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立论以证明为主,驳论以反驳为主.证明与反驳,是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证明就是根据已知的真实判断来证实和明确某一新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形式.反驳则是根据已知的真实判断来揭露某一判断的虚假性进而否定之的思维形式.根据推理的形式和论据性质的不同,证明的方法一般又可分为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以及例证法、分析法、引证法和喻证法等.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不同点在于:  相似文献   

2.
论“承认”——逻辑论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国传统逻辑教材讲到“什么是论证”这个问题时,一般是这样讲: (1)“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真实判断确定另一判断真实性的思维过程。”(《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版) (2)“论证是用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或虚假性的思维过程。”(《形式逻辑》,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2版) (3)“论证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真实性判断来断定另一个判断真实性的思维形式。”(《形式逻辑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版)  相似文献   

3.
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 ,进而断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论证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组成的。在论证过程中 ,论题表明“论证什么” ;论据表明“用什么论证” ;论证方式表明“怎样论证”。论证有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两种类型。论证是立论文的主要手段。一篇立论文章就是一个大的论证 ,一般都拥有成套的论题、论据 ,并按一定的论证方式组织起来。反驳是确立某个判断的虚假性的思维或表达过程 ,是推翻别人的论证的一种论证。反驳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反驳对方的论题 ,反驳对方的论据 ,反驳对方的论证方式。反驳是驳论文的主要手段。驳论文往往需要运用多种反驳方法 ,并且同立论紧密地结合起来。立论文和驳论文合称议论文。议论文的逻辑主要表现为推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驳论文教学的重心应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逻辑知识的教学。反驳是确定某一论证的论题虚假或其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反驳的途径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反驳是论证的特殊形式,可分为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归纳反驳、演绎反驳等形式。  相似文献   

5.
诡辩是指人们故意违反逻辑规律或规则,施展一些计谋或手法,借以歪曲事实真相,为谬论进行的似是而非的论证.反驳是根据一些已有的真判断来确定某个判断的虚假性的思维过程,是驳斥谬论、揭露诡辩、维护真理的逻辑方法.……  相似文献   

6.
证明     
一、什么叫证明? 我们了解了推理,就可以进一步来研究证明。所谓证明,就是根据已知的一个或几个真实判断,通过推理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凡证明都离不开推理,但证明与推理却又不完全相同:在推理中,思维运动的程序是从前提(已有的  相似文献   

7.
所谓反驳是根据已知的真实判断来确定某一判断的虚假性的思维形式,是反驳谬论,揭示诡辩,修正错误的重要手段,它在数学教学中,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什么是反例?反例是要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满足命题条件,而不满足命题结论的例子就行了。  相似文献   

8.
"论证",是根据已知的真实的判断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对概念、判断、推理的综合运用,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发现真理和宣传真理上有重要作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作为议论文的核心"三要素"之一,如何才能使论证做到周密、严谨、正确,历来是议论文写作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一般而言,根据议论文中所使用的论  相似文献   

9.
<正> 在数学证明中,学员常常出现循环论证的错误,可怕的是学员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证明是错误的,对此教者必须引起注意。循环论证是用某个命题的自身来证明这个命题。主要有两仲形式,其一是在论证时,间接隐蔽地或直接明显地以待证命题作论据,来论证待证命题。其二是以待证命题的等价命题,来论证待证命题。产生循环论证的根源在于,学员缺乏逻辑知识,不掌握论证所应遵循的逻辑规则。因此数学教员应给学员补上这一课,使他们掌握在论证时必须遵循: 1.论题必须明确;2.在论证的全过程中保持同一论题,不许转变;3.论据必须是真实的;4.论据对于论题具有充足的理由,不孤单无力;5.不许循环论证。同时叫学员明确论证的结构:论题——论据——论断。论题是真实性要求证明的判断或命题,论据是论证论题正确而引用的一些判断,论断是借助论据说明论题真实性的议论。逻辑中的论证,是引用其它已知的正确判  相似文献   

10.
逻辑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真实命题确定另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普通逻辑研究论证是为了使论证有论证性,并且有说服力。论证性就是要满足各项论证规则的要求,论据真实,并从论据的真实性中能够推出论题的真实性。普通逻辑论证首先要遵循充足理由律,其次还要遵循论证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11.
同学们进入初中学习,很快就会遇到数学证明.那么什么是证明呢?翻开《辞海》,我们不难找到解释: 根据已知真实的判断来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通过逻辑证明,人们也能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这样似乎就产生了如下的逻辑矛盾:如果逻辑证明能够确定某一判断的真实性,实践又怎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呢?我们认为,不能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上的巨大意义,但它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什么是逻辑证明证明(即逻辑证明或叫论证)就是用一(些)真实判断来确定另一判断的真实性。下面是一个证明的例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刘宗棠先生《沦“承认”》[1]一文引发了我国逻辑学界关于论证定义的讨论。刘文不同意普通逻辑“论证就是用~个(或一些)真实命题确定另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的定义,认为它作为定义过苛过窄了。刘大提出的论证定义是:“论题A成立,因为论据B成立,并且B能推出A——这就是论证。关键在于谁承认了论据B,就一定导致承认久而B是否‘真实判断’并非重要问题。”以后发表的讨沦文章虽观点各异,但基本上可分为两类,有的赞成普通逻辑的定义,有的倾向刘宗棠先生的定义。刘宗棠先生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在《再论“承认”))[…  相似文献   

14.
高中数学中的证明题占所有题目中的很大比例,其重要性非常突出。解好证明题是学好数学的重要部分。证明是引用一些真实的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证明方法有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两类。本文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阐述,给老师和学生以借鉴。  相似文献   

15.
〔总体阅读思考〕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证明一个问题的真实性;驳论是证明一个问题的虚假性,驳论与立论对论据和论述的要求是一致的,论据都要确凿、典型、充分,论证要严密有力,逻辑性强。但在其论证的目的上有所不同,作者在立论中,思维是建设性的,为的是使所立论点站得住;在驳论中,作者的思维是破坏性的,为的是让所驳的论点难立脚,从驳论的方法看,有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其中反驳论点是主要的,错误的论点是反驳的主要目标,所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关于几何课程的改革使一部分人对数学证明产生了误解.另一方面,人们对"什么是证明"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在数学证明的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困难和问题.本文拟对数学证明的定义、数学证明的历史沿革以及证明的教育功能进行简要地阐释.1 数学证明的定义"证"指用人物、事实来表明或断定."明"指清楚、明白.证明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根据确实的材料判明真实性."证明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历史学家用"二重证据法",即地下实物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的方式,对历史事实加以判断;法官要利用人证、物证进行判案;自然科学家通过观察、试验等方式论证科学假说的真伪.数学证明指以一些真实性已确定了的命题为前提来确定某一命题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具体地说,数学证明是以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公理为基础,从题设(已知条件)出发,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和方法,经  相似文献   

17.
<正>推理论证能力是数学学科最核心能力之一,是运用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推理论证是根据已知事实和已经获取的正确数学命题,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真实性的初步推理能力.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论证方法包括按照形式划分的演绎法和归纳法,也包括按照思考方法划分的直接证法和间接证法([1]).一般是运用合情推理进行猜想,再运用演绎推理进行证明.推理论证应用于生活和数学问题,近几年用数学推理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  相似文献   

18.
议论文是用严密的逻辑证明和推理来阐明作者观点,令人产生强烈信服感的一种英文写作中常见的体裁。一篇好的英文议论文不仅能证明或反驳某一观点,还能达到发人深省、令人改正的效果。了解英语议论文中的部分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鉴赏和写作英语议论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漫谈逆证法     
在逆证法问题上,看法不一,议论纷纷,有人赞成,有人疑虑,也有人否定。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讨,略谈点滴看法,仅供参考。一、逆证法是一种证题方法众所周知,证明是引用一些真实命题来确定某一命题真实性的思维过程。按照形式逻辑,任何证明都由论题、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论题,是指需要确定其真实性的那个  相似文献   

20.
类比推理的论证方式,从论证目的来看,有证明式类比推理和反驳式类比推理;从建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比喻式类比推理、仿造性类比推理、归纳式类比推理和归谬式类比推理;从和其他论证方式的关系看,有独立论证和综合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