,有了孩子便失去了自己。读了孙老师的文章,家长们一定会有许多感悟吧。为了孩子,父母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纠正消极的父母意识,不断学习,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