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传,从前有位画家画了一幅《牧牛图》,让裱糊店老板给裱一下,店老板见这幅画画得非常逼真,牛和牧童的神态跃然纸上,便爱不释手,把这幅画藏了起来,另外模仿复制一幅裱好。画家来取画时一看,发现不是自己的原画,而老板说是原画。两人争执不下,结果到官府去打官司。县官问画家:“你说这幅画不是你的,有什么凭据?”画家说:“我画  相似文献   

2.
不由你不笑     
妇人之见 一位画家举办个人画展。一位贵妇人来到展室,站在一幅画前面端详了许久,说:"我要是能认识这幅画的作者,那该多好啊!" 站在一旁的画家走过来说:"夫人,我就是。" 贵妇人说:"这幅画画得太妙了!你能不能告诉我,画里给这位小姐做裙子的裁缝是谁?"  相似文献   

3.
有一则大家都知道的轶闻: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以考画来录取新生。一次,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应考者交卷后,应考官一连看了好多幅都不满意。正失望时,他被一幅别致的画吸引住了。原来这幅画不象先前的那些作品,或在半山腰中画座古寺,或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而是根本就没有画寺,只在白云缭绕的山下溪流旁  相似文献   

4.
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卷里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叫马知节的官人珍藏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一前来交租的农夫看了窃笑,马知节生疑,问他为何笑。农夫说:“我不懂画,但识真牛。当牛搏斗时,总是用力将尾巴夹在大腿中间,即使强壮的大汉也休想把它拽出来。这幅画上的牛却翘起了尾巴,同实际不符,画得不象。”马知节听后为之叹服。  相似文献   

5.
氛围的营造     
维尔伯恩说:"戈壁沙漠的景色和文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但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幅照片记录下的瞬间。多年以后,我可能会忘记此行的很多经历,但我一定不会忘记这两个小家伙。"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简单,必须有复杂的内涵予以支撑。于是,你面对一幅画,说这个,我孙子都能画,是真正的扯淡。你孙子干不了这个,他太小了,搞不清什么是简单,什么是复杂。简单,令人若有所思  相似文献   

6.
古时候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家画铺里挂着一幅“引马过桥图”,上面画的是一个人牵着一匹大马,人在桥上,马在桥下,人用力拉,马往后退,神情毕肖,栩栩如生。这幅画被一个买画的人看中了,用一百两银子定购去,银子付了,画还没有拿走。画铺的老板对于这幅  相似文献   

7.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一位地质师去参观美术展览。他看了许多画,觉得都平平淡淡。突然,一幅风景画引起了他的注意:一片草木不生的山峦,紫气冉冉,显得荒凉而又瑰丽,神秘中带着几分恐怖。地质师久久地站在这幅画前,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画面里似乎隐藏着什么。他去寻访这幅画的画家,遗憾的是画家已经不在人世。地质师费尽周折找到画家的遗孀,借到了画家的几本日记。根据画家日记提供的线索,他来到了画家原来的实地  相似文献   

8.
一天,我收到一份用大信封寄来的稿件,打开一看,是一张8寸大的照片;再看在照片的下方的空白处,来稿者观规矩矩写着两行小字──画种:油画。画题:军人候车室。作者:郑文勇。信址: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学生)。啊,原来是一幅油画的缩小照片。我仔细端详着这幅酷似照片的油画,仿佛看到艺术的天空中又升起一颗希望之星。我对油画是个外行,只知道油画是一种西洋画,用油质的染料在画布上画成。这种画,常见的题材是表现西方古代的风景或人物,当代虽也有国人洋为中用,用此表现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可毕竟凤毛麟角。而这幅油画,不…  相似文献   

9.
在广东省档案馆查阅利用大厅接待处的正面墙上,悬挂着一幅现已难得一见的,具浓郁岭南特色的阳江漆画。这幅漆画上绘画了许多的金鱼,每一条似乎都是活的,金鱼华艳的鳞片被漆色彩表现得非常逼真,这画吸引了许多来广东省档案馆查阅利用档案的人在画前驻足观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广东省美协副主席、省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在看了这幅漆画后,都讲,这是一幅中国漆画的佳作,这样好的漆画,现今已很难见到了。中国创造了一种在宣纸上使用水墨色彩绘画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画出的画非常有特色,被国人冠以“国画”之称,可见中国人对这种画的偏爱。但…  相似文献   

10.
赵跃鹏,1966年生,198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9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电脑美术设计中心工作。第一次见到赵跃鹏的花鸟画,我就颇为吃惊:"此古人耶?今人耶?"持画的人叫我自己看,像何家何派?今人的花乌画,我差不多都知道,大抵都出入吴昌硕、齐白石门户,偶尔加一点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而已。  相似文献   

11.
插图的失误     
《看图学成语》一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但也有些美中不足。如该书第58页有一幅成语名副其实的插图,画着一小学生正在扫地,小学生戴着臂章,臂章上书写着“优秀红小兵”字样。我认为,这幅画有问题。大家知道红卫兵、红小兵是“文革”的产物。对于“文革”应彻底否定。现在,这幅画又出现红小兵名称,而且以正面宣传印在书上,不能不算一种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2.
数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题为《乔迁之喜》,画上有文字:“科技干部迁入新居”。画面上一个孩子捧着一叠书向新楼走去,后面是他的父母(科技干部)扛着一个书架,满头大汗。有人说这是一幅歌颂漫画,表示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关心;也有人说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是讽刺新楼盖得不好,书架搬不进门,因而急得科技干部满头大汗。朋友认为这幅画是歌颂性漫画,我也赞同。只是,因为作者没有注意书架与楼门的比例,才造成了读者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作者和编者只注意了这张画意义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3.
西阳 《北京档案》2014,(2):54-55
正《北京档案》2014年第一期封二以"老北京正阳门东车站"为题,整版刊登了一组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的照片。该组照片共有四幅,最上一幅标为"正阳门东火车站旧影";正中两幅:左侧标为"车站穹顶",右侧标为"车站钟楼";下右一幅:标为"正阳门鸟瞰车站"。除最上一幅为老照片外,其他三幅均为当代照片。这四幅照片对一般人来说,恐怕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在摄影行家的眼中,便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原来,这四幅照片都是从西偏北的位置上,即前门城楼或箭楼附近的位置上,向东偏南的方向拍摄的。而且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在最上边这幅画面中,钟楼是在画面的右侧,或曰南侧;而在最下边这幅画面中,钟楼却跳到了画面的左侧,或曰北侧。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4.
正凡是去过上海蔡元培故居的人,都会留意到故居中悬挂的蔡元培先生的三幅画像。这三幅画像有两幅悬挂于客厅,一幅是刘海粟于1921年赴京讲课期间为蔡元培所绘的小幅油画肖像,一幅是蔡元培的第三任夫人周峻女士于1926年所绘的《蔡元培像》;还有一幅悬挂于书房,由蔡元培的长女蔡威廉于上世纪30年代所绘的尚未完成的《蔡元培像》。其实,在故居中还藏有一幅1929年绘的《蔡元培肖像》,只是此画从未对公众展示过,而这幅画的作者正是我  相似文献   

15.
恋上我的毛     
《出版经济》2006,(2):39
我和女明友都是爱猫的人,见着可爱的猫就走不动了,可是那时刚来北京自己的衣食住所都不能保证,所以一直也没敢养借,直到我在北京买了房子后,有一天我跟女朋友从一家宠物医院门口经过,听到里边有小猫的叫声,我们出于好奇就进去看,只见一个笼子里有四五只小奶描非常的可爱,我跟女朋友就逗着玩,但是那几只白描在呼呼大睡完全不理会我俩,只有一只黄猫很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好象在说:"爸爸、妈妈带我回家吧!"我以为是别人寄养在医院的,正要开口问,大夫说:"喜欢吗?喜欢就带走吧,不要钱。"于是,毛毛就诞生了!在一个阳光明媚又无所事事的下午,我用刚买的一个手写板在电脑面前随意地画着,这时毛毛突然跳到我的面前拿屁股对着我好像在说:"你猜我是男的女的?"(因为毛毛那时候还小,我还真不清楚它的性别。)我抓住它扭头看我的邪一瞬间,画了一幅画,并题字:"主人还不知道我是男是女,其实无所谓,快乐和性别无关!"自我感觉非常不错,凭感觉叉画了几幅并贴在网上,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正好赶上北京法制晚报的漫画版正在征稿,所以就发了过去,很幸运地被采用,到现在为止毛毛猫系列漫画已经有500多幅了。  相似文献   

16.
山水、花鸟和迎客松,这些图案作为经典背景频繁出现在中国国家领导人们的身后,被电视传播出去成为大会堂的一种符号。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画作如何被创作又如何被收藏十八大新常委的亮相,让人们注意到他们身后的一幅画。很快,这幅以大画幅著称的《幽燕金秋图》火了。这幅书画家侯德昌携弟子创作于1994年的画经常亮相于《新闻联播》,被网友称为"出镜率最高的国画"。人们开始关注和议论谁的画可以被人民大会堂这个中国举行政治、文化和外交活动最重要的场所收藏和展示。  相似文献   

17.
正一说起齐白石的"朋友圈",除了礼聘齐白石当教授的林风眠,陈师曾也是齐白石生命中的"贵人"。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知遇之恩,除齐白石《自述》之外,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10月)和张次溪著《齐白石的一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林浩基著《彩色的生命:艺术大师齐白石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9月)以及胡佩衡等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几部书都有明确的记载。1917年,齐白石第二次到北京避匪患,在琉璃厂南纸店卖画、印  相似文献   

18.
羽清雪 《湖北档案》2009,(12):30-30
齐白石有一方印,印文为“浮生无一日不画”,短短7个字,却意味深长。 我感动于齐白石几十年勤画不辍,坚守与执着。“人如果能为自身以外的事物而生存,那么就将冲破生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正>艺术家大多期望长久,不管是艺术作品还是艺术人生。当然,"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更何况有限而短暂的人生;相比较而言作品则稍微可以长久一些,可以相对无限地传承。齐白石晚年画了一幅得意之作,题跋云:"手妙纸佳方有此画,百年后若不值百金,白石作鬼也应痛哭。"可见大师也未能免俗,期望作品在身后还能传世,还能增值。而实际上,白石的画超过"百金"哪里用得着"百年"?不说其本身的价值,仅"通胀"因素就足够矣。只是,白石老人恐怕未曾料到这一点罢了。然而,再有名的艺术家,究竟  相似文献   

20.
毕加索轶闻     
西班牙巴塞罗那老城区蒙特卡达大街,有一座中世纪风格的阿吉拉宫,现为毕加索博物馆,陈列展出毕加索油画、素描、招贴、版画、陶艺和绘画笔记等藏品计3500多件。笔者慕名前去参观,讲解员小姐送给我一张印有《亚威农姑娘》的明信片并告诉我这幅画的故事。1907年夏天,毕加索把自己关在画室里画一幅长宽各6米的巨作,几个月后当他开门让友人进屋参观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