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场短新闻既包含着“新闻”、“短新闻”的共性,又包含着“现场”这一个性。现场短新闻靠现场体现特色,靠现场写活新闻。 现场是客观存在,呈自然状态。现场短新闻中的“现场”则是经过作者选择和剪裁的“物化现场”。作者选准了新闻现场以后,至关重要的是剪裁、再现现场新闻事实。让我们从剪裁角度赏析获得全国第二届现场短新闻一等奖的作品《铁肩担国防》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参加全国记协举办的《现场短新闻》评选工作后,深感要写好或拍摄好一篇现场短新闻难度不小,它更需要记者有深厚的基本功。这是因为现场短新闻除了必须具备一切新闻报道的共性外,还必须有它独具的现场感强和写得短这一个性特征。而这种个性特征通常是对现场短新闻思想深度、感情深度的制约。从这次获奖的特别是获得一等奖的优秀现场短新闻来看,都具有三个基本品格:第  相似文献   

3.
在记者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者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者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者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者。而当“富”记者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4.
彭培述  邱明 《声屏世界》2003,(10):33-33
“我在现场”,能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在现场短新闻中,记者是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展现出来,观众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信赖感,同时,通过记者的现场引导,一种未知感、神秘感以及求知探秘的欲望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新闻的信任度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2002年抗洪抢·险中,吉安电视台发了大批现场新闻,如《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抢救第八条生命》等等,都真实的再现了解放军官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抢救灾民的情景。观众们看到了现场发生的事实,感悟到了危难之处见真情,这几条新闻比唱多少遍“军民情深”赞歌的说服…  相似文献   

5.
一些记者或通讯员常常为发现不了新闻线索而苦恼,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其实,只要掌握了好的发现方法,处处留心,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事实往往就在你身边。众所周知,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细节,抑或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传言,它是不完整的新闻事实,还需要作者去进一步采访、核实和挖掘,它是用来加工成新闻作品的资料,如同自然资源一样,分布不均。对于记者或通讯员来说,如果发现了新闻线索,特别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线索,那就不再发愁没有东西可写了。笔者认为,要发现新闻线索,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统揽全局,在“着重点”上…  相似文献   

6.
三、运用记实性手法,强化记者眼睛观察和耳朵听闻的功能,增强经济新闻的现场感。 记实性手法,即是将新闻现场实况,有选择的进行描述,注重突出刻划经济新闻事件的环境,以烘托现场气氛。 199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的记者祝谦写的经济新闻《到农户去看看!》,则着重描写经济新闻现场,使受众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请看原文: “问农民去。”新疆吐鲁番地委书记曹宗淮最近给记者谈完情况后说,“光听我的不行,关键要听听农民怎么说,你到家户去看看吧。”于是,我来到久负盛名的吐鲁番市葡萄乡。  相似文献   

7.
“养”新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耕 《新闻前哨》2003,(5):29-29
在新闻实践中,虽然时效性一直是记者和媒体十分推重的,但常常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便报道。对于这些新闻线索,给予一段时间的关注、等待或者有意识地导引却是最好的办法,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养”新闻。 一、“养”新闻是为了增大新闻价值 在采访活动中,我们所遇到的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闻基本上是渐进的或者动态的,但有少部分却是相对静止和孤立的,有些有价值的线索虽然有过发展和推进,但后来却因为某种原因出现停止。对于这些静止、孤立或停止的线索,有的是因为暂时找不到报道的由头,有的则需要记者去主动培养。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新闻     
全国记协举办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中国记协近日发出通知,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第二届“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以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采写第一手现场短新闻作品。参评单位由第一届的首都主要新闻单位扩大到省、部级以上单位主办的新闻机构,包括中央新闻单  相似文献   

9.
自去年下半年中国记协发起开展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以来,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新闻媒介,竞相辟出目击新闻、实录新闻、现场特写、视觉新闻等栏目或节目。目前,对现场短新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方兴未艾,趋向深化。这里,笔者谈一点个人粗浅的见解,愿促进讨论。“现场短新闻”的界说对于现场短新闻的概念,目前尚无定论。笔者试从语法学和接受理论的角度对现场短新闻的内涵作些简略的分析。“现场短新闻”是个名词性的词组,由五个词素组成。前两个和后两个词素分别组成了“现场”和“新闻”两个合成词,中间的“短”字是个单音  相似文献   

10.
11月6日《华商报》“都市新闻”刊发一条《员工灶上煮狗食副总不赔礼员工告上庭》的消息报道。两天之后,我报新闻中心给编辑中心发过来记者采写的这条消息,很显然这条新闻已滞后,尽管消息的内容比《华商报》刊发的消息还要详实些,编辑中心还是把稿件退还给了采写的记者。接过被“枪毙”的稿件,记者感到十分委屈,这是个典型“共源性”新闻,早报记者和《华商报》记者是同时得到新闻线索的。11月6日是周末,正赶上我们休息没有报,所以让《华商报》抢先发稿了。《华商报》抢先发稿,俗话说“抢先上市的果子未免有些酸涩”。对类似…  相似文献   

11.
霍学全 《青年记者》2016,(26):76-77
有些青年记者经常抱怨没有新闻线索,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就靠采访会议或者领导安排的活动混日子,一年写不出几篇像样的稿件来.其实新闻无处不在,新闻天天有.为什么他们发现不了新闻线索?或者发现的都是没有新闻价值或新闻意义不大的线索?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新闻敏感,即大家常说的“新闻眼”和“新闻鼻”.所谓新闻敏感,就是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它是新闻的生命和灵魂,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决定了记者素质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开展“现场短新闻”评奖活动以来,许多记者在改革和改进新闻写作上有了明显进步。在语言的运用上也能适应“现场短新闻”的高度凝练、掷地有声的要求。语言是记者采写好“现场短新闻”的一个基本功。好的语言要有性格光辉有经验的记者,在语言运用上不是走捷径,拾人牙慧,而是努力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中央电视台录制的获得二等奖的现场短新闻:《江泽民等节日慰问在岗职工》,运用同期声现场对话,其语言就很有特色: 总书记:广播员就坐在这儿?  相似文献   

13.
《扬子晚报》元月十一日发了一条很有意思的短新闻,文中写道:本报决定在全国晚报短新闻大赛中增设“新闻线索奖”和“金点子奖”。“凡由读者提供线索或出点子而写  相似文献   

14.
电视现场短新闻,首先要具有新闻的特点,同时还要具备短小精悍的特点。这两条,容易统一认识。关键在“现场”这两个字上。我认为,对电视的现场短新闻应进一步明确为:“电视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采用现场报道方式制作完成的一种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的电视新闻。”基于这种认识,电视现场短新闻必须具备五个要素。一、采用现场报道方式,由电视记者现场完成。现场报道的重要一点是记者在现场,而不是由播音员在后期看着记者的解说词配音。记者在现场环境中和现场背景声源中间报道,才能强化新闻的现场效果和现场感受。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即时发生的新闻快速、真实地传播给受众是媒体一直深研的话题。广播在传播即时新闻中可谓优势独具,只要主持人与现场记者或提供新闻线索者电话连线,即可瞬时完成。尤其对于突发事件的把握,甚至可以做到第一时间报道现场。而笔者要探讨的是,坐在直播问里的主持人.如何做到“坐井而能观天”?  相似文献   

16.
袁颖 《新闻窗》2014,(3):10-11
新闻采访是新闻行业工作中比较重要的环节,而现场观察则是记者在采访中不可忽略的环节之一,对记者取得真实材料、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加上记者勤跑、善观察,仔细留意身边的新闻线索,才能在采访时得心应手,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做出可读性强、新闻价值高、真实而具震撼力的新闻报道。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怎样观察现场新闻事件,从中寻找新闻线索?如何与被访者进行交流与沟通,从中挖掘出重要的新闻信息?采访中需要注意些什么?掌握哪些访问方法、采访技巧?  相似文献   

17.
新华社于8月中旬在哈尔滨召开了首届短新闻研讨会。为期5天的研讨会开得别开生面: ——会议开幕式是和新华社77名中青年记者合写的《短新闻选萃》一书的首发式同时进行的,显示了倡导短新闻的决心; ——来自总社和国内各分社的与会人员,都宣读了各自的短新闻论文,每篇不超过3000字。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也不例外,他的论文题目是《短新闻的两重境界》; ——与会的部分年轻记者身体力行,利用会议间隙深入街头巷尾,竞相采写现场短新闻。《哈尔滨日报》为此开辟了“新华社记者笔下的哈尔滨”专栏;  相似文献   

18.
文勇 《新闻窗》2014,(4):20-21
《新闻学简明辞典》对新闻线索的界定是:“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信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价值的发现、鉴别和判断的能力。它是记者的一种基本素养,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有了较强的新闻敏感,记者才能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实中,通过观察与分析,及时地发现和捕捉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记者的新闻敏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修炼。一、善于捕捉“线索”新闻敏感,说到底就是如何捕捉新闻线索。线索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征兆,线索能够触发记者的新闻敏感。那么怎样获得新闻线索呢?线索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无处不有,所谓“处处留心皆新闻”。1998年4月15日,《陕西农…  相似文献   

20.
6月16日《新闻出版报》第二版全文刊登了全国记协主办的“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获得一等奖的五篇作品。这五篇现场短新闻是:《人民日报》记者孙毅采写的邓小平同志会见最后一批外宾侧记:《难忘的时刻》;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罗观星合写的《总书记的问候》;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省长解决农民卖蘑菇难》;新华社记者胡泰然采写的《美军入侵一周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