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超  周密  钱欣  陈枫 《科技通报》2012,28(3):100-104
通过对半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表面酯基的胺基化反应合成了由β-环糊精修饰的树状聚酰胺-胺(PAMAM-β-CD),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分子结构表征.为研究外围修饰的β-环糊精包合小分子的性质,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了β-萘酚在不同PA-MAM-β-CD浓度水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在修饰β-环糊精的PAMAM水溶液中,β-萘酚的紫外吸光度随主体分子浓度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区域的两种相反递变,这种规律性变化源于β-环糊精空腔高电子云密度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乙二醇壳聚糖(GCS)为母体,通过控制交联反应条件,合成固载不同数量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的壳聚糖-环糊精结合物(GCSn-CMβ-CD).用核磁共振、浓硫酸-苯酚降解法等对结合物进行表征.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仪在线检测不同结合物与药物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结合物对药物的运载能力随环糊精数量的增加而增强,对药物的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为GCSn-CMβ-CD作为药物载体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β-环糊精(简称β-CD)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包合材料,具环状中空筒型、环外亲水、疏水的特殊结构和性质.由于其特殊的空间结构和性质,能与许多物质、特别是脂溶性物质形成包合物,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业和食品业,主要针对β-CD在中药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利用电喷雾质谱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及全甲基-β-环糊精(PM-β-CD)作为手性试剂对α-苯基甘氨酸的手性识别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气相条件下,β-CD及PM-β-CD都可以与α-苯基甘氨酸形成1∶1的复合物.研究发现,两种不同的环糊精对α-苯基甘氨酸的识别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吴坚  柴灵芝  李俊  徐伟亮 《科技通报》2008,24(1):1-4,10
用交联剂乙二醛或戊二醛直接交联制备了壳聚糖-β-环糊精交联物,用I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证。用电镜扫描研究了壳聚糖-β-环糊精微粒的表面结构,表明壳聚糖-β-环糊精交联微粒呈多孔性表面。环糊精在壳聚糖上的固载量受β-环糊精/壳聚糖重量投料比,交联剂用量,反应体系的酸度和温度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乙二醛做交联剂时,温度为85℃,重量投料比(β-CD/chitosan)为6∶1,摩尔比(乙二醛/β-CD)4∶1,β-CD的固载量最大。采用戊二醛做交联剂时,温度为85℃,重量投料比(β-CD/chi-tosan)为6∶1,摩尔比(戊二醛/β-CD)3∶1,β-CD的固载量最大。这种壳聚糖-β-环糊精树脂对非结合型胆红素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6.
环糊精(CD)是由环糊精葡萄糖残基转移酶(CGTase)作用于淀粉、糖原、麦芽寡聚糖等葡萄糖聚合物而形成的,由6~12个D-吡喃葡萄糖基以α-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根据所含葡萄糖基的个数,可将CD分成多种母体CD,常见的有ɑ、β和γ-CD三种,其中,β-环糊精应用最为广泛。β-环糊精(β-CD)及其衍生物(β-CDD)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药物包合材料,被广泛应用在药学领域中,研究人员发现β-环糊精(β-CD)具有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度、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等优点。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可与许多无机、有机分子结合成主客体包合物,并能改变被包合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具有保护、稳定、增溶客体分子和选择性定向分子的特性。本文对β-环糊精(β-CD)及β-环糊精衍生物(β-CDD)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研究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饱和水溶液法的最佳工艺.方法:选用适量莪术油,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包合物的形成.用TLC法分析莪术油在包合前后的化学成分有无变化.结果:饱和水溶液法较研磨法制备工艺复杂,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油的包合率受β-环糊精与油的比例、温度、搅拌时间的影响.结论:饱和水溶液法V(油):M(β-CD)=1ml:7g,45℃搅拌2h.莪术油在包合前后其化学成分基奉不变.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21,(28)
目的:本研究优选元宝枫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包合方法,为元宝枫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法,以元宝枫油和β-CD投料比、包合时间、包合温度等为考察因素,以制剂外观、包封率、神经酸含量为评价指标,优选元宝枫油β-CD包合物的最佳包合工艺。结果:元宝枫油β-CD包合物的最优包合条件:元宝枫油:β-CD=1∶8,包合温度50℃,包合时间80min。优选的最佳元宝枫油β-CD包合物包封率均在70%以上,每1g包合物中含神经酸1.60mg左右。经紫外-可见分光光谱法验证、显微成像观察,制剂外观形态符合要求。结论:元宝枫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的包合工艺设计合理、制剂质量稳定,后期可开发元宝枫油β-CD包合物的口服、外用制剂,为临床应用提供新制剂。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维生素 P(V_p)在0.05M NH_4Cl 0.1M KCl 底液中的示波极谱、普通极谱及新极谱(卷积伏安)行为.V p 的导数峰电位为 E_p=-1.54V[VS.Ag/AgCl(sat.),KCl(sat.].导数示波极谱测定 V_p 的检测限为5×10~(-9)M(3ppb),V_p 浓度在1×10~(-8)-8×10~(-4)M(6ppb-500ppm)间与导数峰高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用于定性及定量测定 V_p.卷积伏安法等多种方法的研究证明 V_p 的电极反应属于自动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以手性多糖中的β-环糊精为原料,将其与异氰酸酯反应,合成β-环糊精类衍生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对β-环糊精类衍生物的分子结构与糖单元取代度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β-环糊精衍生物对于某个对映体显示出手性拆分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筛选植物枫杨中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化合物,采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的CDOCKER模块,以已知的枫杨小分子作为配体,乳腺癌相关的BCL-2、MT1-MMP、HER-2作为受体进行分子对接,根据其对接结果分值,判断其亲和活性,找出枫杨中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化合物。实验结果显示:配体与BCL-2、MT1-MMP这两种受体的结合活性较HER-2强,69个配体中萜类和甾体类化合物对接活性强于其他种类化合物,其中3-乙酰白桦脂酸、2α,3β,23-三羟基齐墩果酸、齐墩果酸、白桦脂酸、(24S)-4,6,8(14),22-麦角甾四烯-3酮、羽扇豆-1β,3β-二醇和枫杨醌对所选的三种受体均有对接活性,且结合能相对较低。通过虚拟筛选,初步确定了枫杨69个化合中具有抗乳腺癌活性的化合物,为后续枫杨抗乳腺癌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了解菊叶香藜psbA基因的分子结构,以及为菊叶香藜的分类学提供分子数据。方法文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菊叶香藜psbA基因全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出氨基酸序列、统计序列组分、编码蛋白理化性质、亲疏水性、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密码子偏好性等。结果菊叶香藜psbA基因编码序列长度为1059bp,GC含量为41%,共编码353个氨基酸,最多的为丙氨酸(A),为35个(9.9%),不含有赖氨酸,符合psbA基因的特征。二级结构包含α-螺旋(57.51%),β-折叠(4.82%),β-转角(37.68%)。psbA基因编码蛋白为疏水性蛋白,包含7个跨膜区域,是非酶类转运蛋白。psbA基因密码子偏好性水平相对较弱,主要受到选择作用、表达水平和蛋白质长度的影响。psbA系统发生树结果显示,菊叶香藜未与藜属其它植物归为一类。结论因此,根据菊叶香藜生物信息学特征和系统发生树结果,支持将菊叶香藜归到刺藜属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青春型双歧杆菌的DNA对巨噬细胞PKC家族和NF-κB的影响.方法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定量测定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KCα、PKCβⅠ、PKC βⅡ、PKC γ、PKCε和PKCζ的含量,以细胞免疫化学方法检测巨噬细胞NF-κB的阳性细胞密度.结果双歧杆菌DNA注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KC α和PKC βⅡ的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KC βⅠ、PKC Y、PKCε和PKCζ的平均荧光强度在两组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双歧杆菌DNA注射组巨噬细胞NF-κB的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青春型双歧杆菌的DNA可通过活化PKC α、PKC βⅡ和NF-κB来激活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4.
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的制备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制备并研究了几种超疏水性纳米界面材料,具体包括(1)以多孔氧化铝为模板,通过一种新的模板挤压法制备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该纤维表面在没有任何低表面能物质修饰时即具有超疏水性,与水的接触角可高达173.8°.(2)利用亲水性聚合物聚乙烯醇制备了具有超疏水性的表面,打破了传统上只有利用疏水材料才能得到超疏水性表面的局限性,扩大了制备材料的应用范围.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现象是由于聚乙烯醇分子在纳米结构表面发生重排,使得疏水基团向外,分子间氢键向内,从而导致整个体系的表面能降低引起的.(3)将聚丙烯腈纳米纤维通过典型的热解过程,得到了具有类石墨结构的纳米结构碳膜,该膜表面在广泛pH值范围内都具有超疏水的特征,在基因传输、无损失液体输送、微流体等方面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4)利用喷涂-干燥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同时具有超疏水及超亲油性的油水分离网膜.研究表明,网膜表面特殊的微米与纳米尺寸相结合的粗糙结构导致这种特殊的性质,该网膜具有很高的油水分离效率,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率倒谱和结合两种高阶统计量——偏度和峰度的语音回声隐藏盲检测方法.根据回声隐藏时对载体语音引入回声的特点,通过分析语音的功率倒谱,提取并结合语音功率倒谱的高阶统计量——偏度和峰度.通过对原始语音样本和藏密语音样本功率倒谱偏度-峰度值的学习和训练,提取得到偏度-峰度阈值,可用于回声隐藏的盲检测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四种回声隐藏方法同时生效,且检测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Scientists from the Shanghai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SIMM) under the CAS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have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suggesting 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amyloid β-peptides(Aβs),which are believed to cause Alzheimer‘s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双向电泳分离在髋关节运动损伤中的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双向电泳分离在髋关节运动损伤中的治疗分析,提高诊疗效果。方法:考察患者的富血小板的颗粒的粒径(130 nm和290 nm),分析富血小板的HA分子量(1.1×104 g/mol和3.0×105 g/mol)以及PNIPAm聚合量对患者的髋关节Haversian腺增生和滑膜炎及腱端炎的治疗效果。对富血小板的PNIPAm分子内及分子间疏水相互作用加强,形成疏水层,合成有机-无机杂化颗粒,设计合成结构可控、性能可调的微凝胶。结果:其中31例骨骼肌升高(110~1131μmol/L);10例骨骼支撑力升高。对患者进行心肌酶谱测试:其中5例CK(92~125 umol/L)、CK-MB(61~312 umol/L),骨骼淀粉酶:2例升高(125~3165 umol/L),骨骼反应时间:1例PT15 s。壳聚糖微球粒径分别为:2.1、7.2、12.5μm,这些因素都促进了骨骼的生长和修复,这些因素对释放(1-β-4)D-葡糖醛酸和(1-β-3)-N-乙酰基-D-氨基葡糖双糖单元有利。该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得到康复。结论:采用双向电泳分析,生成患者的富血小板血浆制备其他亲水性微球,提高患者体内的富血小板再生能力,对治疗患者的髋关节运动损伤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尤拉公式 eiθ=cosθ+ isinθ深刻地揭示了指数函数与正弦函数、余弦函数间的密切联系 ,在数学分析、复变函数以及微分方程论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为了使学生较早接触到尤拉公式 ,以便更好地加以利用 ,可用与一般教科书不同的方法来证明尤拉公式。1 几个极限1 .1  limn→∞〔( 1 + αn) 2 + ( βn) 2〕n2 =eα( α,β为常数 )证 :令γ=2αn+ ( αn2 ) + ( βn2 ) ,则当 n→∞时 ,γ→ 0 ,且 n2 ·γ=α+ α2 n+ β2 n→α∴ limn→∞〔( 1 + αn) 2 + ( βn) 2 〕n2 =limn→∞〔1 +γ〕n2 =limγ→ 0 〔( 1 +γ) 1γ〕γn2 =eα1 .2  l…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Gen Bank上提交的HSV-1大皮层蛋白(Gen Bank登录号为CAA32311.1),对其进行基本组分分析。该蛋白含316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35.863 k Da,疏水性氨基酸含量较高,该蛋白与多种α疱疹病毒的大皮层蛋白相似度较高。  相似文献   

20.
Scientists from the Shanghai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SIMM) under the CAS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Sciences have made significantprogress in suggesting a possiblemechanism for the accumulation ofamyloid β-peptides (Aβs), whichare believed to cause Alzheimer’sdisease.Aβs are fragments of a proteinthat is snipped from another pro-tein called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 In a healthy brain, theseprotein fragments would be brokendown and eliminated. In Alzheimer’sdis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