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设计特点】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梳理"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研究色彩浓厚的学术论文等文本。自主梳理,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梳理学术论文类文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特点和技巧,以及其中精辟的见解、精彩的语言,从中获得思想美的启迪和语言美的享受。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教师介绍学习方式;学生诵读感知;自由式补充梳理;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相似文献   

2.
<正>【设计特点】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梳理"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研究色彩浓厚的学术论文等文本。采用自主梳理、自主提炼的形式展开学习。自主梳理,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梳理学术论文类文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特点和技巧,以及其中精辟的见解、精彩的语言,从中获得思想美的启迪和语言美的享受。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梳理":一梳理内容和思想,说说自己的概括;二梳理特点和技巧,说说  相似文献   

3.
关于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目前已有许多共性的认识和个性的策略.笔者提供一种简单的方法给一线教师参考:从“个性化”切入散文的教学内容. 这种方法源于笔者对散文的基本认识.笔者认为:散文是离作者心灵最近的一种文体,个性化明显,是作者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4.
散文的特质在于抒发作者特定时刻的个性化感受,回忆性散文往往交织着作者此时的心情和彼时的心态,即以现在的"我"的视角观照过去的"我"。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有意选取《易副官》一文,与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凡人小事"中的文本构成互文空间,进行跨文本阅读教学。在教学中,从文本的情感聚焦点切入,引导学生根据时间线索追寻作者情感变化的踪迹,通过朗读、比较、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深层的复杂情感,深化对回忆性散文体式秘妙的领悟。  相似文献   

5.
散文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对所写内容的概括和所抒发情感的印证性梳理上,不能经由作者精妙的语言表达和突破常态的独特审美体验,去深入文本,走近作者构造的心灵世界。可行的思路是,通过体味散文精准的言语表达,体认与分享作者丰富、细腻、独特的人生感受。落实到《故都的秋》学习中,即在理解文本准确的言语表达中,体认与分享郁达夫以“悲凉为美”独特的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先生积极倡导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目的的美育思想,提倡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具有极强的前瞻性。而散文作为"美文"之最,具备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意境深邃等特点,蕴含着极强的美学色彩和极高的美育价值。因此,为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审美乐趣,陶冶自身情感,收获思想启迪,笔者针对散文这一经典的文学体裁,结合林斤澜《春风》的教学设计案例,探讨了蔡元培美育思想在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接着从内容形式、文本主旨、情感氛围等方面对整个散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及学生学习成果进行了总结反思,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7.
与小说、戏剧、诗歌相比较,散文这一文体最为个性化,首先是个性化的情感,其次是个性化的表达。所以,散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放在作者个性化情感的把握上。语文教师如何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抒写的独特情感呢?笔者依据自己的思考及教学经验,以《亡人逸事》一文教学为例,提出如下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首先,用"有声"的语言文字创设一个"情感场"  相似文献   

8.
在散文中有一类文章具有回忆性质,情感含蓄复杂,富有人生哲理,故而较难把握,笔者把它们称作"时间差"文本. "时间差"文本之所以难讲难教,有以下原因:一是其文学深度,统编版语文课本所选课文是名家名篇,本身就有强大的文学魅力,"时间差"文本更是凝聚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和对人生的反思,有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穿插其间,想要吃透它必须要有丰富的阅读积累和人生阅历;二在其教学难度,初中生处于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应该借此机会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但他们阅历尚浅,对很多人生道理难以完全领会,需要教师运用教学策略和智慧进行传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把握作者的个性化情感与哲理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散文作为一种开放性与规定性并存的文体,具有主体性、开放性、散漫性等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这一篇"的教学为重点,从文体出发,挖掘"这一篇"散文独具一格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与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并学习作者个性化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文本中人物的对话。面对不同的散文文体,教学都从应"这一篇"开始,走向"这一类"。  相似文献   

10.
<正>散文,顾名思义,随心而得,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文学体裁。正是因为散文"形散神聚"中的"形散",一些老师在教学时散文散教,让学生坠入教学的迷雾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散文教学唯有做到纲领式设计和板块式生成,才能让我们通过整体把握、细处揣摩,真正品味出文本的语言美、文章美、文学美和文化美。基于此,笔者对于散文教学如何落实教学思路的纲领式设计和板块式生成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苏教版教材中,篇篇课文文质兼美,笔触生动。特别是"写景状物类"课文,文本作者饱含深情,借文抒发,读之令人动容。从文本形式到内容,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文本蕴含的形式美、内在美、情感美。美,孕育在文中。写景状物类课文的教学,我尝试带领学生用心、用情去细细品味,去发现美、感悟美。  相似文献   

12.
孙绍振教授曾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但现在的散文教学,往往少了情感的张力,少了感人的力量,缺失了审美意韵。教散文,离不开情感二字。而要使课堂具有情感张力,只有师生与作者、文本之间进行多元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多元对话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汇聚成河,不断撞击,从而汹涌澎湃,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谨以《亡人逸事》一课为例来谈通过多元对话方式展开散文的  相似文献   

13.
写景散文该怎样教、该教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关于写景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这个话题的讨论与实践就显得非常必要。笔者以为从写景散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哲思美"四个角度切入文本,并根据这该类散文的"四美"特质来确定教学内容是比较合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小学苏教版教材高年段教材中,有十几篇散文。小学阶段的散文教学该如何展开?笔者认为要关注作者个性化的语文经验,立足散文"优美语句"去感受作者通过自己的情感、想法、观点营造"深邃的意境",从而在求知中明理,在悟情中启志,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散文的意境,是知趣,是理趣,是情趣,是志趣。  相似文献   

15.
<正>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散文,文质兼美,有写景类散文,有叙事类散文,还有状物类散文,内容丰富,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在散文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将其与普通的阅读教学等同,而要从散文的表达方式、风格、语言赏析等方面展开教学,这样才能抓住散文类课文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正>冰心曾说过:"中国是个散文成绩最辉煌,作者最众多的国家。"言志抒情,表现自我,揭露批判社会现象,展现作家的心理与人格,表达作者的见解和情感。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作者"表现的个性";朱自清认为散文是作者为了"表现自己"。这些优秀大家的佳作使我们感受到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涌动着作者浓浓的情思,在精美的语言中蕴含了作者对美、对生活赞美与热爱,蕴含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作者思维的个性化,引导学生探究作  相似文献   

17.
<正>【设计特点】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探究"的样式设计。该设计主要用于随笔、杂文等普通的议论文本。自主探究,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推究的方式对随笔、杂文等普通的议论文体展开自主学习,对文本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全文的论述特点等依次展开提问和探究,在一步步的提问和探究中走进课文内层,把握  相似文献   

18.
统编教材中写景散文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文体之一,因其语言文质兼美,意蕴深刻,常为学生所不解,尤以短小精炼者为最.以《四季之美》为例,观照统编教材写景散文编排意图,深入解析写景散文之教学重点,并以朗读、比较、想象、联系等多元教学策略,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感悟写景散文之美,从而达成与文本、作者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19.
统编教材中写景散文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文体之一,因其语言文质兼美,意蕴深刻,常为学生所不解,尤以短小精炼者为最.以《四季之美》为例,观照统编教材写景散文编排意图,深入解析写景散文之教学重点,并以朗读、比较、想象、联系等多元教学策略,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感悟写景散文之美,从而达成与文本、作者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统编教材中写景散文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文体之一,因其语言文质兼美,意蕴深刻,常为学生所不解,尤以短小精炼者为最.以《四季之美》为例,观照统编教材写景散文编排意图,深入解析写景散文之教学重点,并以朗读、比较、想象、联系等多元教学策略,在学生和文本、作者之间架起学习的桥梁,让学生学会采用适当的方法感悟写景散文之美,从而达成与文本、作者在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