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面对社会生活呈现多元化态势,如何有效的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体现“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的教学精神,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新时期政治课实践道德教育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杜威“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相关道德教育的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两位教育大师的德育思想对跨入新世纪的当代道德教育工作仍不乏启迪作用,使我们更加重视教育在德育客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各种活动在德育客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骆毅 《中国德育》2014,(10):21-25
传统家规家训中蕴含丰富的育人思想资源,体现我国古代有识之士可贵的育人理念,其合理内核在一定程度上合乎育人的一般规律和青少年道德养成的普遍规律,合乎培养"道德人"和全面发展的人的德育根本目标,具有普遍的育人参考价值,可以为当前学校德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秀清 《中国德育》2006,1(7):47-50,90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诚信教育为培养公民道德奠定基础。青少年荣辱观教育要尊重青少年主体精神,使德育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内容上应将中华美德的传承性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色相结合;德育方法上应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与道德生活的互动性相统一,应综合运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生活德育即德育的生活化,就是充分关注生活,坚持道德教育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到生活,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践行德育,进而关注受教育者生命自由成长、德性养成的德育教育。目前生活德育缺位严重,尤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深入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道德风貌等方方面面。为避免德育与学生网络生活相脱离,学校应从德育目标贴近生活实际,德育内容反映生活实际,德育方法指导生活实际等方面着手来提高网络时代生活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学校必须重视和加强课堂道德"渗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主要依靠教师通过为数不多的课堂德育课程进行直接的“灌输”教育是不够的,更何况我国传统的“灌输”教育方法有其不足之处。我们必须重视在德育课程以外的其它学科中加强道德“渗透”教育。一是重视通过开设大量的人社会科学课程进行道德“渗透”,即寓道德教育于人社会科学教育中。二是重视在专业课程的教育中进行道德“渗透”。这样有利于智力和道德的同步发展,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百德孝为先。江苏省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家有一老,就是一宝"德育践行活动以鲁洁教授的"生活德育论"为指导,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对学生生活的回归中实现引导学生"孝亲敬长"这一德育目标。一、课内课外皆生活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在生活中践行道德,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我们坚持从小处着手,从学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约束与养成  相似文献   

8.
《中国德育》2006,1(8):45-45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关于“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精神,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学生学习“八荣八耻”提供普及性读本,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教育部人文社会主义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编写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青少年学习丛书》。教育部关工委主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担任顾问,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潘慧芳主编。该丛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社会转型期道德学习研究”以及教育部重大项目“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青少年德育”成果之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李宏亮在《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传统的德育观奉行“德育为首,五育并举”,将德育置于智育之上。这一工作思路是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学业发展视为两个独立并行的体系,对学生先进行道德教育,然后以学习到的道德知识和规范去约束其言行。这种简单、机械的割裂必然造成学校道德教育与学生道德生活的脱节。  相似文献   

10.
"育人"是德育的第一要务,也是德育评价的根本旨归.一直以来,作为一种德育评价方式,道德"育分"因其"有效"在各中小学广泛流行.过度依赖"育分"来实现"育人",会造成道德本体价值的扭曲、学生道德自我的缺失、教师育人责任的弱化以及教育本身的道德性被遮蔽等诸多道德风险.究其根源,乃工具理性、科学主义及管理主义在德育领域内共同作用所致.坚持"道德人"培养这一根本的价值旨归,注重过程和方法上的道德可接受性,以系统化思维重新认识德育评价,是当前德育评价超越困境、提升实效的不二之途.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