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正2015年,中国的网民渗透率将达50%,即近一半的中国人使用互联网上网。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和工作形影不离的工具。未来两三年内,移动互联网将继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将在诸多方面改变和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形态。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已经基本完成,智能手机用户已形成庞大规模,市场占有率已趋于饱和,增速呈减缓趋势,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的拉动效果  相似文献   

2.
《金秋科苑》2012,(18):7-7
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0次互联网络调查,截至2012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总规模为3.88亿。其中,手机浏览器用户2.78亿,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71.7%。手机浏览器已成为手机网民上网的主要方式,也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布局移动端的发力点,不过由于手机浏览器忠诚度较高,小型浏览器厂商竞争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互联网发送信息、查找资料等,但同时产生了海量的数据,中国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如何对多类型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通过有效的算法更迅速地“提纯”数据价值?如何提高人类对数据的驾驭能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大数据处理专家——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胡军.  相似文献   

4.
随着5G商用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网技术取得长足发展,作为移动互联网重要载体的智能手机也受到追捧,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移动互联网网民人数已达9.86亿人.崇尚高科技、热衷时尚的高校学生逐渐成为手机上网的主要群体.手机上网在极大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产生了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其中,大学生手机控问题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数字技术的发展,近几年采用新技术已经变得很普遍,移动支付、网约车、移动医疗、在线教育、网络社交等各种"互联网+"新业务层出不穷.我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的普及率也逐年增长.截至2020年3月底,网民数量已达9.0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64.5%,较2018年底增长了4.9%.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8.8亿移动网民群像日均上网46分钟便捷消费让人"变懒"移动网民达8.8亿,30岁以下人群占比过半截至2016年底,中国移动网民人数总量已达8.8亿,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近65%。虽然网民数量逐年增长,但增速下降,网民规模已趋向饱和。  相似文献   

7.
扫描     
《世界发明》2011,(3):8-10
全国 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2.88亿 2月13日,易观智库发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2.88亿,环比增长18.52%,市场规模达637亿元,同比上涨64.2%。  相似文献   

8.
曾雨 《百科知识》2021,(15):73-76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对大学英语进行了多次改革,改革方向涉及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口语作为产出型技能,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法、遣词造句的能力,还需具备正确的语音语调,几项能力综合使学生们对"说英语"望而却步.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交流的方式,同时也给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2021年2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突破9.8亿大关,其中手机网民比例已达99.7%.面对"数字原住民"这个群体,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方式必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正互联网已从40年前的军事计算机联网发展到了今天被公众广泛应用的消费互联网阶段,下一步将迈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互联网新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是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15年,中国有6.88亿网民,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是美国网民总数的2.5倍。二是以个人生活和娱乐为主的  相似文献   

10.
赵力 《知识窗》2010,(4X):72-73
<正>一、引言1994年4月20日,中国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16年过去后,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  相似文献   

11.
小武 《百科知识》2014,(22):30-31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3G网络的完善,移动支付开始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移动支付的出现,让我们无需登录网上银行、无需记住银行卡卡号,只需通过手机即可快速实现支付,给购物带来便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手机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05亿,手机购物的使用比例由之前的28.9%提升至38.9%。支付应用在手机端成为增长最快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08年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16%,但仍然低于19%的全球平均水平。目前网民规模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2008年初中国网民规模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IP地址数1.35亿个,位居世界第三;国际出口带宽368,927Mbps,年增长率43.7%:域名总数1193万个,年增长率190.4%,其中国家域名.CN数量达900万个,在全球国家域名排名第二;全国总网站数达到150万个,其中CN下网站数量达到100.6万个,占67%。  相似文献   

13.
数字     
3700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9月7日发布的《2007年中国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超过3700万,而这一群体对互联网的应用集中在娱乐功能.应用比例和城镇网民持平,城乡"数字鸿沟"正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14.
数字     
44.71% CNNIC报告表明,44.71%的网民经常使用(每天多次使用)搜索引擎,可见近半数网民高度依赖搜索引擎提供的服务。另外,每天使用一次搜索引擎的用户也占到17.2%。23亿元艾瑞咨询指出,受奥运会的积极推动,预计2008年的用户数量将达到1200万人。与此相应,2008年的手机电视市场规模将达到23亿元。  相似文献   

15.
文摘     
正中国10岁以下网民超两千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已达7.10亿,19岁以下网民占有全体网民的23%,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59万。与2015年底的数据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有比有所增长,互联网在低年龄段继续渗透。专家指出,今天的孩子生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是真正的"网  相似文献   

16.
电子产品的诞生,给人们生活带来快捷便利,同时也使人们更多地置身于电脑、手机、电视等液晶显示屏的辐射中.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86亿,网民中20岁以下占比为16.6%,学生群体占比为21%,人均上网时长26.2小时每周.手机网民中青少年占比逐年提高,同时手机使用时间也越来越长.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9日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网民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昭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李国杰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10):1125-1129
<正>1中国信息科技70年发展成就辉煌70年前,我国信息领域是一张白纸,如今中国是举世公认的信息产业大国。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元人民币,网民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59.6%。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普惠大众,真是斗转星移,换了人间!评价70年的科技成就,媒体上最常引用的数据是,全国研发人员总数增长了多少倍,科研经费投  相似文献   

19.
微博的力量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与手段。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与之相比,手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6,(16)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得到极大提高,我国网民日益增多,在这一背景下,"互联网+科普"的科普模式也由此形成,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在给科普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的同时,我国的科普也面临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分析"互联网+"给我国科普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就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