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正>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逻辑起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节课也是联系教材第一、三、四课的关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第39页中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句话呢?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恩克斯曾作过深刻的阐明。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地把辩证法称作“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或“关于联系的科学”。(《马克思恩克斯选集》卷三521页、484页)。  相似文献   

3.
<正>看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上旬)汪传玖老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吗?》一文,对2014年高考安徽文综政治第10题关于"喜旱莲子草(革命草)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答案是否体现普遍联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本文就"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喜旱莲子草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答案是否存在科学性的问题,与汪老师商榷。首先,喜旱莲子草与我国生态环境的关系符合联系的基本特征。喜旱莲子草的引入和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体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喜旱莲子草的引入对  相似文献   

4.
能够描述政治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 点,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教学目标,也是高考政治学科的 能力要求之一。在哲学教学实践中,关于“普遍联系”范畴的理 解,存在一些误区。实际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与“事物之间 是普遍联系的”两种说法,并无实质区别 。过分强调措辞上的 不同,会引起学生理解上的混乱,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 学生考试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课堂实录○刘德凤○○刘德凤○【教学目的与要求】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识记联系的概念;明确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道理;初步理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力方面: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学会从具体事例入手;归纳基本原理,并能以此观察分析实...  相似文献   

6.
孙玉 《考试周刊》2014,(65):160-160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外国新闻史中的著名人物和新闻事件时,借助普遍联系的观点,既可以抓住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又可以分析出其发生、发展的具体特性,是实用性强且非常有效的教学和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的]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入手,归纳基本原理,并能以此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觉悟方面: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相似文献   

8.
[教学目的]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入手,归纳基本原理,并能以此观察分析实际问题.觉悟方面: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  相似文献   

9.
<正>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根据教学经验,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一框第二日"联系的客观性"时,学生对于"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是认可的,但对于"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却存在认知困难。有的学生认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在人的意识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这与联系的客观性是相矛盾的。这种认识的偏差使"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成为教学难点。疑  相似文献   

10.
现行的一些哲学教科书,在对形而上学的评价上,仍然存在着简单化的做法。例如有的书认为,“一般的形而上学观点根本否认事物的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有的书说得更绝对化,认为“形而上学否认了事物的联系”,“把自然和社会看成是彼此孤立、没有任何联系的偶然现象的堆积。”(《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读本》,广东人民出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许多哲学著作都指出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 ,等等。笔者认为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除了上述内容之外 ,还有新的内容。笔者对此试作如下新的探究 ,供同仁们参考。1.从事物联系的性质看 ,有有利联系和不利联系事物的各种联系都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从其性质看 ,事物的联系是有差异的。事物的有些联系对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有积极作用 ,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这类联系叫有利联系。而事物的有些联系对…  相似文献   

12.
针对《通信原理》课程的特点,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系统分析了《通信原理》课程与其它基础理论课程以及课程内部的联系,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联系体系。依据这个体系进行《通信原理》教学,能增强教与学的目的性与前瞻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学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点在于:明确目标,把握过程,教学反思.通过《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示例这些要点的落实措施.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课程意识,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或教师教学的材料,而要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整合.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基于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分析各种教学资源,尤其是将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的原则,为在新理念下实施新课程教学打下基础.结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教学设计,就如何"树立课程意识,创新教学设计"谈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事物之间无条件地存在着联系,主要是指事物之间不论在什么条件下,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含义一是指联系的普遍性,即一事物的内部及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切事物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二是指联系的客观性,即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论人们同意不同意,喜欢不喜欢,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都客观地存在着联系。人们既不能因为高兴而凭空“创造”联系,又不能因讨厌而任意消灭事物…  相似文献   

16.
<正>主持人语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命题,也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两个基本前提,更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两个基本假设。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都明确强调了"要用联系的观点"来设计课程与教学,并具体化为"三重联系":数学内部、数学与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论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关于事物发展的规律,它们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的普遍联系,但无法说明事物联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是与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文章在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辩证法普遍联系的三个新规律,即相关规律、平衡不平衡规律与合力规律。只有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六个规律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回答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彰有 《新高考》2007,(12):7-9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七课讲联系的观点,第八课讲发展的观点。第七课、第八课的联系是:正是由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世界,也就没有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状态,自觉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反对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19.
应艳兰 《考试周刊》2010,(19):218-219
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一个单元或者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及教学组织训练等方面的选择与安排。本文以人教版生活与哲学《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文的教学设计,向读者展示如何形成教学设计,如何开展教学活动.如何运用生活素材.以提高哲学模块教学的生活化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总的特点之一。联系或关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包括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黑格尔的体系是神秘的,但他的基本思想却是辩证的。黑格尔强调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概念中的反映。黑格尔认为,实存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直接统一,因此,实存也就是事物。在他看来,一切实存都是相互联系的,根据与后果是相互依存的,整个世界就是无限联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相对的,此物制约他物,而他物也制约此物。列宁对黑格尔关于整个世界的必然联系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具体性的思想很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