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1.这篇短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二部分从____段到____段,三部分的大意可以概括为_____紫苏、怜爱紫苏、____紫苏。(两个横线上各填两个字)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表现了对紫苏的怜爱之情?(各不超过10个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清贫的童年”“童年再枯黄的日子”?这与写紫苏有什么关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大量地运…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案例《识字4》案例一一、出示禾苗图片师:大家看看这是什么?生:禾苗。师:对,这就是"禾苗"的"苗"。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汉字(出示生字卡片)。谁会记住这个字?二、转动字盘,揭示构字特点1.师:其实"苗"是个神奇的字,它能和许多偏旁做朋友,组成新的字。一起来看看,你能认识吗?(转动字盘)小朋友们看,这是"苗"加上什么?这个字(描)念什么呢?这是"苗"加上什么?(依次问"猫""瞄"。学生齐读)  相似文献   

3.
一、课前谈话,名片激趣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名片吗?谁知道名片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它又有什么作用呢?(生答略)师:有一个人,他的朋友不少,但从来没有给他(她)送名片的。他的这些朋友啊,送给他的是一张张天使般的笑脸和一声声甜甜的问候。同学们,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相似文献   

4.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1.揭题:(出示大象图片),谁能说说这头大象的形状?(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要怎样才能知道大象的重量?(称象)2.读了课题你有些什么问题?(谁称象?用什么办法称象?称象结果怎样?)3.学生初读课文,简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4.初知课文内容:曹操的儿子曹冲想出好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二、紧扣内容明思路1.学生再读课文,分清自然段。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目标:1.概括主要内容,品读词句,体会人物内心,并能复述课文。2.体会普罗米修斯的不屈与伟大。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抓关键的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感悟英雄形象。过程预设:(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概括文意1.课文写了哪几个神?这五个神之间有什么联系?(指名答)2.出示五个神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各部分内容联系起来,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就是古文,对同学们来说一定觉得很陌生,其实啊,大家早已会背一些文言文的句子了。比如(投影出示),这几个句子你就很熟悉,谁能把它填完整,说说是什么意思?三人行,。书读百遍,。每一食,摇摇摇摇;每一衣摇。指名口头填,说说意思。2.这些句子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些字与现代的语音、意义不同;比较简练,一个字表达的意思跟现在一个词差不多……)3.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语言精炼,概括力强。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言文叫《学弈》(板书)(齐读)谁知道“…  相似文献   

7.
一、导入新课,紧扣“奇”字 (一)揭题 1.同学们,归类识字(一)第一课告诉我们安徽省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山,谁知道是哪一座山?(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黄山) 2.紧扣课题再提问:“奇石”是什么意思? 3.揭示课题后,提问:“奇石”可不可以换个词来说,怎么说好呢? (二)释题提问:看了课题,同学们,谁来说说这篇课文讲  相似文献   

8.
正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昭君出塞》视频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生答)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  相似文献   

9.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师:这里有三个词语,谁来读?(出示:京剧、旦角、梅兰芳.生读) 师:你能说一说京剧、旦角、梅兰芳之间的关系吗?(出示相关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是《梅兰芳蓄须》.(板书课题)注意"蓄"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畜"字."蓄须"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教材的实践者和开发者,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两次执教了《认识钟面》这一内容,对关注学生、开发教材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次教学1.认识钟面(1)情境创设。出示“龟兔赛跑”情境图。问:小朋友,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谁赢了?小白兔为什么会输?(2)认识钟面。请学生看主题图上的钟面,问:你们知道乌龟和小白兔是什么时候开始比赛的吗?钟面上有些什么呢?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以及1至12的数字。在自己的小钟上找一找时针、分针。2.认识整时(1)继续看主题图。问:乌龟和小白兔是几时开始…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做一个性格坚强的人; 2.理解表现"军神"的重点语句,能说出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板书"神"字,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会想倒什么?(预设:"神"能够法力无边、腾云驾雾……) 2.板书"军"字,看到"军神"你又会想到什么?(预设:打仗百战百胜、作战勇敢、枪法很准……) 3同学通过预习知道"军神"指的谁吗?(刘伯承) 4.多媒体出示刘伯承图片,介绍刘伯承生平资料. 5.刘伯承同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为什么被称作"军神"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军神》.  相似文献   

12.
教学要求:   1.认识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乌鸦受骗上当的经过,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受骗上当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狐狸图片,问学生听过狐狸的故事吗 ?觉得狐狸怎样 ?(生答后板书:狐狸 )出示乌鸦图片,问学生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乌鸦聪明吗 ?(生答后板书:乌鸦 )然后板书“和”字,把课题连起来。   2.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出学习要求: 1.让学生看着拼音,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字音。 2.要求学生读通句子…  相似文献   

13.
一、猜字谜,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个字谜,你们想猜吗?(出示字谜)师:第一个字谜左弓,右长,打一字,这是什么字?生_1:谜底是张。师:祝贺你,答对了。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字迷:十八子,打一字。这是什么字?  相似文献   

1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狼和小羊对话的教学挂图 ,问学生听过有关狼的故事吗 ?觉得狼怎样 ?(生答后 ,师板书 :狼 ) ,问学生听过有关小羊的故事吗 ?小羊怎样 ?(生答后 ,师板书 :小羊 )然后板书“和”字 ,把课题连起来。2 .让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提出学习要求 :1.让学生看着拼音 ,读准字音 ,特别是生字的字音。2 .要求学生通读句子 ,读通课文。三、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始认读 ,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按自然段接读课文 ,其他学生思考 :课文里狼想干什么 ?(生答后 ,师板书 …  相似文献   

15.
<正>师:同学们,菲格雷特总统在这次特殊的葬礼上会讲些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师:课文中哪一段概括地讲了菲格雷特总统演讲的内容?生:第八自然段。(大屏幕出示第八自然段)师:谁来读?(指名学生读)师:你读得很激动,谁能读得流利一点?(指名学生读)你读得很流畅,谁能读得比他声音还响亮?(又一位学生朗读)她读得饱含深情。让我们一起读。  相似文献   

16.
一、透过课题知内容1.引入:本册学的《养花》、《风》两篇文章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学老舍的一篇文章——《林海》(板书课题)。2,提问:①我国的什么地方是林海?②人们看了林海有什么感觉?(亲切舒服)3.初知课文内容:看到大兴安岭的林海,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二、紧扣内容明思路1.课文中几次谈到“亲切舒服”?(学生找出带这个词的三个句子,着上符号,再齐读。)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揭题设疑,激发兴趣1.读题。2.质疑:读了课题后,你禁不住要问什么?(预设:"永生"什么意思?谁在大海中永生?为什么在大海中永生?等)3.初步解疑。(课件出示邓小平像,明白第一、  相似文献   

18.
首先联系除法、分数旧知识,让学生解答课本P.18的两个实例,引入比的意义。可先通过例1提问写出两个除法算式:①求长是宽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这是什么除法?(包含除法)(板书:长是宽的几倍?3÷2=1(1/2))②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用什么方法计算?(除法)谁作被除数?谁做除数?(宽做被除数,长做除数)为什么?(这是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基本应  相似文献   

19.
一、读题质疑1.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小动物过冬"的故事,好吗?(板书课题)2.谁来把这个故事的题目读一读?3.读了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如有哪些小动物,它们什么时候开始过冬的,用什么方式过冬,到什么时候结束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整体回顾,质疑了解内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生读课题)2.这句话是谁说的?汤姆爸爸在说这句话之前课文写了什么?在说这句话之后,课文又写了什么?(板书:钓鱼、放鱼)3.昨天我们已经学了钓鱼这一部分,重点研究了两个句子。(出示句子)一起读一读,从朗读中你感受到汤姆怎样的心情?(板书:惊喜)汤姆惊喜地钓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可又把它给放了,这一"钓"一"放"真有意思,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