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卡奇对语言的研究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本体论转向及其发展的重要环节。卢卡奇以语言本体论来揭示社会历史的存在,语言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和深层内涵。卢卡奇反对仅仅从工具的意义上理解语言,而主张从存在的意义上说明语言,也就是说,把语言当作人的存在,当作人性的规定来理解。  相似文献   

2.
一“实践本体论”与哲学一元论“实践本体论”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等人提出的。这些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进行重新改制和建构,特别推崇和弘扬实践在哲学体系和框架中的总体性和统摄性作用。他们好像多半是哲学思想上的“变革者”,力图消解、颠覆和超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和意识第二性的大思路,妄想以“实践本论”代替“物质本体论”,用“实践一元论”废弃“物质一元论”,从而把“实践第一”的论点加以  相似文献   

3.
走出“科技伦理”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伦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它无视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在实践职能上的异质性,把本该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于科技工作个体主体的头上;它抹杀了伦理学的阶级性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它是批判科技决定论形式下的变相的科技决定论,过高估计了科学技术及其主体对人类历史同时也是实践史的作用和影响,从而间接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历史合力论”.科技的社会伦理取向只能导致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这对于科学技术本身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恰恰是非人道的、不伦理的,这就是“科技伦理”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新课改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这一要求。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要以素质教育的主体观为指导,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构建并优化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认为他们的批判有重大错误,其主要表现是:制造了马克思与恩格斯以及列宁等人思想根本对立的神话;排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本体论基础,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或历史相对主义;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贬低甚至否定了列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本文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评“苏联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教条主义化和实用主义化,有一定的理论根据,而且他们提出了总体性、实践、异化及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值得讨论的问题和某些可供借鉴的论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而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人民作为与客体相对的主体,通过对象性劳动确证自身主体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具有不被任何外界强制力量剥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马克思考察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演化过程,肯定了资产阶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与不合理性,强调人民主体在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是”走向“应该”,从物质力量支配人民的客体状态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状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关注“现实的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超越资本主体价值的空洞性抽象性、重新树立起个人自由、社会平等、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7.
在哲学史上,主体的建立使认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主体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从认识的过程看,主体是认识产生的发动;认识的内容受到主体的主观影响;认识的结果以人的认识为基础。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创造性、选择性、超前认识、自我认识、重构能力上,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体观。  相似文献   

8.
从认识论层面反思本体论,把对本体论的终极信仰转换为对本体论的自觉批判;揭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面诠释,解蔽这些本体论对主体及其主体性的遮蔽,呼唤人的主体性的完整回归,使认识论视域中的主体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主体,从而使主体视域中的客体也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客体,同时也使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成为未被遮蔽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卢卡奇对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作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他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的理论和方法 ,对于今天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极具启迪意义。一方面 ,他不仅将社会历史和社会历史中的人作为哲学的本体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 ,突破了旧唯物主义从纯客体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缺陷 ,而且在其哲学中把“事实”和“现实”作了区分 ,进一步对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进行了粉碎 ,对如何克服“直观性”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 ,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本体论思想作出了证明。另一方面 ,卢卡奇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不是那些具体的观点和结论 ,而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即总体性的辩证方法。总体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和中心概念 ,历史总体性特征和具体总体性特征是其两种表现形式。卢卡奇的这一观点试图从总体上勾画出马克思哲学的全貌 ,遵循了马克思哲学一体化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认为,历史是总体的现实,是人的“行动”。历史又意指了一种现实的生成性和一种感性的生活的时间性,因此,历史又是一种无产阶级自我认识的方法。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回到“历史”中才能达到马克思思想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