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大师华罗庚曾说过,学习数学有两个过程:其一是由薄到厚,其二是由厚到薄.学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可以看做由薄到厚的过程,而对单元的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即将凌乱的知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以便在头脑中形成思想、观点和方法——"薄",这些"薄"的东西才是数学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应该让学生头脑中留住的东西.王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以一道课本习题为主线展开,立意深远、结构新颖、以点带  相似文献   

2.
教材始终是高三复习的重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深化知识体系,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指导其在一轮复习中将教材"读厚",在二轮复习中将教材"读薄",在练习中将教材"读活"。  相似文献   

3.
<正>高考命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里的"理"是由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构建的理论常识和思想方法,主干知识围绕核心概念构建起其内在联系。"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指导学生抓好核心概念,探究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把书由"厚"读"薄",把准脉络,掌握精要,理解理论观点,领悟思想方法,构建主干知识体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试以《经济生活》为例加以阐述。一、抓好核心概念,引导知识迁移概念是反映事物一般的、本质的思维形式,在学科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概念就是核心概念。抓好核  相似文献   

4.
厚与薄读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眼界就会越来越阔,知识就会越来越丰,积累就会越来越富,于是书便越读越“厚”了———原来这“厚”是指装在脑子里的聪明才智。另一种说法是:书越读越多,水平就会越来越高,理解就会越来越深,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于是书便越读越“薄”了———原来这“薄”是指书提供给我们的营养变成的知识才干,数学家华罗庚说:“书要多读细读,由厚到薄;然后总领全书,由薄到厚。”金玉良言!博与专读书要“博”。鲁迅说:“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博”方能开阔视…  相似文献   

5.
独特的思想方法是每一门学科自身都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与灵魂。这种思想方法具体表现在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问题的措施上。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该学科的思想方法,唯有如此才能从整体上全面理清和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更好地促进书本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  相似文献   

6.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倡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薄→厚→薄,体现了读书的三个段及其转化特点。一、概读--"薄"。概读就是在开始读书的时候把书的内容概略的读一读。概读有利于掌握学习材料,有利于后续学习中的理解和概括。概读时要注意书的目录,目录体现了书的基本内容和脉络。掌握了目录,就掌握了知识的大概。略读还要注意书的前言、章节的导引段落、总结段落和知识间的转折语句,它们往往揭示了知识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高中政治课的学习中,可以运用"提要钩玄"读书法,把书读"薄"。但要把思想政治这门课学好,只懂得读"薄"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运用"八面受敌"法把书读"厚"。本文阐述了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政治课自主学习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数学大师华罗庚曾说过,学习数学有两个过程:其一是由薄到厚,其二是由厚到薄.学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可以看做由薄到厚的过程,而对单元的复习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即将凌乱的知识进行提炼、概括、总结,以便在头脑中形成思想、观点和方法——“薄”,这些“薄”的东西才是数学最本质的东西,也是应该让学生头脑中留住的东西.王老师的这节复习课,以一道课本习题为主线展开,立意深远、结构新颖、以点带面、层层递进、融会贯通,数学思想方法蕴涵其中,有效地锤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很好地形成本单元的“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朱瑛  史剑波 《辽宁教育》2010,(1):110-112
记得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我认为,我们教师解读教材,也应该如此,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入乎其内,走进教材,你才能和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唯有出乎其外,跳出教材,你才能设计出符合学情、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案。“入乎其内”,是要把教材读“厚”;出乎其外,是要把教材读“薄”。读“厚”是为了深入,读“薄”是为了浅出,“厚”是为“薄”服务的。  相似文献   

10.
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不重视、不认真解读文本,一味关注"怎么教",而忽略"教什么",课堂教学过分追求"新""活",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解读文本是备课的最重要一环.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儿."由此可见,教师只有认真地、充分地、反复地研读文本,真正把文本读"懂"、读"透"、读.厚"、读"宽"、读"细"、读"活",才能用好教材,创造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那么,如何走进文本,用好教材呢?本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语言活动、智力活动、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属于语文教学的"读",又属于"说".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要看写作能力如何,文章理解怎样,还要看朗读水平如何.教师要把语文课卜成读书课,以读促问,以读促悟,以读促写.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能力为核心,育人为目标"的教改思路.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一般具有如下4个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科思想是一个学科的核心和灵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思想好比火星,一颗火星会点燃另一颗火星"。对中学物理学科而言,物理思想的开阔是极其重要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知识的储备和能力的发挥,同时对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发挥重要作用。只有牵住了物理学科思想这根主线,才能掌握物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明确物理学科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薛宣说过:"唯厚可以载物。"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中国的汉字更是承载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在阅读课的词语教学中,唯有把词语教"厚",才能使它更好地承载所附的思想,词语本身才能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最终达到浸润学生情感、滋生学生语感的目标。把词语教"厚",简单说就是求词语的义的同时也求词语的味,让词语理解的过程摆脱枯燥乏味的识记,让词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之味得以显现,从而浸润学生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彰显数学本质,培养数学思想。数学知识在内容上贯穿两条主线,一是数学基础知识,是一条"明线",它直接以文字形式写在教材里,反映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二是数学思想方法,是一条"暗线",它反映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常常隐藏在基础知识的背后,需要加以分析、提炼才能显露出来。下面就六年级数学"圆的认识"一课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读书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厚书读薄,一种是把薄书读厚。我以为《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当属于应该"读厚"的一类书,虽然它已经是一本30多万字的"大部头"著作。它"以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新的框架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是名副其实的"一部填补我国语文课程论空白的力作"。  相似文献   

16.
<正>众所周知,数学家华罗庚的治学方法是“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由薄到厚”的目的,是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科学知识详加分析、考虑,而后对内容增添注解,补充认识,书便“由薄到厚”。接着再把学过的内容融会贯通,提炼精要,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练的内容,这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而如果就阅读和写作而言,往往是先把厚书读薄,再把读薄的书变厚,即“先读薄,再读厚”。  相似文献   

17.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探索永远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效课堂中的"效",有"效果"之意,亦有"效率"之意,更有"效益"之意。所谓"优效",就是追求效果、效率、效益的统筹兼顾,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和谐共生,追求教师专业水平与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步提升。优效课堂应彰显学科本色。在学科领域内探索课堂教学的"优效",最基本的是对学科基本规律的把握和领悟。就数学学科而言,课堂教学应该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根  相似文献   

18.
<正>初中生才开始学习化学,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需要培养,化学思想直接支配化学探究实验活动,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在化学学科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从"看热闹""浮于表面"的兴趣转化为对化学学科长期的执着的"追求"。用化学思想方法这把"金钥匙"打开化学宝藏之门,让学生用实验能力这把"利器"在化学知识宝藏里尽情探究寻"宝",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一、初中化学实验能力对初中化学学科学习的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文为本,落实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把课文读"薄"、读"厚"、读"活",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剂良方。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给教师管理反面带来了五大变革: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指导者"和"价值的引领者",从"分数统计员"到"数据分析师",从讲"专业忠诚度"到"学科跨界",从高度集中的"金字塔模式"到"自组织模式",从"专题式的集中学习"到"碎片化学习"。学校唯有重视了这些管理上的变革,教师才能真正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